慶壽堂
歷史
編輯慶壽堂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七年(1802年)及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1]
清朝光緒末年,慈禧太后居住在樂壽堂時,曾將慶壽堂作為醇親王福晉、恭親王之女、慶親王之女等人進宮時的暫居之所。[1]
1949年5月、6月,人民政府出資對慶壽堂進行了修繕,這是北平和平解放後對故宮進行的第一項修繕工程。[2]如今,慶壽堂建築保存完好。[1]
建築
編輯慶壽堂由前後四進院落組成,形成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而東西窄的院落。慶壽堂院落東依寧壽宮宮牆,東北辟有隨牆門,可通往北十三排。慶壽堂各院的正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明間前後開門,各正殿之間通過高出地面的甬道相連接。各院的東、西配殿都是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主要建築都是水磨磚牆,室內以青磚墁地,外檐繪蘇式彩畫。屋頂交替採用黃色、綠色琉璃,若前院為綠琉璃瓦黃剪邊,後院則為黃琉璃瓦綠剪邊。[1]
- 垂花門:慶壽堂的主入口是垂花門一座。[1]既是尋沿書屋所在的第一進院的院門,也是整個慶壽堂建築群的主入口。[3]
- 尋沿書屋:是垂花門內第一進院的正殿,額題「尋沿書屋」。[1]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乾隆帝《御製尋沿書屋詩》首句為「尋繹黃[4]家語[5],沿迴學海瀾」,說明了該書屋命名的來源。尋沿書屋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硬山頂。明間安裝有步步錦槅扇門,其他各間是檻牆支摘窗。尋沿書屋院內的正殿、配殿、垂花門之間採用抄手遊廊連接。慈禧太后居住在樂壽堂時,光緒帝每天清晨請安、侍膳,通常先到尋沿書屋坐候。[3]
- 慶壽堂:第二進院的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黃琉璃瓦綠剪邊卷棚硬山頂,前後檐的明間開有步步錦槅扇門,其他各間是檻窗。[1]
- 東、西配殿:位於慶壽堂前東、西兩側。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1]
- 第三進院正殿:第三進院的格局與慶壽堂所在的第二進院基本相同。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明間前後開門。[1]
- 東、西配殿:位於正殿前東、西兩側。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1]
- 第四進院正殿:第四進院的格局與慶壽堂所在的第二進院基本相同。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明間前後開門。第四進院正殿西側有一個小院,小院內有水井,小院北牆開有琉璃門,可通往景福宮。[1]
- 東、西配殿:位於正殿前東、西兩側。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庆寿堂,故宫博物院,于2013-10-19查阅. [2013-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 ^ “文革”中谁保护了故宫? ,新华网,2007年01月22日. [2013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0月16日).
- ^ 3.0 3.1 3.2 寻沿书屋,故宫博物院,于2013-10-19查阅. [2013-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 ^ 黃庭堅《奉和公擇舅氏送呂道人研長韻》:少也長母家,學海頗尋沿。
- ^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五:烏傷王禕、金華胡翰,雜用歐、曾、蘇、黃家語,空於文憲而力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