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軍團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4年6月23日) |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捷克語:Československé legie;斯洛伐克語:Československé légie),通稱捷克軍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協約國協同作戰的捷克族裔和斯洛伐克族裔志願軍人。他們的奮鬥目標是得到盟國的支持,從而可以在奧匈帝國境內的一部分建立獨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 | |
---|---|
成立時間 | 1914 |
解散 | 1920 |
效忠於 | 捷克斯洛伐克 |
種類 | 地面部隊 |
規模 | 法國有9,600名 意大利有13,653名士兵及489名士官 俄羅斯有50,000名 |
格言 | "Nazdar (Hello)" |
專用顏色 | |
參與戰役 | |
指揮官 | |
著名指揮官 | |
標識 | |
通用軍旗 | File:Flag of Czechslovakia.svg |
領導人 | |
併入 | Czechoslovak Army |
動機 | Czechoslovak independence |
隸屬於 | World War I
|
盟友 |
|
對手 |
|
前奏
編輯軍團始於1914年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志願組建的小戰鬥單位,不久後許多捷克和斯洛伐克俘虜也參與了進來。捷克營(Česká družina或Družina,字面意思為「王室侍從隊伍」)於8月14日在基輔軍區正式成立,約有700名志願者,比如斯坦尼斯拉夫•切切克(Stanislav Čeček)後來成為著名軍官。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Czechoslovak National Council)於1915年11月18日向奧匈帝國宣戰。在難民中的知識分子和政治家的幫助下,軍團逐漸發展成為一支擁有上萬成員的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
編輯1914年,大約有7萬捷克斯洛伐克僑民生活在俄羅斯帝國境內,大多聚居在烏克蘭西部。戰爭爆發的一周後的1914年8月4日,捷克斯洛伐克僑民就向沙皇申請組建一支捷克斯洛伐克志願者部隊,並很快得到首肯。捷克營於8月14日在基輔正式成立,約有700名志願者,1914年10月隸屬於沙俄第三集團軍投入作戰。1914年末,俄軍高層批准從戰俘營招募捷克人員,但幾周後又收回成命,因為俄國政府的一些勢力反對這種構想。所以在1914—1917年間,俄軍中的捷克斯洛伐克部隊發展很慢。
1916年秋季,捷克營擴充為第1「揚·胡斯」步兵團(2個營)。1916年又組建了第2「波傑布拉德的伊日」步兵團。隨後原屬沙俄第47軍塞爾維亞步兵師的數百名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於1917年3月組成了第3「揚·傑式卡」步兵團。這三個團合編為一個小型旅團(Česká družina[1])大部分官兵是捷克人,佔到了90%左右,斯洛伐克人約佔8%。[2]
1917年6月,捷克步兵旅轉往西南戰線,隸屬於俄軍第十一集團軍。俄國臨時政府的新任陸軍部長亞歷山大·克倫斯基在7月初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克倫斯基攻勢」。這是俄軍在一戰中的最後一次攻勢,俄軍先小勝後大敗,一潰千里。在克倫斯基攻勢及其後續作戰中,捷克步兵旅約7000人,在茲博羅夫戰役中佔領了奧軍陣地,俘敵3300人,繳獲20門火炮,己方傷亡800多人。俄國臨時政府同意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的領導人吸收戰俘、大規模擴充捷克部隊。1917年夏天,捷克步兵旅組建了第4「大普洛科普」步兵團。捷克旅更名為第1「胡斯」師。1917年8月組建了第2師,下轄第5「布拉格T.G.馬薩里克」團、第6「哈納吉」團、第7「塔特朗斯基」團、第8「西里西亞」團。兩個捷克師組成了一個軍,即捷克軍團。軍團轄騎兵偵察單位後來改編成兩個騎兵團、一個突擊營、兩個預備團、兩個炮兵旅和一個迫擊炮單位。兵力到1918年初增長到4萬人。
蘇俄內戰
編輯一戰後期,協約國希望捷克軍團到西線參加對德作戰。但由於俄國西部被德國封鎖,因此捷克軍團希望從海參崴坐船到達歐洲。1918年2月,蘇俄政府同意捷克軍團借道西伯利亞大鐵路去海參崴。1918年2月18日,德軍在東線發動了「拳擊行動」。1918年3月3日,蘇俄政府接受了德國的苛刻條件,簽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1918年3月8日,德軍逼近烏克蘭北部城鎮巴赫馬奇,部分捷克軍團駐紮在此,經過戰鬥與德軍談判達成停火,乘火車向東撤往車里雅賓斯克。 3月25日,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與蘇俄政府簽訂奔薩協定,規定捷克軍團交出大部分武器,以換取安全通行去海參崴的權利。
1918年5月,捷克軍團在西伯利亞鐵路沿線東進緩慢。1918年5月14日,在車里雅賓斯克車站,向東去的捷克軍團與向西回國的奧匈戰俘發生衝突。一名匈牙利戰俘(也有說法是捷克人)向軍團士兵投擲石塊,打傷一人。軍團士兵開槍將他打死。當地的蘇俄政權逮捕了開槍的捷克軍團士兵,準備將其處決。捷克軍團官兵衝擊火車站,營救了自己的戰友,隨後佔領了車里雅賓斯克城,槍決了當地的蘇維埃領導人。這導致蘇聯軍事人民委員列夫·托洛茨基命令將捷克軍團人員全部繳械。幾天後的談判中,儘管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希望息事寧人,但軍團士兵拒絕交出武器,與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決裂,於5月末在西伯利亞鐵路沿線從喀山到海參崴全線向蘇俄紅軍發動武裝進攻。所謂的「捷克軍團叛亂」開始。5月底,捷克軍團參謀長米哈伊爾·迪捷里赫斯將軍領導下的軍團先頭部隊抵達了海參崴,並推翻了當地的蘇俄政權。1918年6月6日,捷克軍團宣佈海參崴脫離俄國,為協約國的保護領地。隨後,捷克軍團部隊從海參崴沿鐵路西返,接應沿途的戰友進攻地方蘇維埃政權。至7月中旬的一個月內,高爾察克白軍就在捷克軍團的協助下控制了從貝加爾湖到伏爾加河薩馬拉之間西伯利亞鐵路的大部分地段。1918年8月5日佔領了喀山,奪取了帝俄的儲備黃金約一千餘噸。1918年9月,白軍和捷克軍團肅清了整個西伯利亞鐵路沿線的蘇俄紅軍,並佔領了西伯利亞所有大城市,在佔領葉卡捷琳堡的不到一周之前,當地契卡人員倉促處決了羈押於此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
英法控制的協約國堅決支持捷克軍團鎮壓蘇俄革命的作戰。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同意支持捷克軍團從西伯利亞撤退調入法國的西戰場。
捷克軍團與蘇俄撕破臉皮之後,開始與形形色色的反蘇力量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薩馬拉的「憲法制定議會議員委員會」和鄂木斯克的「西伯利亞臨時政府」。
到了1918年秋季,蘇俄紅軍的東方面軍轉入反攻,於1918年9月10日佔領喀山,一個月後佔領薩馬拉,戰鬥中捷克軍團傷亡慘重。1918年11月18日,鄂木斯克發生政變,全俄臨時政府被推翻,亞歷山大·高爾察克海軍上將建立了白色西伯利亞的獨裁統治。捷克軍團官兵投奔了高爾察克。
1919年夏秋,高爾察克白軍在蘇俄紅軍進攻下崩潰。1919年11月14日,蘇俄紅軍佔領高爾察克政權的首都鄂木斯克。高爾察克白軍和敵視蘇維埃政權的難民沿着西伯利亞鐵路向東撤退。白軍後方的紅軍游擊隊不斷騷擾進攻,形勢更加混亂。捷克軍團心力交瘁,只想着歸國,不願為潰敗中的高爾察克當局蒙受更多傷亡,於是宣佈局部中立。1920年2月7日,捷克軍團司令長官莫里斯·雅南(法國駐西伯利亞軍事代表團團長,代表協約國指揮捷克軍團)和西羅維決定把在下烏金斯克的高爾察克交給伊爾庫茨克社會革命黨左派的地方當局。
1920年1月15日,第一艘運載捷克軍團的船從海參崴啟航。1920年9月2日,最後一批捷克軍團士兵離開了海參崴港,於11月20日抵達布拉格。隨同捷克軍團撤離俄國的共有67739人,包括家屬和兒童。據估計,捷克軍團在俄國共有4112人死亡,還有一些人員逃亡或投奔紅軍。
軍團回國後,其中很多人成了新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的骨幹。捷克軍團成員還用他們在蘇俄內戰中獲得的資金組建了一家銀行,稱為捷克斯洛伐克軍團銀行(Legionářská banka)。
參考資料
編輯- ^ 捷克語、斯洛伐克語:捷克隨從
- ^ Češi bojovali hrdinně za Rakousko-Uhersko, ale první republika to tutlala. zpravy.idnes.cz. [2009-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8).
外部連結
編輯-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紀念堂(捷克文)
- 捷克軍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1914-1920介紹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