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器號系列探測器
探測器號飛船(Зонд,俄語「探測器」)是前蘇聯於1964年至1970年期間發射的兩種不同系列的無人航天器。第一種系列基於3MV型行星探測器,主要目的是收集附近行星的信息。
第二種系列是作為載人繞月飛行的先期試驗性航天器,採用精簡版的聯盟號飛船,即只有服務艙和降落艙,沒有軌道艙。
搭載在探測器5號上的兩隻陸龜和其他生物成為首批繞月旅行並返回地球的地球生物。
基於3MV行星探測器的任務
編輯
基於3MV行星探測器平台的前三次任務旨在探索金星和火星,在兩次失敗後,探測器3號被發射升空以執行測試任務,並成為第二艘成功拍攝月球背面照片的航天器(繼月球3號之後)。隨後,它繼續進入火星軌道,以進行遙控和航天器系統測試。
繞月飛行任務
編輯探測器4號到探測器8號的任務是登月競賽期間為蘇聯載人登月計劃作試飛。都是對執行登月任務的聯盟7K-L1號航天器精簡而成,以便它們能被發射到環地-月的軌道上。這些探測器全部由質子運載火箭發射,其功率剛好足以將「探測器號」送入繞月的 "自由返回軌道",而非進入環月軌道(與阿波羅13號緊急中止時的飛行軌道相同)。經過少量改裝,探測器號能搭載兩名太空人。
開始階段,雖然新質子火箭和類似的新型聯盟號飛船都存在嚴重的可靠性問題,但試飛仍堅持繼續推進。1967年至1970年的大部分試飛(探測器4號至探測器8號),在重返大氣層期間都出現了問題。
探測器號航天器只進行了無人駕駛的自動飛行,其中四艘發生了故障,這可能會造成所有乘員受傷或死亡。任務試飛中的儀器收集了有關微流星體通量、太陽和宇宙射線、磁場、無線電發射和太陽風等數據。拍攝了許多照片,還進行了生物搭載實驗。
發射時序
編輯3MV行星探測器任務
編輯探測器名稱 | 發射日期 | 任務 |
---|---|---|
探測器1號 | 1964年4月2日 | 預計1964年7月14日飛掠金星,不過在1964年5月14日失去聯繫 |
探測器2號 | 1964年11月30日 | 預計1965年8月6日飛掠金星,不過在1964年5月失去聯繫 |
探測器3號 | 1965年7月18日 | 1965年7月20日飛掠月球 |
聯盟 7K-L1/L1S測試任務
編輯探測器名稱 | 發射日期 | 任務 |
---|---|---|
宇宙146 | 1967年3月10日 | 由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至高橢圓地球軌道 |
宇宙154 | 1967年4月8日 | 由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飛掠月球 |
探測器1967A號 | 1967年9月28日 | 預定飛掠月球,不過發射後67秒後偏離軌道,逃逸火箭啟動,發射失敗 |
探測器1967B號 | 1967年11月22日 | 預定飛掠月球,第二節未能啟動,逃逸火箭啟動,發射失敗 |
探測器4號 | 1968年3月2日 | 預定飛掠月球,航行至距地球30萬公里的地方,但返回艙並未分離,導致返回角度過大,最後自毀於非洲上空 |
探測器1968A號 | 1968年4月22日 | 預定飛掠月球,發射260秒後失控,發射失敗 |
探測器1968B號 | 1968年7月21日 | 預定飛掠月球,運載火箭爆炸,造成3人死亡 |
探測器5號 | 1968年9月14日 | 環繞月球,成功飛掠月球並返回地球。攜帶的海龜等生物是第一個環繞其他星體的生命 |
探測器6號 | 1968年11月10日 | 環繞月球,成功飛掠月球並返回地球。攜帶有生命體、相機 |
探測器1969A號 | 1969年1月20日 | 預定飛掠月球,第二節提早25秒關閉,未能進入軌道 |
探測器L1S-1號 | 1969年2月21日 | 預定進行環繞月球並返回地球的任務,在發射68.7秒後,發動機停機。最後爆炸 |
探測器L1S-2號 | 1969年7月3日 | 一顆鬆動螺柱被吸入燃料泵,導致控制系統停止了30台中的29台發動機,發動機停機23秒後火箭爆炸,炸毀了發射塔,成為火箭應用史上最大規模的爆炸 |
探測器7號 | 1969年8月7日 | 成功飛掠月球並返回地球。攜帶有生命體、相機 |
探測器8號 | 1970年10月20日 | 成功飛掠月球並返回地球。攜帶有生命體、相機 |
探測器9號 | 取消 | |
探測器10號 | 取消 |
圖片
編輯-
繞月的探測器號系列探測器飛船前往月球。藝術家的印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