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蝕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1月16日) |
損蝕是在固體表面的破壞,將材料逐步去除或是變形。 損蝕的原因分為機械性的損蝕(例如:侵蝕)或化學性的損蝕(例如:腐蝕). [1]損蝕的研究和相關的過程被稱為摩擦學。
機械元件的磨損以及疲勞和蠕變等其他過程會導致功能表面降解,最終導致材料失效或功能喪失。因此,損蝕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就像約斯特*范代克島的報告中的第一個概述。
金屬的磨損通過表面和近表面材料的塑性位移以及形成磨損碎屑的顆粒分離而發生。粒子的尺寸可以從毫米到納米變化。[2] 該過程可以通過與其他金屬,固體非金屬,流動液體,固體顆粒或夾帶在流動氣體中的液滴接觸而發生。[3]
磨損率 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加載(像:衝擊、靜態、動態)、運動 (像:滑動,、滾動),以及 溫度。 根據摩擦系統,可以觀察不同的 損蝕類型 和 損蝕的機制。
損蝕的類型和機制
編輯損蝕通常根據所謂的損蝕類型進行分類,[來源請求] 磨損類型會發生在隔離或複雜的相互作用中。常見的磨損類型包括:
- 粘附損蝕(Adhesive wear)
- 磨料損蝕(Abrasive wear)
- 表面疲勞(Surface fatigue)
- 微動磨損(Fretting wear)
- 沖蝕損蝕(Erosive wear)
- 腐蝕和氧化磨損(Corrosion and oxidation wear)
參考文獻
編輯- ^ 集电环损蚀的原因及维护方法-沧州冀玉电气制造有限公司. shanxi.czjiyu.com. [2023-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 ^ Akchurin, Aydar; Bosman, Rob; Lugt, Piet M.; Drogen, Mark van. Analysis of Wear Particles Formed in Boundary-Lubricated Sliding Contacts. Tribology Letters. 2016-06-16, 63 (2): 16 [2018-11-15]. ISSN 1023-8883. doi:10.1007/s11249-016-0701-z.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1) (英語).
- ^ Davis, J.R. (編). Metals Handbook: Desk Edition. ASM International.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