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攀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7年3月9日) |
冰攀是攀爬有坡度冰面的運動。通常來講,冰攀指的是使用繩索保護地在例如冰瀑,凍瀑布,以及覆有凍結水流的懸崖和岩石板上攀登的活動。[1]
出於攀登的目的,冰可以大致分為兩個分類,高山冰和水冰。高山冰一般在山地環境中,通常需要有計劃性地接近,並且經常在攀爬行動中登頂。水冰則通常出現在水流下的懸崖等區域。高山冰是凍結的沉降物,而水冰是凍結的水流。大多數的高山冰通常是比較長的攀爬路線中的一部分,一般來說技術性較低,通常也會包含標準的冰川旅行。而水冰則主要用於技術挑戰。然而,技術級別與冰面類型無關,並且兩種類型的冰根據天氣條件的不同,自身的變化也很大。冰面可以是任何情況,軟的、硬的、脆的或者堅韌的。
冰攀分級
編輯冰攀分級
編輯該難度分級是針對攀登的路線進行分級,主要分為7級,以WI來表示難度等級,如果是高海拔路線以AI來表示。
- WI1:結冰的湖泊或者溪床
- WI2:60°的冰坡,如果技術較好,只使用1隻冰斧就能完成,此等級之上一般需要使用兩根冰斧。
- WI3:整個繩距的冰坡都在60-70°,冰況良好,可以找到不錯的休息點。
- WI4:連續10 米近乎垂直的冰壁,設置固定點需要相當高的技巧。
- WI5:連續20 米的垂直或近乎垂直的冰壁,固定點放置困難,只有很少良好的休息點
- WI6:有一個繩距長(30–60 米)的沒有休息點的完全垂直的冰壁,需要極高的技巧和體能。
- WI7:整段繩距都是薄冰或垂懸的冰柱,沒有休息點。
混合攀登分級
編輯YDS 系統 | "V" 難度 | 混合攀登 |
---|---|---|
5.8 | V0− | M4 |
5.9 | V0 | M5 |
5.10a | V0+ | M6 |
5.10b | ||
5.10c | V1 | |
5.10d | ||
5.11a | V2 | M7 |
5.11b | ||
5.11c | V3 | M8 |
5.11d | ||
5.12a | V4 | |
5.12b | V5 | |
5.12c | M9 | |
5.12d | V6 | |
5.13a | V7 | |
5.13b | V8 | |
5.13c | M10 | |
5.13d | V9 | |
5.14a | V10 | |
5.14b | V11 | |
5.14c | V12 | M11 |
5.14d | V13 | |
5.15a | V14 | |
5.15b | V15 | M12 |
5.15c | V16 | M13 |
混合攀登是指冰岩混合攀登,該等級系統根據攀登的性質,冰壁陡峭程度,確保點設置程度,休息點是否容易尋找等因素來評估難度。
- M4:角度接近垂直,需要一些乾攀(dry tooling)技巧。
- M5:有一些垂直乾攀路段。
- M6:有需要高超的乾攀技術才能夠通過的仰角。
- M7:有仰角,需要技巧和力量並重的乾攀路段,少於10米的困難路段。
- M8:有接近水平角的突起岩石需要翻越,需要技巧和力量並重的乾攀路段,路段中需要翻越巨石或者有較長的艱難路段。
- M9:連續不斷的垂直岩壁或者是需要技巧性動作才能完成的小仰角(slightly overhanging with marginal or technical holds,)或者是2-3個身長的屋檐需要翻越。
- M10:至少10米的屋檐需要翻越,或者長達30米,需要力量且中途無法休息的仰角需要翻越。
- M11:1個繩距長,需要用到類似體操的高難度動作才能夠翻越的仰角,或者是長達15米的屋檐。
- M12:M11路線的基礎上,增加需要翻越的巨石,連續的動作(dynamic moves)以及技巧性強,需要技術才能翻越的支點。
參考資料
編輯- ^ Chouinard, Yvon. Climbing Ice. S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Books. 1978. ISBN 978-0871562081.
- ^ Lowe, Jeff. Ice World: Techniques and Experiences of Modern Ice Climbing. Seattle: The Mountaineers. 1996.
- ^ Gadd, Will; Roger Chayer. Ice & Mixed Climbing: Modern Technique First. Mountaineers Books. November 2003. ISBN 0-89886-76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