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蛙亞目
无尾目的一个亚目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6年12月17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12月17日) |
新蛙亞目(學名:Neobatrachia)是兩棲綱無尾目下的一個亞目,而無尾目是蛙和蟾蜍所屬的目。這個亞目的動物是無尾目中最高等的,並在無尾目下仍然存活的的一個分支,從命名來看,「Neobatrachia」逐字亦為「新蛙」(命名來自希臘語,「neo」意為「新」,「batrachia」意為蛙)。也是到目前為止三個亞目中物種數目最大的,超過5000種不同的物種,共計超過96%的無尾目都屬於新蛙亞目。[1]
新蛙亞目 | |
---|---|
天藍叢蛙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兩棲綱 Amphibia |
目: | 無尾目 Anura |
亞目: | 新蛙亞目 Neobatrachia Reig, 1958 |
總科 | |
(其餘見分類章節) |
分類
編輯將無尾目分為始蛙亞目、中蛙亞目和新蛙亞目是有點小爭議的,更多研究表明,這三種蛙其實不同之處不是十分明確,因為有些特徵不僅適用於某一種蛙。[2]
新蛙亞目通常下分為五個總科。但這種分類法也是有爭議的,因為不同的學者會將同一種蛙分至不同的科。另外,一些科已顯示出有並系群的特徵,因此將它們分成不同的演化枝,根據血緣造成進化群。這近乎已將近期發現的新蛙亞目蛙的數量加倍。 [2]
科系列表
編輯以下是普遍被許多學者接受列入新蛙亞目的的科系: [2]
- 真正的蛙(包括亞洲角蛙科 Ceratobatrachidae,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小岩蛙科 Micrixalidae,昏蛙科 Nyctibatrachidae,石蛙科 Petropedetidae,蟾蛙科 Phrynobatrachidae,皺蛙科 Ptychadenidae,箱頭蛙科 Pyxicephalidae,蛙科 Ranidae)
- 真齒蛙科 Amphignathodontidae– 有袋蛙(有時被列為擴角蛙科 Hemiphractidae)
- 隱林蛙科 Aromobatidae– 臭鼬蛙(有時列入叢蛙科)
- 節蛙科 Arthroleptidae
- 短頭蟾科 Brachycephalidae
- 蟾蜍科 Bufonidae– 真正的蟾蜍
- 智利蟾科 Calyptocephalellidae(有時列入蟾蜍科)
- 瞻星蛙科 Centrolenidae – 玻璃蛙(包括疣蛙科 Allophrynidae)
- Craugastoridae Hedges, Duellmann & Heinicke, 2008(以前列為短頭蟾科)
- 角花蟾科 Ceratophryidae– 又名角蛙科,角蛙
- Conrauidae Nieden,1908
- 叢蛙科 Dendrobatidae– 箭毒蛙
- 卵齒蟾科 EleutherodactylidaeLutz, 1954(以前列為細趾蟾科)
- 沼蟾科 Heleophrynidae– 鬼蛙
- 肩蛙科 Hemisotidae– 鯊鏟蛙
- 雨蛙科 Hylidae– 真正的樹蛙,與幽蛙科 Cryptobatrachidae、擴角蛙科 Hemiphractidae有親屬關係
- 若雨蛙科 Hylodidae
- 非洲樹蛙科 Hyperoliidae– 莎草蛙,「灌木蛙」
- 滑背蟾科 Leiuperidae (有時列為細趾蟾科)
- 細趾蟾科 Leptodactylidae– 南方蛙,熱帶蛙(包括胯腺蟾科 Cycloramphidae)
- 曼蛙科 Mantellidae– 馬爾加什蛙
- 姬蛙科 Microhylidae– 狹口蛙(包括短頭蛙)
- 龜蟾科 Myobatrachidae(包括汀蟾科,Rheobatrachidae)
- 多指節蟾科 Pseudidae
- 跳蛙科 Ranixalidae (有時被列入蛙科 Ranidae)
- 樹蛙科 Rhacophoridae– 灌木蛙
- 達爾蛙科 Rhinodermatidae – (有時列為胯腺蟾科)
- 塞舌蛙科 Sooglossidae– 塞舌爾蛙和豬鼻蛙(包括印度鼻蛙 Nasikabatrachidae)
- Strabomantidae Hedges, Duellmann & Heinicke, 2008 (某些以前被認為屬於短頭蟾科)
- 池蟾科 Telmatobiidae Fitzinger, 1843
參考資料
編輯- ^ Gissi, Carmela; Diego San Mauro, Graziano Pesole and Rafael Zardoya. Mitochondrial phylogeny of Anura (Amphibia): A case study of congruent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using amino acid and nucleotide characters. Gene. February 2006, 366 (2): 228–237. PMID 16307849. doi:10.1016/j.gene.2005.07.034.
- ^ 2.0 2.1 2.2 Hoegg, Simone; Miguel Vences, Henner Brinkmann and Axel Meyer. Phylogeny and comparative substitution rates of frogs inferred from sequences of three nuclear gen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July 2004, 21 (7): 1188–1200 [2011-07-07]. PMID 14963093. doi:10.1093/molbev/msh0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7).
- San Mauro, Diego; Miguel Vences, Marina Alcobendas, Rafael Zardoya and Axel Meyer. Initial diversification of living amphibians predated the breakup of Pangaea ([失效連結] – Scholar search). American Naturalist. May 2005, 165 (5): 590–599 [2011-07-07]. PMID 15795855. doi:10.1086/429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