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三彩羅漢像

易縣三彩羅漢像是一組遼金時期的等身三彩羅漢像,20世紀初出土於河北易縣。組像原先可能有16或18尊,對應釋迦牟尼得道弟子十六羅漢十八羅漢[1][2]現存10尊均流落海外,主要由歐美各博物館所收藏。這組羅漢像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寫實主義雕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陶瓷組像之一。[3]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評價易縣羅漢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不亞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4]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易縣三彩羅漢像

八佛窪

編輯

易縣三彩羅漢像原先位於河北省易縣白玉山峨眉寺八佛窪山洞中。據民國年修《易縣誌》:峨嵋寺百佛窪慈(瓷)佛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峨嵋寺後,百佛窪亦稱百佛洞或稱百佛山、八佛窪,山腰鑿石虎,內有大慈(瓷)佛八尊,小慈佛七十二尊,又依山建閣,內有三彩慈(瓷)觀音一尊,後為邦人盜去售諸國外,今在英倫者有三,彼邦人士以為唐三彩慈(瓷)雲。據此可知,八佛窪洞內除羅漢外還應有佛像和觀音等瓷像,當年應共有八十尊左右。[5]

據《白玉山龍門寺碑記》記載。「歷觀志書所載,九州風土各具形勝。山水者,其形勝之大者也。易州西北五十里有峨磨山,今改為白玉山。茲山也,實易州之形勝也。然山圍水繞,回互有情,名流勝跡,固所不棄,使無招提梵宇以佐之,則山水之靈秀無因而傳,而士大夫之記頌何由而致茲山之半舊有峨眉寺,今改為龍門寺焉,更上五里許有觀音閣,考厥始基,大約創自宋元間,遠不可考。至前明嘉靖年間,為之重修」[6]

費里德在其文章中表示這座山上至少存在八個洞窟。其為八個洞窟編了號,並認為至少有一個較大的洞窟存放過三尊羅漢。

1997年易縣文管所對易縣婁亭一帶進行了實地考察,進入了曾經供奉羅漢的洞窟,即睒子洞,確認此洞就是當年存放羅漢像的洞窟。[6]

羅漢像為何被放置於八佛窪洞內

編輯

這批羅漢像曾經被藏在人跡罕至的山洞,並不是正常的藝術和宗教現象。 如果這批塑像是遼代官窯龍泉務窯的作品,那麼製作時間應該是在面臨重大戰爭時。很多學者認為在蒙古大軍消滅金王朝時(1234年,1215年佔領金中都),部分僧人和信眾將這批珍貴的羅漢像以及其他造像珍藏於這些洞窟以待安全時再擺回原位供奉。也有學者從考古學角度提出無論是從燒造年代還是成熟羅漢像出現的時間點來看,也有可能是「遼末金初受戰亂威脅從易縣以北地區轉移至此」,具體時間有可能是在「1124年金朝攻佔遼南京、西京之前不久」。

若不是戰爭威脅已經迫在眉睫,僧人們不會冒險搬運如此之遠的距離。僅是長途搬運塑像可能遇到的危險,就比蒙古人或金人可能造成的損害還要多,所以原供奉羅漢像的寺廟一定不會離八佛窪太遠。如果寺廟位於遼南京也就是金中都,其東部與今北京外城的西部相重合,將羅漢像搬遷到易縣八佛窪確實可行。[6]

發現歷史

編輯

羅漢像被安置到易縣八佛窪位置偏遠的山洞之後,只有少數獵人和僧人知道這批羅漢像,也沒有證據顯示這一消息曾被傳播出去。最先到過此處並認識到羅漢像價值的是一位日本人。日本學者原田淑人於1940年證實此人是寺澤鹿之介,消息很可能就此泄露。[6]

清末民初時專門在中國收集古代佛教造像的德國人弗里德里希·帕金斯基德語Friedrich Perzyński在其1920年出版的《尋找眾神:中國行記》(Von Chinas Göttern – Reisen in China)一書中記載了易縣羅漢像發現的經過。1912年,他在北京一古玩市場看到一尊令其驚嘆的真人等身羅漢像。在他表示要買下時被告知已被一日本人寺澤鹿之助[2]訂走。最終他從寺澤鹿之助處打探到這尊羅漢像來自河北易州(今易縣)八佛窪睒子洞。當年秋,他住進易縣清西陵永福寺。在嚮導的帶領下,他來到睒子洞,發現除了部分羅漢像殘片未見一尊完整羅漢。後來得知已有外國古董商僱用當地人將羅漢像偷運下山。由於地勢險峻,近一半羅漢在搬運過程中被摔碎砸毀,剩下的則被外國古董商或當地人藏起(弗里德見到和確知下落的羅漢像共計六尊,當地村民談到的造像數量達到九至十尊。至少有三尊像被村民損毀[7])。最終他在當地衙門見到了兩尊被沒收的羅漢像。儘管弗里德進行了大量準備工作,但是並沒有在其行程內得到全部保存完好的羅漢像。由於這批陶瓷羅漢像較輕,易搬運,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弗里德的宣傳,從1913年到1933年,羅漢像被瓜分一空。運往海外的羅漢像在西方文物收藏界引起了轟動。[6][4][2]

此後,著名古董商盧芹齋也到易縣收購古董。他在此發現了留在易縣的最後一尊羅漢像,同時又收購了一些岩石底座賣給歐美各博物館以安放羅漢像。[4]

年代

編輯

這組羅漢像通體施三彩釉,因為與唐三彩類似,最初被認為是唐代所造。後來的進一步研究則對其斷代有北宋、遼、金等多種不同意見,一般認為屬遼代時期,根據現代定年,製作時間可能是在金朝。1996年,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ies)使用熱釋光測年法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所藏羅漢像進行測試,將其年代定為836年至1222年。此後斯圖亞特·弗萊明(Stuart Fleming)對該斷代有所修正,認為其年代應為1110年至1310年間。[4]

大都會博物館在關於其藏羅漢像的介紹中,將產地指向華北地區最大的遼瓷窯址——位於今北京西郊門頭溝北六千米的龍泉務窯。大都會博物館認為於「shengzong」(982—1031年)時期,即遼聖宗耶律隆緒統治時期燒制了易縣羅漢像。[8]

現存三彩羅漢像

編輯

現存三彩羅漢像有10尊,主要收藏於歐美各博物館。[1][2][4][9][注 1][注 2]此外,在羅漢像出土地的易縣博物館現有一尊復原像。[10]

圖片 城市 收藏地 備註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所藏兩尊之一(年老)

1921年購自於Laiyuan & Company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所藏兩尊之一(年輕)

1920年購自於弗里德里希·帕金斯基

  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波士頓美術館 頭部補塑[9][11]

購自於日本山中商會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 1914年購自於Worch of Paris(Edgar Worch
  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盧芹齋 1933-1934年[4]

1934年通過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ust購藏

  英國倫敦 大英博物館 英國藝術基金會1913年贊助購藏[9]

購自於 S M Franck & Son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頭部補塑[9][11]

H.D. Warren女士贈予

  法國巴黎 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是否屬於組像存疑[3]
俄羅斯聖彼得堡 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僅存頭部與少量軀幹部分[9],原為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所藏,二戰後被帶至蘇聯,2001年在聖彼得堡重新被發現[12]
日本長野縣輕井澤町 Sezon現代美術館英語Sezon Museum of Modern Art 松方幸次郎舊藏,頭部補塑[2][9][11]

註釋

編輯
  1. ^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疑似有收藏一尊,此件有明代或遼代殘片兩種說法,目前官網沒有此件照片。(王鶴「開百卷以刊謬 發七問以正源——對易縣三彩羅漢的再認識」)
  2. ^ 1996年,在河北易縣天朋仙人洞(睒子洞旁)發現一尊三彩羅漢殘像,現藏易縣文物管理。目前無照片也未展出(霍宏偉 "佛國莊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藏中國佛教造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方李莉. 《中国陶瓷史 上》. 齊魯書社. 2013: 399–403. 
  2. ^ 2.0 2.1 2.2 2.3 2.4 史密斯伊司·瑞查德. 由劉衛華;張景華翻譯. 关于易县罗汉的研究. 文物春秋. 2005, (5). 
  3. ^ 3.0 3.1 Derek Gillman. The Penn Museum Glazed Luohan in Context: Chinese Buddhist Art During the 10th-12th Centuries (演講). Penn Museum. 
  4. ^ 4.0 4.1 4.2 4.3 4.4 4.5 文物故事︱河北易县辽代三彩罗汉像的颠沛流离. 澎湃新聞. 2017-07-17 [2022-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8). 
  5. ^ 曾維林. 易县八佛洼辽三彩琉璃罗汉造像研究. 中國文藝評論. 2024, (8). 
  6. ^ 6.0 6.1 6.2 6.3 6.4 王鶴. 开百卷以刊谬 发七问以正源——对易县三彩罗汉的再认识. 藝術探索. 2021, 35 (3): 72-89. doi:10.13574/j.cnki.artsexp.2021.03.008. 
  7. ^ 霍宏偉. 佛国庄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中国佛教造像. 文史知識. 2012, (6): 5-13. 
  8. ^ Leidy, Denise Patry, and Donna Strahan. 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0: 116. ISBN 978-0300155211. 
  9. ^ 9.0 9.1 9.2 9.3 9.4 9.5 三彩罗汉像. 大英博物館中文官網. [2022-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0). 
  10. ^ 易县博物馆开馆 12月6日500多件文物与公众见面. 河北新聞網. 2017-12-07. 
  11. ^ 11.0 11.1 11.2 Derek Gillman. The Idea of Cultural Herit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2. ^ Menishkova, Maria L. The Arhat from I-chou 39. Russia: Transactions of the State Hermitage. 2008: 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