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大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太原市晉祠鎮西南地區的一類土特產大米[1]

特點

編輯

《晉祠泉》范仲淹[2]

神哉叔虞廟,地勝出嘉泉。
一源其澄靜,數步忽潺湲。
此異孰可窮,觀者增恭虔。
錦鱗無敢釣,長生同水仙。
千家溉禾稻,滿目江鄉田。
我來動所思,致主愧前賢。
大道果能行,時雨宜不愆。
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

在古代,太原市晉祠鎮當地用難老泉、善利泉水灌溉當地稻米。其口感軟硬適度,柔韌清香,唐宋期間廣為流傳[3]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攻佔太原後,因日本人均以大米為食,將晉祠大米產區歸為「軍糧徵購區」,規定所產大米全部徵購,當地民眾憤而改種小麥[4]。1943年,日軍強迫當地民眾再改為水田,並虐殺堅持不種水稻的民眾[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晉祠稻區平整土地,重新對渠系配套,此外提純培育晉稻1號(770924,58-59 X 63-3,1983年定名)、晉稻2號(791749,京引30♀ X BL1♂,1985年定名)、晉稻3號(810323,京系17X南81♀ X 京引30♂,1988年定名[6])等品種[7][8]。2018年10月,當地政府申報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9]

參考

編輯
  1. ^ 郭裕懷,劉貫文主編. 山西农书. 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1992.10: 443. ISBN 7-80577-435-8. 
  2. ^ 張春根主編. 太原诗钞. 太原:三晉出版社. 2014.01: 91. ISBN 978-7-5457-0892-9. 
  3. ^ 農業部農業局主編. 中国农业名产 粮食分册. 北京:農業出版社. 1989.05: 32–33. ISBN 7-109-01107-0. 
  4. ^ 《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 山西文史资料全编 第5卷 第50辑-第60辑. 《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 1999.03: 810–812. 
  5.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山西文史资料 第56辑.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88.03: 120–128. 
  6. ^ 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國家科委成果管理辦公室,全國科技與人才開發交流協作網主編. 中国技术成果大全 1989 第13期 总第33期 山西专辑. 中國技術成果大全. : 87–88. 
  7. ^ 劉藝主編. 山西农业名产博览. 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1992.09: 3–4. ISBN 7-80577-436-6. 
  8. ^ 薛慧林著. 醋乡特色 太原“三名”杂说.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09: 100–101. ISBN 7-203-03753-3. 
  9. ^ 山西發佈. 好消息!晋祠大米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啦. k.sina.com.cn. 2018-10-30 [201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