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光
生平
編輯本姓弘,武則天時避諱,改為李氏。父親弘孝威,儒者,州里號貞隱先生,與天台山司馬承禎為方外之交。李含光年十三,辭家奉道。十八歲師事同邑李先生,遊藝數年。神龍(705~707)初,度為道士,居龍興觀。精老、莊、周易。開元十七年(729年)從司馬承禎於王屋山,傳受道法。唐玄宗得知含光繼承司馬承禎道法,下詔讓他居王屋山陽台觀以繼之。一年多後,李含光請求回茅山去編纂經法。此後玄宗多次徵召,他都謝病不出。天寶四載(745年)冬,玄宗再次命中官齎璽書徵之,入朝後要拜他為師,傳授道法,他以足疾推辭,玄宗無奈只好讓他返回茅山紫陽觀。天寶六載(747年)含光回到茅山,山中原有上清真人許謐、楊羲、陶弘景自寫經書,歷代傳寶,真經秘籙多有散落,含光奉詔搜求完整後,進獻給皇帝。天寶七載春,玄宗又欲受《三洞真經》,乃遙拜李含光為玄師,尊為玄靜先生,並刻石於華陽洞以記。同年夏五月,紫陽觀東陶弘景煉丹處,忽生芝草八十一莖,含光圖寫芝形奏聞,被下詔以紫陽觀側近二百戶,太平、崇玄兩觀各一百戶,並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含光又被征至京,居道觀以養病。天寶九載春,辭歸茅山。其年夏六月,先前生靈芝之所,又產三百餘莖。含光又圖而奏之。是歲冬,又徵含光,於紫陽別院館之。十載秋,含光又懇辭告老,玄宗御製序詩餞別。十一載,含光奉詔,與門人韋景昭等,於紫陽之東郁岡山,別建齋院。
從陶弘景傳法於王遠知,再傳潘師正,再傳司馬承禎,至李含光已是五代,其所傳大正真法,讓茅山宗成為天下道學第一宗門。大曆四年冬十一月十四日(769年12月16日)遁化於茅山紫陽之別院,年八十七,數千門人前來奔喪,將他葬於茅山雷平山之西面。含光幼年,頗工篆籀,尤善於隸書。卻因被人稱讚「賢於其父」,此後就投筆不書。直到玄宗下詔讓山人王旻詣紫陽觀請李含光書寫楷書上經一十三紙,以備楊羲、許謐之闕。著有《仙學傳記》、《真經》、《本草》、《音義》兩卷、《三玄異同論》、《周易義略》及《老莊學說》等書。
唐肅宗多次褒獎李含光,稱他「久契真要,深通玄微,游逍遙之境,得朝徹之道。」顏真卿與李含光門人韋景昭、郭閎、中林子殷淑、遺名子韋渠牟等相交,派遣道士劉明素請他撰寫了《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並序》一文。現在存世有秘書郎河東柳識所撰、大理司直吳郡張從申書寫的《唐茅山紫陽觀玄靜先生碑並序》,碑原在江蘇句容,明嘉靖三年遭火毀。前有「李陽冰篆額」五字,後有大字「大曆七年八月十四日建」十字。
弟子
編輯參考
編輯-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