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治(1814年6月11日—1883年4月4日),字平叔,號後山,浙江紹興府山陰縣長塘人,清朝政治人物,舉人出身,以《杜鳳治日記》傳世。

生平

編輯

杜鳳治家中不乏為官者,禮部侍郎杜聯為其族侄,瀏陽知縣杜金鑒是其伯父。鳳治年幼時隨父親杜清鑒在伯父宦遊的湖南。1843年,杜鳳治考上道光癸卯順天鄉試副貢,1844年考取道光甲辰恩科舉人功名。1847年會試報罷後,由於父喪和太平天國的原因,杜鳳治沒能再度參加會試,此後也沒有獲得進士的功名。通過大挑制度,他前後三十多次參加挑選舉人為知縣的面試,都沒有中。當時,舉人通過碰運氣獲得知縣補缺的概率十分低,即使是進士也可能要等候多年。杜鳳治於是放棄了候選資格,向朝廷捐款以加快補缺程序,終於在同治五年憑藉運氣得到了廣東廣寧縣知縣的職位。其《杜鳳治日記》認為是研究清朝末年官場的重要文獻。[1]

同治十年(1871年),擔任清朝廣州府南海縣知縣[2]。後由葉大同接任[3]

參考

編輯
  1. ^ 邱捷. 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20182010. 
  2. ^ 政協南海縣委員會文史組. 南海文史资料 第2辑. 政協南海縣委員會. 1983.07: 90–94. 
  3. ^ 《南海市政府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南海市政府志 2007.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2007.11: 79–83. ISBN 978-7-80728-749-0. 
官銜
前任:
賡颺
清朝廣東廣州府南海縣知縣
同治十年 - 光緒四年
1871年 - 1878年
繼任:
葉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