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石門寨鎮上莊坨村(原屬撫寧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置圖
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置圖
中國地圖
位置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石門寨鎮
面積1395公頃
建立2005年

簡介

編輯

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位於秦皇島市海港區石門寨鎮和駐操營鎮。柳江盆地內分佈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質地層,具備三套地層、三大岩類、六大不整合面、眾多古生物化石以及豐富的地質構造現象和地貌類型,系統完整記錄了25億年來地理環境變遷、地殼演化、生物進化的歷史,被學術界譽為「 地學百科全書」 。主要特色為古生物化石、地層遺蹟、岩溶地貌、花崗岩地質地貌,號稱「 地球地質博物館」 、「地學研究的實驗室和自然博物館」。2002年,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被批准建立,是中國第二批33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地質公園及其外圍有岩溶作用形成的溶洞、象鼻山、天井、石崖、溶溝等等,有流水作用形成的跌水、離堆山、河流階地等等,有海洋地質作用形成的海蝕拱橋、海蝕崖、海蝕溝槽、海蝕洞穴、海蝕海積階地、波切台、大潮坪等等,以及其他地質遺蹟。可概括為:距今25到16億年間混合花崗岩構成北戴河山海關旅遊區的地質背景,距今5.4到2.5億年間古海洋沉積的石灰岩形成象鼻山、溶洞等岩溶地貌,距今2.5億到6500萬年間中生代花崗岩山體形成山地旅遊景觀,現代海洋地質作用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沿海沙丘和潟湖,以及各種海蝕、海積地貌景觀[1]

1869年,李希霍芬來柳江盆地開展煤田地質調查,1919年,劉季辰葉良輔等人建立亮甲山組層型剖面,1922年,德國地質學家馬底幼在柳江盆地研究柳江灰岩、砂岩。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60周年大會在北戴河召開並考察柳江盆地。1993年,第30屆世界地質大會將柳江盆地作為專程考察路線。2000年,第六屆國際古植物學大會在秦皇島舉行。柳江盆地是大中專院校地質、地理、資源、環境、工程建築等專業的實習基地,是中國地質類高校教育實習基地及地學科研單位研究基地,又被稱為「地質教育第二課堂」、「哺育地學人才的搖籃」。1923年,北京大學地質系孫雲鑄楊鍾健等五名學生來柳江盆地開展野外地質實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科學院等70多所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在秦皇島開展專題研究和教學實習。曾來柳江盆地的知名研究人員有李希霍芬、翁文灝丁文江、孫雲鑄、劉季辰、葉良輔、馬底幼、黃汲清程裕淇張文佑陳國達等等[1]

2005年7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佈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蹟等17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通知》(國辦發〔2005〕40號),同意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於新建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蹟等17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意見,並予發佈。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此新建[2]

2005年8月9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函(環函〔2005〕314號)《關於發佈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蹟等17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範圍及功能分區等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95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476公頃,緩衝區面積516公頃,實驗區面積403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標準地質剖面、典型地質構造等地質遺蹟。範圍在東經119°30'至119°40',北緯40°02'至40°14'之間,共由四個相對獨立的分區組成:

  • (1)東部落—潮水峪—砂鍋店區:「總面積857公頃。東起張岩子村西坡腳,沿280°軸向至東部落村北500米處,南北寬500—900米;再向西,沿近東西走向至石嶺村南500米處,長3750米,南北寬750—2000米;隨後軸向轉為150°,延至砂鍋店村東800米處,長約2000米,寬770米。」
  • (2)亮甲山—歡喜嶺—瓦家山區:「總面積217公頃。東起亮甲山東坡陡崖處,經歡喜嶺村東至瓦家山村西山樑上,呈「S」形帶狀分佈,寬250—850米。」
  • (3)黑山窯—大窪山區:「總面積155公頃。東起自黑山窯後村西邊,沿295°軸向至大窪山西山坡,長約2500米,寬600—800米。」
  • (4)雞冠山區:「總面積166公頃。東起自八嶺溝村北西350米處坡腳,向北西向跨越湯河河谷至大平台西側陡崖。」[3]

秦皇島柳江地學博物館

編輯
秦皇島柳江地學博物館
成立2014年
地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石門寨鎮上莊坨村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地圖
 
秦皇島中國煤礦工人學校原址
秦皇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海港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秦皇島柳江地學博物館位於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隸屬河北省國土資源廳。2014年5月18日,正值第38個國際博物館日,河北省國土資源廳秦皇島柳江地學博物館建成開館,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國軍致辭,並與秦皇島市政協副主席宋占禹共同為河北省國土資源廳秦皇島柳江地學博物館揭牌[4]

秦皇島柳江地學博物館建築面積8122平方米,由5個單元組成:地球科學廳、柳江盆地地質遺蹟廳、岩礦化石標本廳、秦皇島國家地質公園景觀廳、多媒體報告廳。該博物館通過視頻、圖版、模型、實物標本、仿真場景等展示了宇宙太陽系地球結構、地質作用、生物演化、柳江盆地海陸變遷及其地質遺蹟、秦皇島地質自然景觀[5]

秦皇島柳江地學博物館的館址是秦皇島中國煤礦工人學校原址[1],已被列為秦皇島市文物保護單位[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開始創建各地煤礦工人再教育平台,並籌建專業性煤礦工人學校(簡稱煤校),其中之一是位於秦皇島的「中國煤礦工人學校」。1950年12月,中國煤礦工人學校建校,校址在秦皇島北部撫寧縣上莊坨長城煤礦原址,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部長陳郁兼名譽校長,中國煤礦總工會主席金直夫兼校長。建校初期,基礎設施及校舍簡陋,勞動模範、積極分子、工人、在校學生及教職員工親自參與校舍基礎建設。1952年,更名中國煤礦工人速成中學。1959年,改建為秦皇島企業管理學校,設財務會計、計劃統計、物資管理3個專業。1973年,更名河北秦皇島煤礦學校。1979年,更名秦皇島煤炭財經學校。1980年,學校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工業部申請遷至秦皇島市區,獲得批准,隨後校址選在秦皇島市區的白塔嶺,佔地面積230畝。1983年以後,學校陸續增加運輸、審計、勞資、電子計算機應用、文秘檔案5個專業,基本囊括了煤炭企業各管理部門對口專業。1984年,學校改為煤炭工業部秦皇島煤炭工業管理學校。1987年,新校建成並且部分遷址,進入「 兩地辦校」 時期,老校區稱「北山校區」。199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撤銷包括煤炭工業部在內的18個工業部委,原部委所屬學校都劃歸所在省份管理。1998年,該校醞釀與昌黎縣的河北農業技術師範學院合併。2000年,兩校正式合併成「 河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 ,2003年,更名為「河北科技師範學院」。由此學院搬遷,位於柳江北山的老煤校舊址荒廢,尚存房屋牆體堅實,佈局規範,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典型的校園建築,校園周邊還保留有多處20世紀中期建設的工業、軍事場域(包括柳江煤礦舊址、長城水泥廠舊址、秦皇島北山發電廠舊址、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軍營舊址等)及早期日式工業建築(發電站)[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封振國、張俊華,論歷史文化遺存的古為今用和舊為新用——以秦皇島煤校「北山校區」舊址改建為「秦皇島柳江盆地地學博物館」為例,藝術百家2012(s2):177-180
  2.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05-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3. ^ 关于发布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2005-08-09. [永久失效連結]
  4. ^ 河北国土资源厅秦皇岛柳江地学博物馆今日开馆. 長城網. 2014-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5. ^ 秦皇岛柳江地学博物馆. 秦皇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版權)局. 2015-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3). 
  6. ^ 河北秦皇岛启动港口近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新華網.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