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門之戰,是皇太極率領八旗軍與滿桂明軍之間的一場戰役,因發生於永定門而得名。

1629年(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清朝的皇太極率領八旗軍,避開寧遠、錦州,分兵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明朝關內,攻佔遵化(今屬河北),直逼京師(今北京),史稱己巳之變

明朝急令各地兵馬馳援。遼東督師袁崇煥統領諸路援軍,阻後金軍於廣渠門之戰左安門之戰。皇太極進攻受挫,遂施反間計,一時間流言蜚語中傷袁崇煥,明朝皇帝下獄袁崇煥。[1]

各路援軍軍心動搖,總兵祖大壽還師山海關。[2]皇太極得知反間計大獲成功,趁機率領八旗軍反攻北京,殺了明朝皇帝一個回馬槍,大戰於北京城外永定門。

戰役過程

編輯

崇禎皇帝下獄袁崇煥之後,任命滿桂為武經略統帥大軍,並催促滿桂出戰。[3]

十二月上旬,滿桂統帥大軍決定出戰,約四萬多士兵,出北京城外,於城南的永定門二里外,在涼水河一帶紮營。[4]

皇太極正在郊野收集物資,且獵且行,[5]當得知北京情況後立刻反殺回馬槍。八旗軍抵達盧溝橋,先擊敗明軍申甫的六千士兵。皇太極派遣偵察兵,發現北京城外有大量明軍,是滿桂、黑雲龍及麻登雲、孫祖壽,四總兵官,領馬步兵四萬、結柵木四百,排列槍炮十重。

八旗軍將領圖魯什,率本部隊伍作為先鋒,先抵近明軍陣營。[6]明兵發射槍炮如雨雪,爆炸的轟鳴聲傳入北京城內。當明軍槍炮彈藥耗盡,在填裝間歇,皇太極當機立斷,命令八旗軍以及蒙古僕從軍,行營兵列陣,呼喊齊進。結果八旗軍進擊大勝,陣斬明總兵官滿桂、孫祖壽、副將、參將、游擊三十餘人等,千總、把總無數。生擒總兵官黑雲龍、麻登雲及參將一人。八旗軍大勝,繳獲明軍輜重繁多,俘虜戰馬六千多。[7]

永定門之戰,明朝慘敗,數萬兵馬全軍覆沒。[8]

結果

編輯

戰後明朝收殮戰場屍體,朝廷官吏劉宗周統計,明軍約三萬多具屍體。在戰役當天的北京城內市民一開始歡欣鼓舞,以為明軍大勝。數日後明軍慘敗消息傳入北京,然而天子腳下的官吏、市民生活一如往日淡然,對明軍慘敗麻木不仁。[9]

永定門之戰後,明朝勤王軍元氣大損,無法再牽制八旗軍。於是皇太極率軍掠奪通州大運河各處渡口,掠燒大約一千艘舟船。[10][1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五,天聰三年十一月:「戊申...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甯完我、巴克什達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 上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雲。今日撤兵。乃 上計也。頃見 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 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竊聽。悉記其言…庚戌。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錦州總兵祖大壽大驚。率所部奔錦州。掠奪民物。毀山海關而出。」
  2. ^ 汪楫《崇禎長編》卷二十九,崇禎二年十二月,祖大壽奏疏沙鍋左安等門兩戰皆捷:「甲戌,總兵祖大壽疏言...二十日二十七日沙鍋左安等門兩戰皆捷城,上萬目共見何敢言功,露宿城濠者半月何敢言苦,豈料城上之人聲聲口口只說遼將遼人都是奸細誰調你來,故意丟磚打死謝友才李朝江沈京玉三人,無門控訴,選鋒出城砍死劉成田汝洪劉友貴孫得復張士功張友明六人,不敢回手,彰義門將撥夜拿去都做奸細殺了,左安門拏進撥夜高興,索銀四十六兩才放,眾兵受冤喪氣不敢聲,言比因袁崇煥被拿,宣讀聖諭三軍放聲大哭,臣用好言慰止且令奮勇圖功以贖督師之罪,此捧旨內臣及城上人所共聞共見者,奈訛言日熾兵心已傷。初三日夜哨見海子外營火發兵夜擊,本欲(拼)命一戰期建奇功以釋內外之疑,不料兵忽東奔,臣同副將何可綱張弘謨及參游都守竭力攔阻多方勸諭,人眾勢解收挕不來此時在臣不難即死自明,誠恐兵丁一散再集更難,且諭且行沿途禁約仍梟示生事者十數人,所過地方毫無騷擾,行至玉田...適閣部孫承宗總督劉策関院方大任各差官亦諭臣期復遵化在諸將莫不慨然,而眾軍齊言,京師城門口大戰堵截,人所共見,反將督師拏問,有功者不蒙升賞,陣亡者暴露無棺,帶傷者呻吟冰地,立功何用,即復遵化,皇上那得知道我們的功勞,既說遼人是奸細,今且回去讓他們廝殺,擁臣東行,此差官所目擊者,及到山海関,閣部孫承宗差總兵官馬世龍賫捧聖諭將到傳令札營於教軍塲迎接,眾兵眼望家鄉齊擁出関,臣即止於関外歡喜嶺,同所統官旗人等,聽宣讀畢皆痛哭流涕,舉手加額,臣因眾軍感泣,諭之曰,遼兵素受國恩,頗稱忠勇,今又蒙朝廷特恩寬宥,若不建功,何以生為眾軍聞言又復泣下務立奇功,仰荅聖恩於萬一矣。」
  3. ^ 《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九》,滿桂傳記:及大壽軍東潰,乃拜桂武經略,盡統入衛諸軍,賜尚方劍,趣出師。桂曰:「敵勁援寡,未可輕戰。」中使趣之急,不得已,督黑雲龍、麻登雲、孫祖壽諸大將,以十五日移營永定門外二里許,列柵以待。大清兵自良鄉回,明日昧爽,以精騎四面蹙之。諸將不能支,大敗,桂及祖壽戰死,雲龍、登雲被執。
  4. ^ 楊嗣昌(1588年-1641年)《楊文弱先生集》卷六,封疆共事疏:「竊惟臣等才識黯淺,原不知兵,荷蒙聖恩委任,責成沖邊數歲,兢業講求,亦粗涉其大概矣……且夫宣、大、關、寧,異地同病者也。滿桂一戰,而宣、大之四萬眾立盡於涼水河;宋偉、吳襄一戰,而關、寧之四萬眾,半盡於長山子午,半盡於大凌城。豈非近年覆轍哉?……崇禎七年閏八月十八日題」
  5. ^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五,天聰三年十二月:「辛亥朔。大兵西趨良鄉。經海子而南。 上曰。諸貝勒可殿後。朕同兩大貝勒在前。且獵且行。」
  6. ^ 鄂爾泰《八旗通志初集》,卷之一百四十四,名臣列傳四,鑲黃旗滿洲世職大臣四,圖魯什傳記:「十二月大兵營於北京城西南隅,奉命同副將阿山往視環城敵兵,遇明經略袁崇煥兵,與戰,援出鑲黃旗被傷四人,執敵哨訊之,言北京永定門南二里,有滿桂黑雲龍麻登雲孫祖壽四總兵,領兵四萬,既回,奏言敵兵結柵四百,槍炮十重,我兵不可憚勞,宜乘夜前進,黎明即攻,太宗是其言。三鼓進兵列陣,八旗兵與蒙古兩旗兵奮勇齊進,圖魯什率本甲喇兵,先眾攻入,明兵大敗,陣斬滿桂孫祖壽擒黑雲龍麻登雲。」
  7. ^ 《滿文老檔》,太宗皇帝第三函第二十冊,天聰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大軍自良鄉縣起行,趨北京城。時沈副將率兵六千,迎戰於渾河蘆溝橋。固遣右翼五旗兵進擊,不移時,擊敗之,擒拿官一員,所獲馬匹甲冑,取其善者,?其劣者。大軍行至距北京二十里外,見有明兵一營。命左翼五旗兵進擊,不移時,又敗之。是晚營於北京城西南隅。遣副將阿山、游擊圖魯什,往視環城敵兵。阿山、圖魯什回告:我等執人訊之,供稱北京城永定門南二里外,有滿桂、墨雲龍及麻登雲、孫祖壽四總兵官領馬步兵四萬、結柵木、四面排列槍炮十重等語。我兵不可憚勞我等十旗行營兵列陣,呼喊齊進。陣斬明總兵官滿桂、孫祖壽、副將、參將、游擊三十餘人等,千總、把總無數。生擒總兵官黑雲龍、麻登雲及參將一人。明兵發槍炮如雨雪,我軍進擊無一死者,豈非天佑乎? 十八日,以陣獲馬匹六千,擇其善者,先黨給八大臣、眾總兵官及副將各一匹。時諸臣奏云:蒙天眷佑,賴汗洪福,連敗大敵,所獲諸物,汗與諸貝勒不先擇取...汗曰:「我命爾等攻敵,明兵槍炮發時,我為爾等心甚憂悔。幸蒙天佑,爾諸臣並未被創,擊敗敵兵,雖加賞齎,我猶以為不足也。」論畢,汗只取劣馬一匹,為首大臣,各賜良馬一匹。諸備御及旗長,各賞馬一匹,其餘馬匹等照甲分給之。」
  8. ^ 周文郁《邊事小紀》卷三,遼師入衛紀事:「盧溝橋則有申甫之敗,永定門則有大將軍滿桂,孫祖壽之死,麻登雲,黑雲龍之執,馬步數萬,一擲而空。至薊州更有兵侍劉公之綸之慘死。賊遂縱橫茲輔,如入無人之境矣。」
  9. ^ 文震孟(1574年-1636年)《文文肅公日記》卷一,崇禎二年: 「十二月十六日。雪止。聞今日四帥出師。又聞申甫兵潰於蘆溝橋。十七日。五鼓即聞炮聲不絕。心甚驚疑。俄而賀戰勝者相屬以路幾悚。虜只騎不還矣。城中人氣回。貴賤皆欣欣快舞。十八日。往朝中。猶以為勝負相當也。午後始知其確。滿桂、孫祖壽皆被殺。未曾殺一虜。而我師殲焉。為之短氣。為之心戰。然而士大夫怡堂如故。即小民亦皆帖然。此不可解。晤錢中堂。明日復欲出矣。迷人不悟。可嘆。可嘆。過孟長。後劉念臺京兆出城掩骼。雲三萬餘屍而百姓不與焉。」
  10. ^ 汪楫《崇禎長編》卷三十,崇禎三年正月:「甲辰,直隸廵按龔一程奏報敵兵所毀漕船一燒於通州再燒於張家灣諸處三燒於三河地方共九百七十七隻備列各衛所數目以聞」
  11. ^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五,天聰三年十二月:「丁丑...又焚通州河內船。約千餘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