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獵龍屬
泳獵龍屬(學名:Natovenator)是半鳥科(或馳龍科)哈茲卡盜龍亞科的一個屬,因具有許多適應水中活動與捕食的解剖特徵,被視為第一種有證據支持其有游泳能力的非鳥翼類恐龍。本屬僅含單一物種多齒泳獵龍(N. polydontus),出土自蒙古南戈壁省的晚白堊世地層西戈約特組[1]。
泳獵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後期,
| |
---|---|
骨骼重建圖,白色為已發現的部位。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科: | †半鳥科 Unenlagiidae |
演化支: | †哈茲卡盜龍亞科 Halszkaraptorinae |
屬: | †泳獵龍屬 Natovenator Lee et al., 2022 |
模式種 | |
†多齒泳獵龍 Natovenator polydontus Lee et al., 2022
|
發現歷史
編輯2006年至2011年間,由古生物學家李隆濫(韓語:이융남)帶領的考察隊於蒙古南戈壁省採集化石。其中在2008年,該團隊在南戈壁省西部Khermen Tsav的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西戈約特組發現一具相當完好,且各部位大致相連的恐龍骨架,包含近乎完整的頭骨、脊椎、一隻前肢與兩隻後肢骨骼,現存放於蒙古科學院(館藏編號MPC-D 102/114)[1][2]。
李隆濫與李成珍(Sungjin Lee,音譯)、菲利浦·柯里等多位古生物學家後來確認這具骨骼為哈茲卡盜龍亞科的新成員,於2022年12月以新屬泳獵龍屬(Natovenator),以及新屬模式種多齒泳獵龍(Natovenator polydontus)的地位發表。屬名由拉丁文的 nato(游泳)與 venator(獵人)組成,全意為「游泳的獵人」,呼應泳獵龍適於游泳與捕食魚類的生理構造。種小名則由古希臘文的 πολύς(polys,意為眾多的)與 ὀδούς(odous,意為牙齒),形容其牙齒特別多[1]。
形態描述
編輯泳獵龍體型嬌小,一如哈茲卡盜龍亞科的其他成員,外觀接近現生的鸕鶿[3]。
其前上頜骨蓋過鼻骨並延伸至外鼻孔,具有細長的鼻間突(internarial process),且前背部存在一對由一道脊分隔的寬凹陷,同時具有13顆狀似門牙的大型牙齒。頸椎不具側凹(pleurocoels);椎體橫突(parapophysis)的形態與黃昏鳥目相仿。第二掌骨呈沙漏狀。這些特徵都有別於哈茲卡盜龍亞科的其他物種[1]。
譜系關係
編輯在李成金等人的系統分類學分析將泳獵龍所在的哈茲卡盜龍亞科歸在馳龍科下,並與同亞科的胡山足龍及大黑天神龍形成多分支的親緣關係,三者與哈茲卡盜龍相比,都是哈茲卡盜龍亞科中較進步(more derived)的成員[1]。
馳龍科 |
| ||||||||||||||||||||||||||||||||||||||||||||||||
古生態學
編輯西戈約特組環境乾旱,與現在類似,儘管蒙古在中生代期間要略微濕潤一些。該地層的年齡可追溯至約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馬斯特里赫特階,以出產包含多種馳龍科(包括另一種稱為胡山足龍的哈茲卡盜龍亞科)、鳥臀目和非恐龍生物在內的大規模動物群聞名[1][4][5]。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Lee, S.; Lee, Y.-N.; Currie, P. J.; Sissons, R.; Park, J.-Y.; Kim, S.-H.; Barsbold, R.; Tsogtbaatar, K. A non-avian dinosaur with a streamlined body exhibits potential adaptations for swimming.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22, 5: 1182. ISSN 2399-3642. doi:10.1038/s42003-022-04119-9 (英語).
- ^ 이주영. 몽골서 '다이빙 새' 닮은 반수생 육식 두발 공룡 첫 발견. 연합뉴스. 2022-12-02 [2022-12-02] (韓語).
- ^ Black, Riley. World's First Swimming Dinosaur Discovered in Mongolia. Smithonian Magazine. 2022-12-01 [2022-12-02] (英語).
- ^ Owocki, K.; Kremer, B.; Cotte, M.; Bocherens, H. Diet preferences and climate inferred from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 of tooth enamel of Tarbosaurus bataar (Nemegt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Mongoli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20, 537: 109190. ISSN 0031-0182. doi:10.1016/j.palaeo.2019.05.012 (英語).
- ^ Longrich, N. R.; Currie, P. J.; Dong, Z.-M. A new ovirapto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ayan Mandahu, Inner Mongolia. Palaeontology. 2010, 53 (5): 945–960. doi:10.1111/j.1475-4983.2010.00968.x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