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大樓
31°14′40″N 121°28′54″E / 31.24455°N 121.48166°E
海青大樓 | |
---|---|
位置 | 四川中路630號 |
參考編碼 | HP-J-007-V |
海青大樓,又稱海青會大樓,全稱美國海軍基督教青年會大樓(英語:Shanghai Navy YMCA[1]/The Navy Young Man Association Building[2]),後曾為上海青年會第二分會、四川路體育館,是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之一,位於上海市四川中路630號。海青大樓建於1923年,由美國機構基督教青年會出資興建,目標是服務航經上海的美國海軍兵員,為他們提供娛樂和住宿。大樓在上海戰役後改為上海青年會第二分會,1959年7月交由上海市房管局管理,最終成為錦江國際集團旗下的酒店。海青大樓為現代主義建築,樓高六層,坐東朝西。
歷史
編輯籌備和興建過程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基督教青年會進行了三次籌款活動,共籌得款項1.6億美元[註 1]。這筆款項本來用作戰時工作,不過戰事完結後仍有所剩餘。於是,基督教青年會屬下的戰爭工作協會(National War Work Council)決定把餘款用於興建服務美國海軍官兵的建築物,其中有30萬美元[註 2]用於在上海建立此類建築,成為海青大樓建立的資金來源。當時,上海港經常有美國軍艦停泊,船上海軍兵員的待遇極差,不受上級和平民尊重,因此經常私下狂歡、飲酒、嫖妓,但軍方難以壓制。建設海青大樓就是為了服務船上的水手,為他們提供豐富娛樂,讓他們遠離不良活動。[3][4][5][5][6]
1910年代後期,基督教青年會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派員在海青大樓現址一帶物色地皮,成功購得兩塊位於香港路和四川路交界的地皮(即現址),並在1920年7月註冊地契(當時稱為道契)。這兩塊地產本來已出租予另一個租戶,不過租約已經到期,得以順利易手。此前,基督教青年會已授權工作人員在物色到適當地皮後馬上購買,以便海青大樓儘早落成。購得土地後,基督教青年會建築部(YMCA Building Bureau)負責大樓設計,主事的建築師為亞瑟·昆汀·亞當森(Arthur Quintin Adamson)[註 3]。海青大樓項目可謂鮮為人知,並沒有受到多大關注。[1][3][5]
海青大樓的奠基儀式在1922年5月8日下午舉行,共有逾150人出席,當中包括美國駐上海總領事埃德溫·克寧翰(Edwin S. Cunningham)等。工作人員在工地裏安放了一塊內藏時間囊的奠基石,時間囊裏面的物品除了大樓施工現狀照片、奠基儀式程序文件以外,還包括美國海軍法規文件、美國海軍將領廣播消息、海軍青年會行政文書、一本《聖經》、一份海軍水兵的遺囑、一份母親節信紙的抬頭,這些物品突顯了海青大樓與美國海軍及水手的密切關聯。此外,時間囊裏面也有一些當時的上海報章和錢幣,以反映建設海青大樓的時代。[3]
落成啟用後
編輯海青大樓在1923年5月落成完工,並在同年10月開幕。開幕典禮舉行於10月10日上午10時15分至中午12時,出席者包括美國官員、上海名流、青年會高層、普羅大眾。近200名來自美國軍艦的海軍官兵也參加了典禮,一支海員特遣隊負責升起美國國旗,美國亞洲艦隊總司令小埃德溫·安德森和揚子江巡邏隊後方司令威廉·伍德沃德·菲爾普斯(William Woodward Phelps)在典禮上致辭。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發來賀電,祝賀海青大樓開幕。[2][9]
開幕後,海青大樓成功吸引大量水手到訪,訪客每天都絡繹不絕,床鋪很快就爆滿,以至令人們抱怨大樓建得太小。大樓不僅招待美國海軍兵員,還歡迎世界各國航經上海的水手來享用服務。例如單在1925年3月首十天,海青大樓便已經接待了1,221名意大利人、1,212名美國人、1,040名英國人、245名法國人,並為398個水手提供住宿(其中260人是英國海員)。除了海軍官兵以外,上海市民也來享受海青大樓的服務,其中以用餐為主。雖然大樓由基督教青年會建立,但其性質傾向於綜合娛樂建築,大樓內沒有很多政治或宗教相關的事物。[10][11]
1927年3月,北伐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正在進攻上海,上海市面一片混亂,不少由外國人建立的建築物開放避難。海青大樓也不例外,大樓裏的體育館放置了大量臨時床鋪,讓女性逃難民眾借宿,男士則入住上層的宿舍房間。由於民眾涌至避難,海青大樓裏的餐廳生意繁忙。[12]
1937年,日本開始全面侵華,美軍軍艦停泊上海港的次數日益減少,到訪海青大樓的水兵數量也隨之下降,導致大樓逐漸冷清起來。1941年,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佔領由美國人興建的海青大樓。海青大樓在日本戰敗後回復往日的熱鬧。不過,在國共衝突不斷的形勢下,海青大樓又演變為軍人宿舍,讓陸軍軍人前來投宿[註 4]。[4][13]
到了1949年5月上海戰役後,昔日管理海青大樓的美國海軍青年會人員全部撤出上海,令大樓無人管理。於是,海青大樓由青年會全國協會和上海青年會接收,改稱為上海青年會第二分會。為了好好利用大樓裏完善的體育設施,上海青年會開辦了球類、游泳、舉重、拳擊、武術等各項運動的訓練班,並舉行各種體育比賽,吸引了大量參加者,每年平均有逾12300人次報名參加訓練班、逾11萬觀眾入場觀賞比賽。1959年7月,上海市房管局接手管理海青大樓,大樓裏的體育設施被安排改由黃浦區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使用,底層臨街的空間則用作商店用途。海青大樓作為體育學校的附屬設施,稱為四川路體育館。另外,上海青年宮也在大樓內開設分部。[4][14][15][16]
海青大樓後來改用作商務建築,最終成為連鎖旅館企業錦江之星的一座酒店。2015年,海青大樓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4][17][18]
建築結構與特色
編輯整體建築設計
編輯海青大樓佔地873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053平方米,樓高六層,坐東朝西。大樓最初的建設基地是由兩塊地皮合併而成,故呈英文字母「L」形狀,地皮邊界共有24.7米與四川路相接、57.9米與香港路相接。在建築結構上,大樓為點式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放腳下打樁,樓板為密肋空心板,地塊深度為42.7米。在建築風格上,海青大樓為嚴格的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傾向於西式、美式。大樓備有消防系統與供暖系統。[2][19][20]
內部設施
編輯海青大樓的第一至四層都提供水手活動空間,而第三至六層均有提供床鋪。各樓層的設施安排如下:[21][22]
樓層 | 設施 |
---|---|
六 | 住宿空間 |
五 | 住宿空間 |
四 | 住宿空間 |
三 | 住宿空間、餐廳、梳打水供應處、會議室 |
二 | 服務台、大堂、閱覽室、體育館、桌球室、小賣部、棋藝角 |
一 | 出租空間、儲藏室、游泳池、拳擊訓練房、理髮室、橋牌室 |
一樓
編輯海青大樓的入口位於一樓沿四川路的位置,直接通往電梯門,兩者之間有一個小而侷促的進廳。這個入口只能通往電梯,與一樓的其他設施並不相連。一樓除了入口以外的其餘臨街空間都用作商鋪,供青年會出租,為該會的重要收入來源。[23]
一樓內部的空間(非臨街部分)設有室內游泳池和其他活動設施。游泳池室的牆壁與地面都是綠白相間的馬賽克鋪貼,與泳池內壁一樣。池子長18.3米,寬6.1米,深度一說為1.2米至2.6米、一說為1.47米至3.35米,可容納189,000公升的池水。游泳池室長年提供暖氣,池水則是到了冬天才會進行蒸汽加熱。為了確保泳池水質潔淨,大樓裏安裝了一台大型循環水過濾器,以濾走池水裏的雜質。游泳池旁邊有幾個沐浴間和洗手間,裏面設有鐵製更衣箱。[24][25]
游泳池附近建有儲藏室、理髮室、橋牌室,此外還有一間提供摔跤墊和拳擊沙包的的拳擊訓練房。[25]
二樓
編輯二樓入口處設有服務台。大廳位於服務台後方,裝潢豪華寬敞,掛起了海軍藍色的窗簾。廳內設有長椅、閱讀桌、寫字枱等家具,這些家具都用硬木製成,再包上顏色與牆壁搭配的皮革。此外,大廳還放置了鋼琴和留聲機各一台,因此可能曾多次用作音樂表演的場地。[2][25]
大廳附近設有閱覽室、小賣部、桌球室。閱覽室提供最新的報章雜誌,讓水兵進來閱讀。小賣部售賣糖果零食、衛生用品和其他水兵需要的雜貨。桌球室裏有四張桌球桌,其中三張為美式、一張為英式,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照明系統和計分系統。旁邊有一個用來下象棋的小角落。[2][25]
除此以外,二樓還設有裝備精良的大型體育館(又叫健身房),水兵可以在此進行籃球、排球等各種體育運動,是大樓裏最為活躍的部分之一。體育館還可以在稍微改動後轉變成一個容納450人的劇場,從而用作舉行各項文藝或社交活動,例如電影放映、音樂演奏、節日派對、聯誼活動、講座等。體育館側面有一道單跑樓梯,通往一樓的游泳池。[24][26]
餐飲和會議設施
編輯三樓設有餐廳和梳打水供應處。餐廳不單服務水手,也對全體上海市民開放,可同時招待75人。這裏供應的餐點是在專家指導下準備的,而且價格適中,因此吸引不少人前來用餐,午餐尤其受上海商人歡迎。餐廳裏面有一幅橡木牆面板,掛滿了海軍青年會提供的照片,包括風景照、水兵聚會照片等,吸引水兵們站在面板前一直觀賞。梳打水供應處提供飲品外賣,可同時招待50人。[24]
大樓裏還有另一個餐廳,這個餐廳較具私密性,不如上述的餐廳這般繁忙,用作私人組織聚會。大樓還有一個供私人組織使用的會議室。由於文獻記述不詳,學者認為這兩處設施可能是位於三樓或四樓,未有定論。[27]
住宿空間
編輯海青大樓的三至六樓都設有住宿空間,三至五樓供水手投宿,六樓供長期居住者使用。住宿空間集中在臨街位置,構成面向路口的「V」字形。每層平均有30個房間,並設有全樓層共用的衛生間、沐浴間。房間制式、面積和價格各異,有單人間、二至四人房、大通鋪房間(多人共用一張大床鋪)等,其中以大統鋪房間的租金最為廉宜。一個房間的面積通常介乎7.8至11.1平方米,開間(兩面牆體之間的距離)介乎2.18至3.05米,最大的房間佔地14.8平方米。[24][27]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Chinese National Welfare Society in America 1919,第289頁.
- ^ 2.0 2.1 2.2 2.3 2.4 錢宗灝 & 林維航(2004年),第636頁
- ^ 3.0 3.1 3.2 王方(2011年),第107頁
- ^ 4.0 4.1 4.2 4.3 錢宗灝 & 林維航(2004年),第638頁
- ^ 5.0 5.1 5.2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1914,第xii頁.
- ^ Bureau of Medicine and Surgery 1925,第439頁.
- ^ Todnem & Todnem 1974,第39頁.
- ^ Denison 2017,第110頁.
- ^ 王方(2011年),第107至108頁
- ^ 王方(2011年),第111頁
- ^ 錢宗灝 & 林維航(2004年),第637至638頁
- ^ Service 1991,第306頁.
- ^ Rittenberg & Bennett 2001,第37頁.
-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7頁
- ^ 周太彤,胡煒 & 范洪濤1996,第1304頁
- ^ 王榮華(2007年),第737頁
- ^ 上海市旅遊局
- ^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2015年)
- ^ 王方(2011年),第108、231頁
-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第94頁
- ^ 錢宗灝 & 林維航(2004年),第636至637頁
- ^ 王方(2011年),第108至110頁
- ^ 王方(2011年),第108頁
- ^ 24.0 24.1 24.2 24.3 錢宗灝 & 林維航(2004年),第637頁
- ^ 25.0 25.1 25.2 25.3 王方(2011年),第109頁
- ^ 王方(2011年),第109至110頁
- ^ 27.0 27.1 王方(2011年),第110頁
來源
編輯- 胡煒 (編). 上海市黄浦区地名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9. ISBN 9787805152998.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 体壇先锋. 上海文史資料選輯 65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 周太彤; 胡煒; 范洪濤; 上海市黃浦區志編纂委員會. 第二节 区属场地设施. 黄浦区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 錢宗灝; 林維航. 上海的美侨社团及其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ISBN 9787302089810.
- 王榮華. 上海大辞典 中.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32623303.
- 王方; 常青. 趙和生 , 編. 外滩源研究上海原英领馆街区及其建筑的时空变迁.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64125929.
-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2015 [2019-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4).
- 锦江之星. 上海市旅遊局. [2018-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The China Christian Advocate. 1–3.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 in China. 1914.
- Shanghai and Soochow to Build New Y. M. C. A.. The Far Eastern Republic: A Monthly Magazine Devot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National Welfare Society in America). 1919,. 1–3.
- Bureau of Medicine and Surgery, United States Navy Department. United States Naval Medical Bulletin 23.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25.
- Todnem, Annie Laurie; Todnem, Lawrence. Vignette of China that was, 1915-1945. 1974.
- Service, Grace. Service, John S. , 編. Golden Inches: The China Memoir of Grace Servi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ISBN 9780520074163.
- Rittenberg, Sidney; Bennett, Amanda. The Man Who Stayed Behind.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822326670.
- Denison, Edward. Architecture and the Landscape of Modernity in China before 1949. Routledge. 2017: 110. ISBN 978147243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