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地梅
报春花科点地梅属植物
點地梅(學名:Androsace umbellata),又稱地錢草,為報春花科點地梅屬下的一個種,又稱為喉嚨草(江蘇、浙江),佛頂珠、白花草、清明花(貴州),天星花(雲南)等。分佈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菲律賓、越南、緬甸、印度等地。[1]
點地梅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杜鵑花目 Ericales |
科: | 報春花科 Primulaceae |
屬: | 點地梅屬 Androsace |
種: | 點地梅 A. umbellata
|
二名法 | |
Androsace umbellata |
分類及命名
編輯點地梅最早由若昂·德理路在1790年發現於越南和中國,模式標本採集自越南,發表於《交趾支那植物志》(Flora Cochinchinensis),最早歸類於茅膏菜屬,建立新物種Drosera umbellata,種加詞意為「傘形花序的」。[2]
亞歷山大·安德烈耶維奇·馮·本格在1833年獨立發現了這一物種,歸類至點地梅屬,命名為Androsace saxifragaefolia,種加詞意為「虎耳草狀葉」,指其葉與虎耳草類似。
埃爾默·德魯·美林於1919年在《菲律賓科學學報》(Philippine Journal of Science)上將Drosera umbellata改置於點地梅屬,學名因此改為Androsace umbellata。
埃爾默·德魯·美林認為,點地梅從任何一個角度上講都不可能被識別為茅膏菜,但根據若昂·德理路描述的形態特徵及分佈區域,Drosera umbellata只能被認為與Androsace saxifragaefolia是同一物種,且種加詞umbellata完全可以用於點地梅屬,因此應當按照優先律將點地梅的學名改為Androsace umbellata。[3]
參考文獻
編輯- ^ 《中国植物志》 59(1).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9: 157頁.
- ^ Loureiro, João de; Lisboa, Academia das Ciências de. sistens plantas in regno Cochinchina nascentes. Quibus accedunt aliae observatae in Sinensi imperio, Africa Orientali, Indiaeque locis variis. Omnes dispositae secundum systema sexuale Linnaeanum. Labore /. Flora cochinchinensis v.1. Ulyssipone :: Typis, et expensis academicis,. 1790: 183 [2020-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 ^ Elmer Drew Merrill. Additional Notes on the Kwangtung Flora.. The Philippine journal of science. 1919, 15: 237 [2020-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擴展閱讀
編輯- 点地梅 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Merr..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簡體中文)
- 地錢草 Androsace umbellata Lour. Merr., 1919.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點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