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複孔絛蟲(學名:Dipylidium caninum)也稱為瓜實絛蟲(英語:cucumber tapeworm)或複孔絛蟲(英語:double-pore tapeworm),牠寄生於犬、貓、狼、獾、狐的小腸中,是犬、貓常見的絛蟲綱寄生蟲。人偶爾感染,特別是兒童,引起的徵狀包括食慾不振、腹部不適、腹瀉等,常被臨床忽略和誤診。

犬複孔絛蟲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扁形動物門 Platyhelminthes
綱: 絛蟲綱 Cestoda
目: 圓葉目 Cyclophyllidea
科: 複孔科 Dipylidiidae
屬: 複孔絛蟲屬 Dipylidium
種:
犬複孔絛蟲 D. caninum
二名法
Dipylidium caninum
複孔絛蟲生活史

形態學

編輯

新鮮蟲體為淡紅色,固定後為白色,一般長度為10~15公分,最長可達50公分,約為200個節片(proglottid)組成。頭節(scolex)小,橫徑約0.4毫米,呈梨狀,具有4個杯狀吸盤(acetabulum)和一個發達成、棒狀且可伸縮的頂突(rostellum)。頂突上約有60個玫瑰刺狀的小勾(hook),常排成3~4圈,小勾數和圈數因蟲齡和頂突受損程度不同而異。成熟(mature)節片和妊娠(gravid)節片為長方形,均長大於寬,形狀似黃瓜籽,故稱為瓜實絛蟲。每個節片都有雌雄生殖器官各兩套,兩側對稱排列。兩個生殖孔(genital pore)對稱的分佈於節片兩側近中間的地方。成熟節片上睪丸(testis)100~200個,小輸精管(vas efferens)和輸精管(vas deferens)通入左右兩個儲精囊(seminal vesicle),開口於生殖腔(genital atrium)。卵巢(ovary)兩個位於兩側生殖腔後內側,靠近排泄管(excretory duct),兩個卵巢後方個有一個分葉狀的卵黃腺(vitelline gland)。妊娠節片內子宮(uterus)分為若干個卵袋(egg packet),每個含有數個到30個以上蟲卵。蟲卵呈圓球形,直徑約為35~50微米,具兩層薄的卵殼,內含六鈎蚴蟲(oncosphere)。

生活史

編輯

犬複孔絛蟲的中間宿主主要為跳蚤,成蟲寄生於犬、貓的小腸內,其妊娠節片單節或數節相連地脫落蟲體,常自動逸出宿主肛門或隨排糞便排出,並沿着地面蠕動。節片破裂後蟲卵散出,如被中間宿主跳蚤的幼蟲食入,將在其腸內孵出六鈎蚴蟲,然後穿過腸壁並進入血腔內發育。約在感染後30日,當跳蚤幼蟲經蛹羽化為成蟲時,六鈎蚴蟲發於成擬囊尾蚴蟲(cysticercoid)。隨着跳蚤到最終宿主犬貓的體表活動,該處溫度為31~35℃,有利於擬囊尾蚴蟲進一步成熟。一個跳蚤體內可多達50幾個擬囊尾蚴蟲,受感染的跳蚤活動降低,甚至死亡。當最終宿主犬、貓舔毛時,跳蚤中的擬囊尾蚴蟲得以進入,然後在犬貓小腸內釋出,經2~3週,發育成成蟲。

流行病學

編輯

犬複孔絛蟲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無明顯的季節性。犬、貓感染率極高,狼狐等野生動物也可感染。人體複孔絛蟲病(Dipylidiasis)比較少見,患者多為嬰幼兒。這可能是因為兒童接觸犬貓的機會較多的緣故。

致病作用和臨床徵狀

編輯

輕度感染的犬貓一般無徵狀。大量被寄生時,蟲體以其小勾和吸盤損傷宿主的腸黏膜,引起發炎。蟲體吸取營養影響宿主的生長發育。分泌的毒素引起宿主中毒。蟲體聚集成團,可能阻塞小腸,導致腹痛、腸扭轉,甚至腸破裂。幼犬、幼貓嚴重感染可能影起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瀉或便秘、肛門搔癢,甚至神經性中毒,特別可能發生腸阻塞。兒童感染有類似徵狀。

診斷治療及預防

編輯

診斷需依據臨床病狀,結合糞檢結果加以判定。如發現病犬肛門長夾着尚未落地的節片,或糞便中夾雜絛蟲節片時,可取下併用顯微鏡觀察特徵加以確診。確認得病可服用驅蟲藥。預防的重點應放在犬、貓和跳蚤方面,寵物必須定期檢查清潔,居住場所也要定期清理消毒。

照片集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李永基. 家畜寄生蟲學 (M). 台灣: 藝軒圖書出版社. 2003: 76–78 (中文(臺灣)). 
  2. Dipylidium Caninu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