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流減河
獨流減河是位於天津市南部的人工行洪河道,在海河汛期時可以引海河支流其中的大清河和子牙河洪水直接流入渤海,河道長67.2km。因上游位於獨流鎮附近,故名獨流減河。天津市的第二港口——天津南港位於獨流減河入海口南側。
歷史
編輯為了減輕海河南系洪水對天津市的威脅,經中央水利部批准,1951年秋動工獨流減河工程,是當時華北地區僅次於官廳水庫的第二大水利工程。1953年7月竣工。當年分洪生效,不僅大大減輕了大清河下游的水患,也基本解除了海河流域南系洪水對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威脅。先後經受了1953、1954、1956、1963、1977、1996年、2012年、2023年洪水。
1963年海河流域超級洪水,獨流減河進洪閘泄流總量34.80億立方米,宣泄東淀洪水。
六十年代的「一定要根治海河」運動中,河北省和天津市發動30萬人實施獨流減河擴建工程,設計流量達到了3200立方米/秒。
1977年流量達1090立方米/秒。1979年1010立方米/秒。1996年8月869立方米/秒。
2005年4月30日至2007年11月15日實施了獨流減河進洪閘除險加固工程。[1]
河道
編輯2008年獨流減河進洪閘改建施工後,根據天津市城市防洪規劃要求,進洪閘在東淀第六埠水位達到6.44m時,總泄量由3200m3/s提高到3600m3/s。汛後閘前東淀內深槽蓄水和閘下獨流減河蓄水。正向設計擋水位3.44m,反向設計擋水位3.0m。枯水年滿足從大清河深槽引水,為團泊窪水庫和北大港水庫補充水源。閘上設計洪水位6.44m,閘下設計洪水位6.30m,閘上防洪最高水位6.94m,設計流量3600m3/s。
- 進洪北閘:原為8孔,設計流量1020立方米/秒。1952年10月12日開工,1953年7月10日完工。2008年除險加固後為13孔137.9m。
- 進洪南閘:1968年11月~1969年6月建成。25孔287.7m。
獨流減河入海口在1967年建有「工農兵擋潮閘」。設計流量3200m3/s,閘上設計水位4.30m,校核水位5.45m。1993年改建後,設計流量3200m3/s,閘上設計水位5.19m,校核水位6.29m。下泄入海受海水潮汐制約,高潮位時需閉閘滯洪,頂托洪水影響至白洋淀。
參考文獻
編輯- ^ 康福貴:「獨流減河進洪閘除險加固工程建設管理工作回顧」,來源:海河下游管理局官網,2020-8-11
這是一篇與中國河流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