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努阿圖文化
瓦努阿圖文化由於當地區域差異和外國影響力保持強大的多樣性。瓦努阿圖可分為北中南三大文化區。在北方,一個人能夠多大程度上奉獻他的財富是衡量其富有程度的重要標準。豬,特別是具有圓形牙齒的豬,被認為是整個瓦努阿圖的財富象徵。在中部,更為傳統的美拉尼西亞文化體系佔主導地位。
年輕人經歷各種儀式方能成年,通常包括割禮。大多數村莊都有一個nakamal或村莊俱樂部會所,作為男人的聚會點和喝咖啡的地方。村莊也有男性和女性的專屬區域。
社會生活
編輯日常生活
編輯飲食
編輯服飾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瓦努阿圖城市里有一定地位的人一般穿西裝,普通人穿着比較隨意。
宗教
編輯瓦努阿圖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長老會信徒占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其中最大的教派。 羅馬天主教和英國聖公會是是另外兩個大的教派,每個都占約15%的人口。
其他教派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督教會,尼爾·托馬斯組織(NTM)以及許多其他宗教派別和教派。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軍隊帶來這些島嶼許多現代物品,發展了幾種貨物崇拜。多數消亡了,但是坦納仍有John Frum崇拜者。皈依伊斯蘭教的信徒約有200人,且增長迅速。
文學
編輯前殖民地時期瓦努阿圖只存在口頭文學,包括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唱詩。傳教士和正規學校從殖民時期開始講授寫作和識字。瓦努阿圖書面文學的出現是在1960年代末期,是在太平洋土著島民文學的背景下進行的。1968年,南太平洋大學在蘇瓦的成立為太平洋島民發展文學的願望提供了契機。[2]逝世於2002年的女權活動家Grace Mera Molisa是一個知名的詩人。她以英語、比斯拉馬語兩種語言創作,對瓦努阿圖的父權制社會提出尖銳的批評。[3]
2007年,法語音樂家兼作家馬塞爾·梅爾肖龍出版了由瓦努阿圖人撰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Tôghàn》,通過法語聯盟出版。 他的小說探索了太平洋島民青年無根的感覺,試圖找到他們在美拉尼西亞和西方價值觀之間的平衡。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曾稱讚該書是法文文學中「新的原創聲音」。[4]
音樂
編輯在瓦努阿圖的農村地區,傳統音樂(在比斯拉馬語中稱kastom tanis)仍然蓬勃發展。樂器主要有各種形狀和大小的鼓、鑼以及搖鈴等等。口哨、竹笛也在部分地方流行。象徵瓦努阿圖的大裂縫鑼屬於這些傳統樂器,他們最常被用作為舞蹈伴奏。
在瓦努阿圖所有地區,二十世紀的廣泛流行的另一種音樂形式是弦樂隊音樂。它結合了結他、烏克麗麗、布魯斯低音和流行歌曲。20世紀90年代起,瓦努阿圖的音樂產業得以迅速發展,有幾個樂隊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瓦努阿圖特性。目前在城市發展的現代商業音樂的音樂形式包括祖克樂和雷擊頓。
美術
編輯十九世紀發生人口驟降之後,瓦努阿圖北部和南部文化遭到很大破壞。群島的中心島嶼 - 馬拉庫拉島,五旬節(Pentecote)到東北部的大島,以及東部的Ambrym是藝術最重要的地區。瓦努阿圖等級儀式包括以豬作犧牲,節食和製作紀念品。紀念雕塑的形式是以木材或從樹蕨的樹幹製成的。
在東北Malakula海岸和一些小的鄰近島嶼上,大型舞蹈場被巨石圍起,並樹立起牌坊。馬拉庫拉東部海岸,五旬節島和Ambrym島一起組成了另一個文化區。Ambrym的狹縫鑼是瓦努阿圖最大和最精心雕刻的。在瓦努阿圖的所有地方使用Ambrym狹縫鑼,圍繞着舞蹈場,直立或有微小的角度。
體育
編輯板球在瓦努阿圖很盛行。註冊板球運動員有8000名。[5]笨豬跳也是源自瓦努阿圖。足球是該國最受歡迎的運動。1988年,瓦努阿圖成為國際足協和OFC的成員。[6]瓦努阿圖國家隊從未進入世界盃,不過他們四次獲得大洋洲國家杯第四名。
引用資料
編輯- ^ Culture of Vanuatu. Vanuatu Tourism Office. [2007-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0).
- ^ "English in the South Pacific"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6 December 2008., John Lynch and France Mugler,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 ^ "Voice of Vanuatu's wom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Australian, 1 February 2002
- ^ "Melthérorong Marc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lliance Française Vanuatu
- ^ Vanuatu announce major sponsor - Beyond the Test World at Cricinf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blogs.cricinfo.com
- ^ Vanuatu Football Feder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n Sporting Pulse. Retrieved 27 Dec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