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俠盜獵車手遊戲

類俠盜獵車手遊戲(又稱俠盜獵車手翻版遊戲,英語:Grand Theft Auto clone)是開放世界動作冒險電子遊戲子流派,其特點是無論是遊戲系統還是整體設計,都與《俠盜獵車手系列有相似之處。在這些類型的開放世界遊戲中,玩家在開放的世界設定中漫遊時,可以找到並使用種類繁多的載具和武器。這類遊戲的目標是完成涉及駕駛和涉及的主線人物場景,但經常有支線任務和小遊戲加入,從而提升重玩價值。這種子流派的遊戲劇情通常具有較強的暴力犯罪主題。

流派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源自風靡歐洲的開放世界動作冒險遊戲。《俠盜獵車手》(1997)的發佈標誌着開放式遊戲設計在北美的重大商業成功,提供了更加迎合市場的犯罪主題。但2001年3D續集《俠盜獵車手III》的流行,導致子流派更具體的遊戲系統公約傳播得更廣泛。流派目前包括出自全球各大開發商的眾多遊戲,玩家可以操作種類繁多的載具和武器。這類遊戲的環境細節和逼真程度都隨着發展逐漸提升。

由於流派英文名稱中的「clone」(複製)有貶義,評論家為此想出了其他名字,例如「沙盒遊戲」。然而該名字被眾多與《俠盜獵車手》系列沒有共同特色的遊戲使用。

定義 編輯

類俠盜獵車手遊戲[1]指採用2001年作品《俠盜獵車手III》所普及流派的電子遊戲[2][3][4],遊戲中玩家被授予在探索開放世界時駕駛任何載具或使用任何武器的能力[5]。這些遊戲有時被看作是三維動作冒險遊戲[6][7][8][9][10]第三人稱射擊遊戲[11]。它們經常以着力描繪暴力犯罪主題而著稱[12],除了複製其遊戲系統和機構,但評級為T的《荒廢之地英語Scrapland[13]

有時稱一部遊戲為「俠盜獵車手翻版遊戲」會被認為是不公平或是有侮辱性的[14],這是因為評論家有時會用「翻版」一詞指經常在電子遊戲產業中發生的是單純模仿,其設計的唯一目的是充分利用《俠盜獵車手》的成功效應[15]。然而這個詞也可以用作對某部遊戲的中立性描述[16],其性質可褒可貶[17]。評論家使用「類俠盜獵車手遊戲」來描述依靠自身優勢的遊戲,而不必一竹篙打死一船人[18]

這種類型的遊戲有時被定義為更廣泛的術語「開放世界動作遊戲」或「沙盒遊戲」[5]。然而,眾多早於《俠盜獵車手III》的遊戲,如1986年的《銀河戰士》也被稱為開放世界遊戲[19][20]。有衝突的是,像《俠盜獵車手III》和《人體收割機英語Body Harvest》都在十年後被譽為流派的開山鼻祖[21][22]。此外,評論家指出流派不包括每一款帶自由探索世界的遊戲,這種流派更加具體,因此《蜘蛛俠2英語Spider-Man 2 (2004 video game)》和《無敵綠巨人:終極毀滅英語The Incredible Hulk: Ultimate Destruction》可排除在外[12]。由於術語沒有一致的定義,有時一些有着開放關卡設置的遊戲也包括在內,而在踏入二十一世紀後的其他時代的作品則專注於這個指定流派[23]

沒有確定的分類來描述《俠盜獵車手》所普及的流派,評論家們為流派創造出各種名稱。有些評論家着重於流派普遍的犯罪題材和內容,使用諸如「犯罪遊戲」、「基於犯罪的動作遊戲」等術語[24]CNN則稱之為「黑幫流派」[25]。其他記者則強調遊戲玩法,稱流派為「自由漫遊的動作冒險遊戲」[26]、「駕駛和射擊遊戲」[4]和「駕駛射擊混合遊戲」[27]

遊戲設計 編輯

流派遊戲賦予玩家偷取並駕駛一系列載具的能力[28][29]。遊戲所包含的載具包括車子、直升機、船艇、水上摩托車、固定翼飛機和軍用車輛[12]。評論家會根據這些遊戲所提供的載具數量進行比較,選擇越多,評分越高[12]。玩家還可以把載具當作武器,既可以碾死敵人,也可以把車子搞到爆炸[23]。有些遊戲還允許載具表演特技[12]。流派遊戲因此加入交通工具模擬遊戲元素[30]。有些遊戲甚至允許玩家自訂自己的載具[31]

玩家可以利用由遊戲環境所決定的各種武器參加戰鬥,如攻擊性武器、狙擊步槍、炸藥、火箭彈發射器和近戰武器[12]。因此,有評論員指出這種風格的遊戲部分類似於第三人稱射擊遊戲[11][32]。玩家可以在整個遊戲世界中搜尋散落的武器,亦可光顧武器店,或從死亡敵人的身上撿獲[5]。事實上遊戲世界中的每個角色都可能攻擊玩家。在許多遊戲中,過分的暴力行為會招惹警察,玩家可以選擇戰鬥或逃跑[33]。要想打勝仗,玩家還要注意健康值和彈藥數[23]

遊戲均採用各種瞄準機制,如自動視野瞄準或「鎖定」鈕[34]。有些遊戲因槍戰時的控制困難或繁瑣而遭到批評[28][34],因此開發者試圖改進這些遊戲中的瞄準和射擊控制[12]

流派允許玩家自由探索遊戲世界[12],其規模通常是一座城市那麼大[35]。有些遊戲的關卡設置立足於倫敦紐約洛杉磯等現實世界城市[12] 。玩家徒步或開車時一般可以用導航[36][37]。有些遊戲還更加強調跳躍、攀爬[12]甚至游泳[38]。探索世界不只是要完成目標,還要尋找有價值的物品、武器和車輛。遊戲世界中的不同地區可能由不同的派系掌控,他們會嘗試用盡各種手段阻撓玩家[23]。然而,近期的遊戲允許玩家獲得自己的地盤[14][39]。在龐大的遊戲世界中遊覽的自由性,可能會讓新手玩家感到無所適從或困擾[23],開發者們對此想出各種導航裝置,但共同點是有小地圖[40],《黑街聖徒》和《俠盜獵車手IV》更是提供了GPS裝置[30]。如果沒有這些導航工具,遊戲有時會被批混亂[12]

玩家的自由探索可能會受限,直至完成特定目標,推動遊戲情節發展[23]。玩家必須探訪特定地點完成特定任務才能贏得遊戲[41][42][43],如賽車、拖車、送快遞、劫財[37]、盜竊[28]、射擊、暗殺或開車到特定檢查點[44]。完成這些任務的方式多種多樣,遊戲環境設計出方便快捷、實驗性和創造性的方式來殲滅敵人[23]。完成主線任務將解鎖更多工,並推動情節發展[14],如果玩家任務失敗,它們將把遊戲恢復到任務開始前[28]。另外,這些遊戲通常提供支線任務讓玩家獲得其他獎勵,這些任務提升了遊戲的重玩價值[23]。這些遊戲也因在遊戲世界中整合眾多小遊戲而著稱[45] ,如跑圈[31]。總的來說,給玩家遵循或忽視遊戲劇情的選擇是合適的[29]

歷史 編輯

開放世界三維動作冒險遊戲在蘇格蘭開發商DMA Design發佈相似遊戲前已存在數年[46]。《僱傭兵英語Mercenary (video game)》因設有開放世界供玩家自由探索,被認為是《俠盜獵車手》系列的開山鼻祖[19]。1990年發佈的遊戲《終結者英語The Terminator (DOS)》是一款自由形式開放世界遊戲,把它的動作設置在綿延數英里長的現代城市中,包括朝平民開火和偷車的技能,是首款由美國開發的有類似元素的遊戲[47]

獵手》(1991)被稱為是首款全三維圖形第三人稱的沙盒遊戲,從而使它成為《俠盜獵車手》系列的重要先導[48]。該遊戲由一個大型的開放式世界構成,有無數的完成不同的任務的可能性[48]。角色可以徒步旅行,或竊取不同的載具,如汽車、坦克,甚至是自行車、快艇、直升機和氣墊船[48]。此外,遊戲還有許多特色,如白天和夜晚的照明、燃料模型、記錄本、空中偵測視覺、坦克陷阱、蒂雷和電腦控制的火箭電池和示蹤步槍[49]。遊戲也可以騎自行車、游泳、衝浪,甚至是從直升機上跳傘[48][49]

DMA Design在開發第一部《俠盜獵車手》時開始推行開放世界遊戲[21],讓玩家在任務基礎的結構中徵用各類汽車,使用各類武器[50]。與系列後來的其他作品不同,相反有許多早期作品的影子,前兩部俠盜遊戲是二維的。1998年,DMA將許多設計理念轉入三維世界,該公司開發的任天堂64遊戲《人體收割機》[21]。該作品出現了設有支線任務的開放世界,以及徵用和駕駛各種車輛的能力[21]。因此,該作被追封為「空間化的俠盜」(儘管事實上整個遊戲發生在地球上的各種環境)[21],被譽為給《俠盜獵車手III》創造可能性[51]丹·浩瑟還表示三維的《馬里奧》和《薩爾達傳說》等任天堂64遊戲也是主要的影響[52]。另一個重要的影響作品是1999年出現的《極道車魂》,其開放的城市環境使其成為首款允許玩家前往地圖上任意地點的賽車遊戲[53]

《俠盜獵車手III》繼承了兩部前作的遊戲系統基礎,擴充為三維世界[54],並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小遊戲和支線任務[45]。該作獲得比前作更大的商業成就,影響深遠[54]。因此,《俠盜獵車手III》被認為普及了流派[21],更不用說是開創流派了[22]。它的發佈有時被稱為電子遊戲歷史上的革命性事件,就像十年前《毀滅戰士》發佈[55]GamePro稱它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遊戲,聲稱每個流派都受其影響重新考慮它們的傳統關卡設計[56]IGN同樣稱讚它是史上十大最具影響力的遊戲之一[45]。後來的遊戲所遵循的這種在自由漫步的關卡中駕駛和射擊的模式,被稱為類俠盜獵車手遊戲[57]

其他評論家則將《俠盜獵車手III》和《薩爾達傳說》與《銀河戰士》[19],尤其是《莎木 一章 橫須賀》聯絡在一起[58][59][60][61],並指出《俠盜獵車手III》組合此前遊戲中的元素,將它們融合成一個新的身臨其境的體驗。例如,電台功能早在世嘉的《環遊世界大賽車》(1986)[62]Maxis的《模擬直升機英語SimCopter》(1996)中就已經出現,基於計程車的沙盒環境開放式任務出自世嘉的《瘋狂計程車[63],殺害非玩家角色的技能則可追溯至《夢幻仙境》(1985)[64]和《聖劍傳說 ~最終幻想外傳~》(1991)[65],玩家碾斃行人、被警方追逐的功能類似於《食鬼》(1980)[66]

近期 編輯

 
目前打破多項銷售記錄的《俠盜獵車手IV》的壁畫廣告。

Rockstar North於2002年開發的《俠盜獵車手:罪惡城市》擴大了開放世界的概念,讓玩家探訪六十多座建築物的內部[39]。遊戲提供了加大原聲帶和如雷·利奧塔等荷里活演員的配音才能,這為流派設立新標準,使工作室人才成為成功的先決條件[67]。其他遊戲開發商在當年踏入這一領域,製作出《逃亡之路英語The Getaway》等作品[12]。2003年的《辛普森一家:撞了就跑英語The Simpsons: Hit & Run》在卡通世界應用了這一理念,而《真實犯罪:洛城街頭》則逆轉了《俠盜獵車手》的模式,讓玩家扮演警察角色[68]。即便是深深影響了《俠盜獵車手III》的《極道車手》系列,也開始在《極道車手3》中沿用了駕駛和射擊的模式[57]。有些評論家開始向家長警告稱流派中針對成年觀眾的暴力主題越來越多[67]

最終,對手開發商無法拿到跟《俠盜獵車手》系列一樣的評價[12]。2004年,Rockstar North推出《俠盜獵車手:聖安地列斯》,遊戲設有三個不同城市規模的開放世界[39],還允許玩家自訂角色和載具,並與敵對幫派展開地盤爭奪戰[39]。《俠盜獵車手》系列的不斷成功,促成2005年的《俠盜獵車手:自由城故事》、2006年的《俠盜獵車手:罪惡城市傳奇》和掌上遊戲機Game Boy Advance平台二維版《俠盜獵車手Advance》的成功[39]。市場人士在2006年初分析時發現流派中的新遊戲比新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賽車遊戲更難玩,並指出流派的整體收入在新的《俠盜獵車手》遊戲未面世前會下降[24]。到2006年,開發商減少該流派遊戲的製作,估計數量中有一半出現在2005年[25]

伴隨着第七代遊戲機的出現,首款「新生代」類俠盜獵車手遊戲在2006年出現。2006年的《黑街聖徒》和2007年的《除暴戰警英語Crackdown》都給流派推出了線上多人模式,這一特色是眾多玩家夢寐以求的[12]。引起原版《俠盜獵車手》的開發者大衛·瓊斯英語David Jones (video game developer)的注意[25][69]注意的《除暴戰警》,設有在半未來環境中開發角色超能力的功能[12]。與此同時《教父》和《疤面煞星:掌握世界英語Scarface: The World Is Yours》2006年進入市場,嘗試將俠盜模式用於熱門電影系列[39]。然而,評論繼續用《俠盜獵車手》設立的標準衡量這些遊戲[12]。2008年4月,《俠盜獵車手IV》發佈,設有大型且更具細節的環境、重新定義的遊戲系統[70],甚至採用了《黑街聖徒》中的GPS導航系統[30]。遊戲打破多項銷售紀錄,包括在首發當天24小時賣得最快的遊戲[71]。自發行以來,該流派已發展到環境更大、任務更多、種類車輛更多[21]。2010年,Rockstar Games發佈開放世界西部主題遊戲《碧血狂殺[72]。2013年9月17日《俠盜獵車手V》發售當日,意志工作室為《黑街聖徒IV》發佈名為「GATV」的免費追加下載內容包,故意使用相似的縮寫名稱造成混亂,在各大社交網站推廣其遊戲[7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25+ Games Like GTA (Grand Theft Auto). Find Me Similar.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2. ^ Reparaz, Mikel. Battle of the GTA clones. GamesRadar. 2007-03-27 [2008-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3. ^ Cifaldi, Frank. Analysts: FPS 'Most Attractive' Genre for Publishers. Gamasutra. 2006-02-21 [2008-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2). 
  4. ^ 4.0 4.1 Hunt for Grand Theft Auto pirates. BBC News. 2004-10-21 [200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9). 
  5. ^ 5.0 5.1 5.2 Bramwell, Tom. Crackdown Community Q&A. Eurogamer. 2007-03-27 [200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6. ^ Parkyn, Jonathan. Review: The Godfather 3D action game. Personal Computer World. 2006-04-18 [200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2). 
  7. ^ Steve Tilley. Wii 'Godfather' for newbies only. CANOE. 2007-04-01 [200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3). 
  8. ^ Bishop, Sam. E3 2003: True Crime: Streets of L.A. Update. IGN. 2003-05-16 [200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1). 
  9. ^ Will Tuttle. GameSpy Review – Saints Row. GameSpy. 2006-08-30 [200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10. ^ Snow, Blake. Just Cause 2 announced for Xbox 360, PS3, PC. GamePro. 2008-01-30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1). 
  11. ^ 11.0 11.1 Tilly, Steve. Mercenaries. Canadian Online Explorer. 2005-01-23 [200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3).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Reparaz, Mikel. Battle of the GTA clones. GamesRadar. 2007-03-27 [2008-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13. ^ Alex Navarro. Scrapland Review. Gamespot. 2004-11-11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14. ^ 14.0 14.1 14.2 Price, Tom. Saints Row 2 Preview (Xbox 360). TeamXbox. 2008-03-04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8). 
  15. ^ Filmer, Jay. Saints Row – Preview. 360 Gamer. 2006-08-03 [200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7). 
  16. ^ Chick,Tom. Bully – Review. gamesquad.com. 2006-10-17 [200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5). 
  17. ^ Crackdown: Review. GameTrailers. 2007-02-20 [200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18. ^ Smith, Ken. Top 5 'Grand Theft Auto' clones. MSNBC. 2007-04-12 [200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19. ^ 19.0 19.1 19.2 i. Harris, John. Game Design Essentials: 20 Open World Games. Gamasutra. 2007-09-26 [200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20. ^ Whitehead, Dan. Born Free: the History of the Openworld Game. Eurogamer. 2008-02-04 [200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Backwards Compatible – Rockstar North.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8-04-28 [200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1). 
  22. ^ 22.0 22.1 Greatest Games of All Time – Grand Theft Auto III. GameSpot. 2007-06-01 [200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5).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Treit, Ryan. Xbox Novice Guide – Sandbox. Xbox.com. [200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8). 
  24. ^ 24.0 24.1 Cifaldi, Frank. Analysts: FPS 'Most Attractive' Genre for Publishers. Gamasutra. 2006-02-21 [2008-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2). 
  25. ^ 25.0 25.1 25.2 Morris, Chris. At E3, crime pays a lot less. CNN Money. 2006-05-11. 
  26. ^ Parkyn, Jonathan. Review: The Godfather 3D action game. Personal Computer World. 2006-04-18 [200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2). 
  27. ^ Polak, Steve. Mafia fun for all the 'family'. The Daily Telegraph. 2004-04-22. 
  28. ^ 28.0 28.1 28.2 28.3 Mikal, Hassan. Grand Theft Auto: A Retrospective. Something Awful. 2008-04-17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7). 
  29. ^ 29.0 29.1 Tilley, Steven. Clone Stars; these saints march to the beat of a familiar drum, but they get it right. The Toronto Sun. 2006-09-10. 
  30. ^ 30.0 30.1 30.2 Thompson, Clive. Grand Theft Auto IV Delivers Deft Satire of Street Life. Wired News. 2008-05-02 [2008-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31. ^ 31.0 31.1 Gaudiosi, John. 'Parallel Lines': Put It in Driv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05-12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2). 
  32. ^ Gerstmann, Jeff. Driver: Parallel Lines. CNET Networks. 2006-03-14 [200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4). 
  33. ^ Gerstmann, Jeff. Review – Scarface: The World Is Yours. GameSpot. 2006-10-10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6). 
  34. ^ 34.0 34.1 Perry, Douglass. Crackdown Review. IGN. 2007-02-12 [200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35. ^ Get Away from The Getaway: Black Monday. GTA 5 Cheats. 2008-07-28 [2014-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2). 
  36. ^ Gaudiosi, John. 'Parallel Lines': Put It in Driv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05-12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2). 
  37. ^ 37.0 37.1 Navarro, Alex. GameSpot Review – Outlaw Chopper. GameSpot. 2006-07-26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0). 
  38. ^ Leeper, Justin. GameSpy: Just Cause Review. GameSpy. 2005-05-23 [200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2).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CVG UK.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Grand Theft Auto. GamesRadar. 2008-04-24 [200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40. ^ Navarro, Alex. Review – Simpsons Hit and Run. GameSpot. 2003-09-15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1). 
  41. ^ Downie, Alan. Australian Gamer Preview – Saints Row. Australian Gamer. 2006-07-25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0). 
  42. ^ Wilson, Mark. We Visit Volition to Talk Saints Row. Kotaku. 2006-08-28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2). 
  43. ^ Navarro, Alex. Review – Simpsons Hit and Run. GameSpot. 2003-09-15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1). 
  44. ^ Guzman, Hector. GameSpy Review – Total Overdose: A Gunslinger's Tale in Mexico (PS2). GameSpy. 2005-11-04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7). 
  45. ^ 45.0 45.1 45.2 Geddes, Ryan; Daemon Hatfield. IGN's Top 10 Most Influential Games. IGN. 2007-12-10 [2008-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46. ^ Dan, Whitehead. Born Free: the History of the Openworld Game Article. Eurogamer. 2008-02-04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47. ^ IGN Presents the History of Terminator 請檢查|url=值 (幫助). IGN. 2009-05-20 [2009-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2). 
  48. ^ 48.0 48.1 48.2 48.3 Travis, Fahs. The Leif Ericson Awards. IGN. 2008-03-24 [200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8). 
  49. ^ 49.0 49.1 Mark, Patterson. Amiga Reviews: Hunter. CU Amiga. 1991-08-08 [200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2). 
  50. ^ Mac Donald, Ryan. GTA: Grand Theft Auto: European Version Review. GameSpot. 1998-05-06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5). 
  51. ^ Casamassina, Matt. Top 10 Tuesday: Underrated and Underappreciated Games. IGN. 2007-01-30 [200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5). 
  52. ^ Q. and A.: Rockstar’s Dan Houser on Grand Theft Auto. New York Times.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0). 
  53. ^ Guzman, Hector. GameSpy: Driver: Parallel Lines – Page 1. GameSpy. 2006-03-20 [2009-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54. ^ 54.0 54.1 Greatest Games of All Time – Grand Theft Auto III. GameSpot. 2007-06-01 [200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5). 
  55. ^ Game Informer: 73.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56. ^ Boba Fatt and the GamePros. The 52 Most Important Video Games of All Time (page 8 of 8). GamePro. 2007-04-25 [2008-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5). 
  57. ^ 57.0 57.1 Gerstmann, Jeff. Driver: Parallel Lines Review. GameSpot. 2006-03-14 [2008-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58. ^ Main, Brendan. Lost in Yokosuka. The Escapist. 2010-12-21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59. ^ Shenmue: Creator Yu Suzuki Speaks Out. GamesTM. 2012-01-08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7). 
  60. ^ Yu Suzuki. IGN.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2). 
  61. ^ The Disappearance of Yu Suzuki: Part 1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12-06, 1UP
  62. ^ Brian Gazza. Outrun. Hardcore Gaming 101.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6). 
  63. ^ Top 25 Racing Games... Ever! Part 1. Retro Gamer. 2009-09-16 [201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3). 
  64. ^ Kurt Kalata & Robert Greene, Hydli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Hardcore Gaming 101
  65. ^ Andrew Vestal. Other Game Boy RPGs. GameSpot. 1998-11-02 [2009-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8). 
  66. ^ Brian Ashcraft. Grand Theft Auto And Pac-Man? "The Same". July 16, 2009 [2011-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6). 
  67. ^ 67.0 67.1 Snider, Mike. Video games: Grand Theft Auto: Vice City. USA Today. 2002-12-27. 
  68. ^ Fischer, Russ. Review – True Crime: Streets of LA. GameSpy. 2003-11-14 [2008-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6). 
  69. ^ Brightman, James. Report: Crackdown Developer Gets $50M in Funding. GameDaily. 2008-03-31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7). 
  70. ^ Goldstein, Hillary. Grand Theft Auto IV Review. IGN. 2008-04-25 [200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5). 
  71. ^ Confirmed: Grand Theft Auto IV Breaks Guinness World Records With Biggest Entertainment Release Of All-Time.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08-05-13 [2008-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72. ^ Red Dead Redemption Review. IGN.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73. ^ Schreier, Jason. GTA V Gets Trolled Hard. Kotaku. 2013-09-17 [2013-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