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基金會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是臺灣一個旨在推廣科學知識以及精神健康促進非營利組織 [1]。由台大醫院精神科胡海國教授 [2]。及企業家劉俊杰等人創立,以普及科學知識、精神疾病早期發現[3]、精神障礙者關懷[4]為宗旨。由於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常有偏見,該基金會提出「保養頭腦、免於煩惱」[5]口號,旨在說明腦功能障礙為各種精神疾病的主因。提倡「築心、築腦、築我」、「精神樂活」等做為拓展精神健康之道[6],以心理健康促進為導向,強調應該實踐健康生活、照顧保護頭腦,提升精神健康、預防精神疾病。該基金會活動為腦科學展覽、精神健康調查、大眾演講、精神健康志工(或稱為精神健康種子)訓練等。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成立時間2001年
創始人胡海國
劉俊杰
類型非政府組織
法律地位基金會
地址
服務地區全球
目標腦科學知識、精神疾病早期發現、精神障礙者關懷
網站www.brainlohas.org

重要活動

編輯
  • 腦科學教育巡迴展
該基金會邀集朱迺欣、杜永光、李宇宙、花茂棽、邱銘章、邱麗珠、洪蘭曾志朗、郭鐘金等學者專家共同策劃,於2004年開始於台灣各地進行腦科學教育巡迴展。巡迴展以「腦的美麗境界」為主題,做為催生建造台灣第一座腦科學博物館的起步。[7]
由2002年開始以精神健康指數量表對台灣社區民眾用電話抽樣進行問卷調查,包含心身健康、生活掌握、個人價值與家庭功能四層面,分析影響因素[8] ,公開發表調查報告,做為社會之精神健康狀況的參考指標。
以認識腦構造、腦功能、常見精神疾病症狀、精神病患關懷為訓練主題[9],號召志工參與精神健康推動、照護自我健康、關懷親友鄰居、免除精神困擾。

台灣精神健康日

編輯

世界衛生組織為提高全世界對衛生及健康工作的關注,將每年的4月7日訂為世界衛生日。每年於該日公佈一個宣傳主題,世界各國則共同以此主題舉行相關活動,呼籲人們重視此健康議題。2001年世界衛生日即是以精神健康為主題,提出「停止歧視,勇於關懷」(Stop Exclusion,Dare to Care)[10]為口號,強調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及主動關懷精神疾病患者。

每年的10月10日則是由世界心理衛生聯盟所定之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各國同樣於當日進行各種促進精神健康的宣導,呼籲民眾重視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基金會於成立年即2001年起,以每年12月份的第3個星期六做為「台灣精神健康日」,並於當日天舉辦「精神健康嘉年華」[11],邀請台灣民眾參與活動,提醒民眾應該得定期自我檢測精神是否健康。

精神健康指數

編輯

一種測量精神健康狀況的統計指數,係使用精神健康基金會胡海國教授等學者所設計的問卷量表,以抽樣調查方式施測。精神健康指數區分為「心身健康」、「個人價值」、「生活掌握」、「家庭健康 」四個層面,各層面分數以100分為最高分,四項分數總合的平均數即為精神健康指數的整體得分。該指數可以用來呈現某個族群社區國家之中民眾的精神健康狀況是否良好。與快樂星球指數國民幸福總值的概念相同,可以做為國民生活幸福感的指標。

2002年起,精神健康基金會持續對台灣民眾進行精神健康指數調查,歷年精神健康指數如下表。

年份 心身健康 個人價值 生活掌握 家庭健康 整體得分
2004年 80.4 76.3 78.4 85.7 80.6
2006年 81.6 79.9 82.3 87.2 82.6
2008年 79.2 76.3 79.7 85.6 80.1
2009年 81.0 78.6 81.5 87.7 82.2
2010年 82.3 78.5 83.8 87.4 83.0
2012年 79.3 78.9 81.6 87.9 81.6
2014年 80.9 80.5 84.2 86.9 83.0
2016年 81.3 78.1 80.8 86.0 81.5
2018年 81.0 80.8 80.8 88.6 82.9
2020年 83.9 79.4 82.0 87.7 83.3

歷年精神健康調查主題如表列:

年份 主題
2004年 影響精神健康的社會因素
2006年 結束生命念頭與行為
2008年 性與親密關係
2009年 金融海嘯衝擊
2010年 生育態度與少子化
2012年 心理韌性
2014年 孤寂感
2016年 社會資本
2018年 宗教寄託
2020年 孤寂感、疫情影響

思覺失調症

編輯

某些精神疾病在初期階段,會出現思想混亂和感覺異常的情形,因症狀輕微,易被忽略,誤以為只是生活適應困難、暫時的情緒憂鬱、容易緊張,或是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就醫。2006年,由精神健康基金會及臺大醫院精神科醫療團隊提出「思覺功能障礙」一詞,[12]以利早期偵測精神疾病和早期介入治療英語Early intervention in psychosis

於2014年中,精神健康基金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13]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14]等團體共同推動下,衛生福利部正式宣佈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15],國內的教科書、醫院的疾病診斷,以及社會福利使用的名稱,也都將更改為「思覺失調症」。依據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發現,在台灣2014年聽過「思覺失調症」的人大約為25%,2016年為37.7%。

對此類的病狀,在香港所使用的名詞為思覺失調,意即精神病的早期徵兆。日本則是改用「統合失調症」,來取代原本的精神分裂症,以降低對精神病患的污名化。

心腦操練

編輯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於2006年首先提出的概念。從腦的特質及生活實際體驗為基礎,主張平時應保養頭腦、鍛練腦力。大腦有可塑性,但腦也有其限制(有限性),了解腦的特性後,於日常生活充實經驗、鍛鍊大腦迴路、強化韌性。當面對逆境時,即能承受壓力、展現復原力英語Psychological resilience。透過「心-腦」操練累積智慧,且能關懷他人、豐富人生。

這些方法使用實際生活中,即為「心腦操練」。胡海國教授歷年的論述整理集結之著作為「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

心腦治療

編輯

將心腦操練的方法,發展成為醫療可應用的模式,即為「心腦治療」。將腦神經科學的理論,轉化為臨床醫療可運用的法則,教導就醫患者及家屬,瞭解腦力有限、應保養頭腦(腦的有限性)」。並依患者差異給予個別建議,符合其個人生活與疾病狀況、確實可行、可持續使用(操練)的指導建議。「心腦治療」經由學習、改變(腦的可塑性)、經驗累積,促成症狀改善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網站. [2010-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8). 
  2. ^ 心腦操練 精神樂活 胡海國醫師的部落格. [201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4). 
  3. ^ 精神健康風向球. 精神健康基金會.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1). 
  4. ^ 走出心靈煉獄-精神障礙者需要的關懷與協助.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CH13公共電視網頁,發現希望,第廿五集.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2). 
  5. ^ 胡海國. 保養頭腦,免除煩惱. 健康世界,月刊. 2001, 190: 95–97. 
  6. ^ 心腦操練、優築生命. 2010智慧巡禮:腦與心智科學的生命教育講座(02/27~07/31,)科技大觀園,網頁. [2010-10-27]. [永久失效連結]
  7. ^ 腦的美麗境界. 精神健康基金會.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3). 
  8. ^ 楊聰財, 李宇宙, 林喬祥, 丘彥南, 胡海國. A Survey of the Taiwan Mental Health Index,臺灣精神健康指數調查. 臺灣精神醫學. 2006, 20 (2): 104–115. 
  9. ^ 腦的美麗境界科學導覽志工. 科學志工,網頁. [2010-10-22]. [永久失效連結]
  10. ^ Stop Exclusion - Dare to Care. WHO,World Health Day,2001,網頁. [201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2). 
  11. ^ Brain LOHAS 精神健康嘉年華. StreetVoice街聲,網頁. [2010-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12. ^ 思覺功能障礙. 認識思覺障礙學習網. [2011-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7). 
  13. ^ 台灣精神醫學會. [2014-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0). 
  14. ^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2014-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6). 
  15. ^ 思覺失調症支持聯盟. [2014-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