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利耶·德·利爾-亞當

奧古斯特·維利耶·德·利爾-亞當(法語:Auguste Villiers de l'Isle-Adam,1838年11月7日—1889年8月19日),19世紀法國象徵主義作家詩人劇作家。其作品常具神秘與恐怖元素,並有浪漫主義風格,著有小說未來的夏娃》(L'Ève future)等書。「Android」(機械人)一詞即出自該小說。

維利耶·德·利爾-亞當
Auguste Villiers de l'Isle-Adam
1886年半身照
出生Jean-Marie-Mathias-Philippe-Auguste de Villiers de L'Isle-Adam
(1838-11-07)1838年11月7日
 法國聖布里厄
逝世1889年8月19日(1889歲—08—19)(50歲)
 法國巴黎
職業
  • 作家
  • 小說家
  • 劇作家
  • 詩人
語言法語
國籍法國
文學運動
代表作未來的夏娃》(1886年)

簽名

生平

編輯

1838年11月7日,奧古斯特·維利耶·德·利爾-亞當出生於法國布列塔尼聖布里厄的一個貴族家庭,是約瑟夫·圖桑·夏爾(Joseph-Toussaint-Charles)侯爵的獨子。其祖先菲利普曾在16世紀擔任馬耳他騎士團的大團長,父親對當地小鎮坎坦埋藏有大革命期間失落的騎士團財寶的傳言深信不疑,高價購置土地尋找,一無所獲之後再賠本賣出,如此往復。

1855年,侯爵最終變賣房產,舉家遷往巴黎。年輕的奧古斯特·維利耶成為藝術家雲集的咖啡館的常客,並憑藉貴族身份,流連於數所沙龍

1859年,維利耶出版處女作,隨即成為一名記者。同年,他在里昂自費出版詩集。1862年,又自費出版小說《伊西斯》。

1863年,他開始和名聲不佳的交際花路易絲·迪昂內交往,家族以此為恥,強迫其前往索萊姆修道院小住。1864年,二人分手,維利耶結識福樓拜馬拉梅

1869年,維利耶和孟戴斯夫婦前往瑞士和德國旅行。此行以參觀慕尼黑的美術博覽會為名,但主要目的是觀賞德意志音樂家、歌劇作家瓦格納的劇作。去程和歸途,他們都造訪瓦格納在瑞士琉森的家並小住數日。維利耶的劇作《反抗》(La Révolte)得到瓦格納的讚賞。1870年,維利耶再次動身瓦格納,但因普法戰爭爆發而提前回國,並在國民衛隊任職。不久,法軍戰敗,巴黎被德軍圍困,巴黎市民成立巴黎公社。維利耶為社員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動,以馬里烏斯(Marius)為筆名為公社報紙投稿,但其熱情很快被革命期間的暴力打消。年底,一直資助他的姨母去世,維利耶陷入貧困。

1881年,維利耶競選議員失敗。1889年因胃癌去世。葬於巴黎東郊的拉雪茲公墓

作品

編輯

小說

編輯
  • 《伊西斯》(Isis, 1862年)
  • 《殘酷物語》(Contes cruels, 1883年),短篇小說集
  • 《未來的夏娃》(L'Ève future, 1886年)
    • 中譯本:李顰兒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ISBN:9787564069971
  • 《至上的愛》(L'Amour suprême),1886年,短篇小說集
    • 漢譯本:林凡譯,深圳出版社,2024年,ISBN:9787550740501
  • 《特里布拉·博諾梅》(Tribulat Bonhomet, 1887年),短篇小說集

劇作

編輯
  • 《摩爾加納》(Morgane, 1860年)
  • 《艾克賽爾》(Axël, 1890年)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