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拉貝

德国商人(1882-1950)

約翰·海因里希·德特勒夫·拉貝(德語:John Heinrich Detlef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生於漢堡市德國商人,以其在1937年末至1938年初的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人道主義行為和作為南京大屠殺證據的《拉貝日記》而著名[3][4]

約翰·拉貝
John Rabe
出生(1882-11-23)1882年11月23日
 德意志帝國漢堡
逝世1950年1月5日(1950歲—01—05)(67歲)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柏林
死因中風
墓地柏林西郊公墓「拉貝先生紀念墓園」
地址:BWB 2.5/6,Friedhof der Ev.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Fürstenbrunner Weg 69 - 79,14059 Berlin
52°31′05″N 13°24′43″E / 52.51815°N 13.41184°E / 52.51815; 13.41184
居住地德國漢堡西柏林)、非洲中華民國瀋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
國籍 德意志帝國(1882年-1918年)
魏瑪共和國 德意志國(1918年-1933年)
 德意志國(1933年-1945年)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49年-1950年)
職業商人
僱主西門子公司
知名於南京大屠殺中建立南京安全區
政黨 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1]
備註
「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
加拿大 白求恩 大夫、同志
西德 約翰·拉貝 先生
西班牙 薩馬蘭奇侯爵 先生
美國 埃德加·斯諾 同志
英國 李約瑟 博士
波蘭 中華人民共和國 愛潑斯坦 同志
新西蘭 路易·艾黎 同志
英屬印度 柯棣華 大夫、同志
泰國 詩琳通公主 殿下
日本 平松守彥 先生
2009年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發起並聯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國家外國專家局主辦,國際在線承辦、新浪網協辦,網民投票選出。

生平略述

編輯

拉貝早年曾在非洲生活數年,1908年來到中國,1911年至1938年間受僱於西門子集團的中國子公司——西門子中國公司,開始在中國瀋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經商,在中國時間前後長達30年。

1931年至1938年前後,拉貝任西門子公司駐華總代表,曾代理德國納粹黨南京分部副部長。日軍進攻南京時德國是日本的盟國(德日反共協定),拉貝以其特殊的身份目擊了日軍在中國南京製造的南京大屠殺,並將其記錄為著名的《拉貝日記》。並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醫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區」,並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被選為主席,因為他人希望他作為一個德國人和納粹黨員,而德國是日本的盟友,可以對日本軍隊施加影響,但收效甚微)。

安全區為大約25萬中國難民提供了暫時棲身避難的場所。在拉貝自家的花園中亦庇護了600名左右的難民。據稱他經常透過彰顯自己與德國相關的身份特徵(如戴上德國「卐」字國旗袖章或攜帶納粹黨黨員徽章等),試圖透過德國在日本社會中的威望,干預日本軍人的暴力行為。他除與其他有心人士共同保護安全區內難民,也出外沿路救助遭受暴力對待的難民。[4]

1938年2月拉貝被西門子公司召回,4月抵達德國後立即四處公開演講作展覽放映馬吉拍攝的紀錄片揭露日軍暴行,並寫信給德國元首希特拉,提交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告,希望德國政府出面對日本施加壓力。但此報告當時沒有公開(一般認為,由於德日為盟國,為了維持同盟關係,故德國當局禁止他發表在南京的所見所聞)。之後,他甚至因此一度被蓋世太保逮捕。他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照片和馬吉拍攝的影像資料與此期間也被沒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貝因曾是納粹黨員而先後被蘇聯英國逮捕。在面見了蘇聯朱可夫元帥並證實他沒有犯錯之後,他在1946年六月被同盟國無罪釋放,生活拮据。宋美齡很快就找到了拉貝一家的下落,希望拉貝能在東京審判中作為南京大屠殺的證人出席,但被拉貝婉言拒絕。

鑑於在南京時的功績,他因而得到南京市民的捐助及國民政府每月金錢和糧食接濟,全家得以度過戰後物質匱乏的難關,包括蘇聯封鎖西柏林的艱難日子。這種接濟一直持續到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南京為止。1950年1月5日拉貝於西柏林中風逝世,日記資料由他的家人保存。

1996年年底拉貝日記重見天日後,拉貝才重新為世人所知。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保存。

拉貝日記

編輯
 
約翰·拉貝正在南京安全區的辦公室工作的照片。拉貝於此處書寫《拉貝日記》。

1941年開始,拉貝開始在德國整理日軍暴行。半個世紀之後,《拉貝日記》以德文、中文、英文和日文出版。

1996年,《拉貝日記》在美籍華人張純如女士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尋訪下得以重見天日,12月13日在美國紐約的南京大屠殺紀念大會上,拉貝外孫賴因哈特女士將2000多頁的日記副本首次向外界公開,立即引起轟動,成為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日記中記述了城區內的600多個案例,很多可與其他資料互為佐證,如倖存者李秀英等。

1997年8月,在整整60年之後,時隔南京大屠殺一個甲子輪迴,《拉貝日記》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開出版,著名史學家胡繩作序;當年底,在前德國駐華大使埃爾文·魏克德先生的努力下,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貝日記的德文版。(無論是德文版還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記原文的部分節選,章節選擇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則是日記全本。)

一部關於拉貝的電影故事片已經拍攝完畢,於2009年4月2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紀念機構

編輯

德國海德堡拉貝交流中心

編輯

在德國海德堡,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教授建立了一個旨在促進世界和平的小型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網頁有中德英日四種語言文字的信息。2005年8月,在德留學生及旅德華人為其捐獻了一尊小型半身青銅塑像。

2009年4月,托馬斯·拉貝在北京為扮演皇叔朝香宮鳩彥日本演員香川照之頒發「約翰拉貝和平獎」,並向中日雙方建議南京與廣島結為夥伴城市,以換取日本官方正式承認南京大屠殺[5][6][7]

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

編輯
 
南京拉貝故居與拉貝雕像

1999年,南京市政部門變更道路拓寬計劃,以便使現屬南京大學的拉貝故居保存下來。2003年,時任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訪問南京後建議西門子公司出資修葺拉貝故居。2005年底,西門子公司經過與南京大學協商,向南京提供225萬人民幣用於修繕故居。2006年10月31日,拉貝故居整修完畢向公眾開放,正式名稱為「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 和「拉貝和平與衝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2013年,拉貝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

拉貝墓地

編輯
 
拉貝的墓碑,現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保存

因佔地期限已到,柏林市政部門本想清除位於西郊公墓的拉貝墓地,所以1997年其家人申請將墓碑送給中國大陸南京保存;現拉貝墓地雖仍未被清除但早已破敗不堪,2005年12月已申請作為歷史名人墓地長期保留,相關修繕工作正在計劃中。拉貝在德國柏林的墓地的編號及地址為:BWB 2.5/6,Friedhof der Ev.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Fürstenbrunner Weg 69 - 79,14059 Berlin。地理坐標52°31′05″N 13°24′43″E / 52.51815°N 13.41184°E / 52.51815; 13.41184

2013年12月11日,由中國大陸南京市捐建的拉貝先生紀念墓園在德國柏林落成,新墓碑由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和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單踴設計,南京市人民政府也一次性付清了40年的管理費用[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黃慧英. 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行为及思想变化简析. 民國檔案. 1997, (4): 94-100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2. ^ 李靖棠. 南京大屠殺80週年 習近平將出席國家公祭. 中時電子報. 2017-12-13 [2021-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中文(繁體)). 
  3. ^ 《拉贝日记》主人公原型约翰-拉贝简介. 新浪娛樂.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中文(簡體)). 
  4. ^ 4.0 4.1 Foreigners establish Safety Zone and intervene to save civilians during Nanking Massacre, 1937-1938 | Global Nonviolent Action Database. nvdatabase.swarthmore.edu. [2023-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30). 
  5. ^ 《拉贝日记》办首映礼 德国主创现场秀中文. Ent.163.com. 2009-04-29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6. ^ 《拉贝》与公众见面获全场鼓掌 托马斯当场险哭泣. Ent.ifeng.com.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7. ^ 首页 | 联合早报. Zaobao.com. [2017-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0). 
  8. ^ 史雨軒. 南京大屠杀76年后 南京派专人重修拉贝墓地. 觀察者網. 2018-12-13 [2021-03-05] (中文(簡體)). 
  9. ^ 南京市出资重修柏林拉贝墓 新墓碑镶嵌雨花石. 金陵晚報. 2013-12-12 [2020-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1).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