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德·克羅茲

艾薩·德·克羅茲(葡萄牙語:Eça de Queiroz,1845年11月25日—1900年8月16日),本名若澤·瑪麗亞·德·艾薩·德·凱伊洛斯(葡萄牙語:José Maria de Eça de Queirós),葡萄牙小說家,以反映葡萄牙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阿馬羅神父的罪惡》和《馬亞一家》成為葡萄牙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之一[1]

艾薩·德·克羅茲
出生(1845-11-25)1845年11月25日
葡萄牙波武阿·德·瓦爾津
逝世1900年8月16日(1900歲—08—16)(54歲)
法國巴黎
職業小說家,外交官
國籍葡萄牙
文學運動現實主義

生平

編輯

德·克羅茲出生在葡萄牙西北部波爾圖市郊外的漁港波武阿·德·瓦爾津,是一名巴西法官的私生子。他十歲時到波爾圖市上中學;1861年進了科英布拉大學法律系的預備班。在大學裏,他廣泛閱讀,參加辯論。1865年葡萄牙文學界發生了名為「科英布拉問題」的文藝論爭,以安特羅·德·肯塔爾和特奧非洛·布拉加為代表的年輕詩人撰文抨擊老詩人安托尼奧·費利西亞諾·德·卡斯蒂略的保守觀點,提出葡萄牙文學應該拋棄已經落伍的形式,反映現實以促進改革的主張。這場論爭影響了克羅茲。

1866年德·克羅茲從科英布拉大學法律系畢業,到里斯本從事律師業務。工作之餘,他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其中有幾篇被《葡萄牙日報》採用發表。他早期的作品有的情節曲折離奇,有的甚至描寫鬼怪幽靈,後來被巴塔哈·雷斯匯編成為《野蠻的散文》。之後克羅茲到艾武拉擔任記者,不久又回到里斯本,和他當年的同學他與文學評論家若澤·杜阿爾特·拉馬略·奧爾蒂岡合作,寫作弗拉迪科·門德斯的冒險經歷,創辦《刺棒》雜誌,以諷刺、幽默的內容評論葡萄牙的現實問題。

1869到1870年克羅茲到埃及旅行,觀看了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典禮,這給他的創作帶來了靈感,使他寫下了《辛德拉路的神秘》等作品。他在萊里亞開始構思自己的第一部重要作品:長篇小說《阿馬魯神父的罪惡》;1872-1874年克羅茲被派往古巴,擔任駐哈瓦那的領事。一八七四年末,凱伊洛斯調任英國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領事。

在紐卡斯爾期間,克羅茲的主要工作是向葡萄牙外交部報告諾森伯蘭郡達勒姆礦區的工人反抗情況,如他所言,此處的工人生活水平遠高於南威爾斯地區。這也是他的創作高峰期。1875年《阿馬羅神父的罪惡》開始在《西方雜誌》連載,1876年他修訂了這本書,隨即發行了單行本。1878年他完成了另一部重要作品《堂兄巴西利奧》。1879年4月克羅茲調任駐布里斯托領事,在這裏工作到1888年為止。他完成了名著《馬亞一家》,他發表在葡萄牙報紙上的反映英國情況的信件也匯編成《英國來信》出版。

1888年克羅茲升任葡萄牙駐法國巴黎總領事,居住在塞納河畔訥伊,書寫着《巴黎的回聲》和文學評論,實現了他嚮往巴黎丈化生活的願望。1900年他因 肺結核克隆氏症病死於任所[2]。留下了遺著《城與山》(1901)。

主要作品

編輯
 
《馬亞一家》初版本的封面
  • 《阿馬羅神父的罪惡》(1876年)小說以年輕神父阿馬羅的墮落為線索,以犀利的筆鋒揭露了葡萄牙教會的腐化墮落,宗教信仰的愚昧,以及宗教教育對人性發展的危害,是葡萄牙現實主義文學的重大成就。
  • 《堂兄巴濟里奧》(1878)
  • 《馬亞一家》(1888)小說寫的是葡萄牙一個古老貴族世家的沒落,以及年輕一代的知識分子對待生活的態度,反映出十九世紀末葡萄牙上層社會的保守凝滯和缺乏生機,即被稱為「世紀病」的精神狀態。
  • 《城與山》(190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ick of the week - Consul yoursel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icholas Lezard, The Guardian, 23 December 2000
  2. ^ 存档副本 (PDF). [2011-01-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1-22). 
  • 《馬亞一家》前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 《阿馬羅神父的罪惡》前言,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3月
  • 外國名作家傳 凱伊羅斯條目,張英倫主編,干永昌撰寫,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