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造船工業部

蘇聯造船工業部負責蘇聯的造船工業。為蘇聯部長會議下設的一個全聯盟部。[1] 部機關駐莫斯科羅日傑斯特文卡大街盡頭的五層辦公樓。

蘇聯政府機構
蘇聯造船工業部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судостроитель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CCCP
蘇聯國徽
機構概要
成立時間1923年6月6日
解散時間1992年1月20日
後繼機構聯合造船集團
機構類型人民委員部
機構駐地莫斯科
機構首長Ivan Nosenko 編輯維基數據

歷史 編輯

1939年1月11日,蘇聯國防工業人民委員部第二總局分立為蘇聯造船工業人民委員部俄語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судостроитель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СССР。下轄41家工廠、船廠、10個設計局,共有173,284人。

1946年3月15日改稱蘇聯造船工業部。

1953年3月5日,與蘇聯重型工程部、蘇聯運輸工程部和蘇聯建設與道路工程部合併為蘇聯運輸與重型工程部。1954年4月19日恢復造船工業部。1957 年 12 月 14 日撤銷,成立了蘇聯部長會議造船國家委員會(Госкомитета Совета Министров СССР по судостроению)。1965年3月2日蘇聯國家造船委員會的基礎上第三次成立蘇聯造船工業部。1991年12月1日起廢止。沿革為現在的聯合造船集團

蘇聯造船工業部向中國造船業提供技術援助的駐華委員會 編輯

1954年10月,蘇聯政府通過決議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供全面的技術援助,包括5型軍用艦艇的轉讓製造權及設計、施工全套圖紙和技術文件。1955至1956年向中國提供原材料、半成品、製成結構部件、機械、無線電電氣設備和武備,以便中國的船廠組裝、建造5型艦艇。並向中國派遣蘇聯造船專家。[2]

  • 4艘1200噸的50型護衛艦(6601訂貨),加里寧格勒市第820船廠按第820中心設計室的設計和圖紙部分建成;6601訂貨組長選擇了43歲的第820船廠總工程師萬施泰因和第820中心設計室總工程師科普沙尼諾夫
  • 36艘67噸的183型大型海上魚雷艇(6602訂貨),列寧格勒市的第5船廠按特種設計室和第5專門設計室的設計和圖紙部分建成。援華生產工藝組組長為48歲的第5船廠總工程師蘇霍沃利斯基,設計組組長為30歲的第5專門設計室183型魚雷艇副總設計師沃洛格金。
  • 5艘1300噸的613型中型潛艇(6603訂貨),高爾基市紅色索爾莫沃船廠按第18中心設計室的設計和圖紙部分建成;援華在第18中心設計室,613型潛艇副總設計師索洛維約夫成為6603訂貨設計組組長。6605訂貨兩位組長職務的人選分別是44歲的第363船廠總工藝師博戈斯拉夫斯基和第363中心設計室總工程師別哥夫。6603訂貨駐廠專家組組長確定為紅色索爾莫沃船廠艦艇總建造師熱姆丘日尼科夫
  • 14艘310噸的122乙型大型獵潛艦(6604訂貨),澤廖諾多利斯克市第340船廠按第340中心設計室的設計和圖紙部分建成;6604訂貨兩位組長是第340船廠總工藝師古謝夫和第340中心設計室122乙型獵潛艦副總設計師紹明
  • 4艘600噸的254型基地掃雷艦(6605訂貨),涅瓦河畔第363船廠按第363中心設計室的設計和圖紙部分建成;

造船工業部外事局局長博羅金、主管幹部的副部長拉里奧申指導下,組建了蘇聯造船工業部駐華委員會。1954年11月11日,蘇聯造船工業部部長諾先科簽發任職命令:

  • 主席祖博夫
  • 設計副主席:造船工業部標準化中心設計室總工塔格耶夫,48歲,輪機工程師出身,列寧格勒波羅的海船廠第4設計室和造船工業部第4中心設計室14年艦艇設計經驗,造船工業部標準化中心設計室積累了11年的船用機械和設備設計工作經驗。對口中國中央重工業部造船工業管理局產品設計處。駐上海,對口新組建的中方的產品設計分處,直接領導對口5個船型的5個設計專家組。
  • 生產副主席:澤廖諾多利斯克第340船廠總工程師伊沃奇金,48歲。在阿穆爾共青城造船廠艦艇總建造師,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廠長。駐上海,直接領導駐6個中方船廠的生產工藝蘇聯專家組。
  • 生產組織、計劃以及船廠改造副主席:造船工業部第二國家設計院總工程師米金,45歲。列寧格勒軍械學院畢業,從事新船廠設計和既有造船企業改造工作了23年。駐北京對口中國中央重工業部造船工業管理局。領導派駐造船工業管理局從事生產組織、計劃、工藝和其他全行業問題的蘇聯專家組,以及派駐上海的中方的產品設計分處從事該局所屬企業改造和基本建設的蘇聯專家組。

蘇聯造船工業部部長 編輯

歷任蘇聯造船工業部部長:

  1. 伊萬·費奧多羅維奇·捷沃西安 (11.1.1939 - 17.4.1940)
  2. 伊萬·伊西多羅維奇·諾先科英語Ivan Isidorovich Nosenko(17.4.1940 - 15.3.1946)
  3. 阿列克謝·阿達莫維奇·戈雷格利亞德俄語Горегляд, Алексей Адамович (19.3.1946 - 10.1.1950)
  4. 維亞切斯拉夫·亞歷山德羅維奇·馬雷舍夫 (10.1.1950 - 15.3.1953)
  5. 伊萬·伊西多羅維奇·諾先科英語Ivan Isidorovich Nosenko(27.4.1954 - 2.8.1956)
  6. 安德烈·米哈伊洛維奇·雷德金俄語Редькин, Андр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15.9.1956 - 14.12.1957)
  7. 鮑里斯·葉夫斯塔菲耶維奇·布托馬俄語Бутома, Борис Евстафьевич(31.3.1958 - 19.7.1976)
  8.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葉戈羅夫俄語Егоров, 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деятель) (19.7.1976 - 10.1.1984)
  9. 伊戈爾·謝爾蓋耶維奇·別洛烏索夫俄語Белоусов, Игорь Сергеевич (10.1.1984 - 13.2.1988)
  10. 伊戈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科克薩諾夫俄語Коксанов, Игорь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20.2.1988 - 24.8.199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утей сообщения.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8) (俄語). 
  2. ^ 蘇聯造船工業部駐華委員會 2012年01月07日 10:44 來源:艦船知識 作者:(俄)祖博夫著 周風嘯譯 《艦船知識》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