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杜家山,又稱杜家山之戰,1944年6月18日,日軍攻佔省城長沙市後,軍力向寧鄉縣縣城挺近,遭到中國軍隊抵抗五天五夜,最後中國軍隊失敗,寧鄉縣縣城被日軍佔據告終。[1]

血戰杜家山
抗日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944年6月18日-1944年6月22日
地點
結果 大日本帝國勝利
領土變更 寧鄉縣被日軍佔據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張靈甫
何瀾
日軍第40師團
兵力
12000人(一個師) 12000人(一個師)
傷亡與損失
200人 未知


背景

編輯

1944年5月,大日本帝國集中優勢兵力12萬大舉進攻湖南省[1] 1944年6月18日,湖南省長沙市日軍佔據,長沙市淪陷。[1]

事件

編輯

戰前部署

編輯

日軍從益陽市望城縣喬口鎮開始進犯寧鄉縣縣城,形成一種合圍包抄之勢。[1]中國政府國民革命軍駐紮於寧鄉縣城。第74軍第58師師長張靈甫奉命防守寧鄉縣城。[1]

戰爭開始

編輯

從喬口進犯的1000餘日軍沿溈水而上,在6月22日黃昏時分到達寧鄉縣城南郊。[1]日軍根據間諜的情報,得知寧鄉縣城防守力量薄弱,於是大舉湧入南門橋,直逼縣城。[1]此時,埋伏在溈水西岸的58師部向日軍開火,日軍遭到襲擊後亂作一團,無法組織隊伍還擊,死亡數十人之後後撤。[1]日軍隨後組織隊伍幾次進攻,都被擊退,並最終沒有踏上南門橋一步。[1]此戰指揮官為173團團長何瀾[1]

傍晚時分,日軍出動飛機三架開始轟炸地面陸軍,被國軍擊落飛機一架。[1]

晚上,日軍利用天氣作為屏障,一部分人在溈江東岸的柳樹林射擊,牽制國軍兵力,其餘在南門橋下游涉水過河,從梅家田、倉嶺一直經過談家嶺,向杜家山後面形成了一個包圍圈。[1]接近國軍時,開始射擊,國軍兩次打退了日軍的進攻。[1]不久之後,東岸的日軍攻佔了南門橋,國軍腹背受敵,被數十倍的日軍包圍。[1]幾次抵抗日軍的衝鋒之後,國軍彈盡糧絕,跳出戰壕,展開肉搏戰。[1]全營200多名士兵無一生還,無一被俘,全部陣亡。[1]

戰後結果

編輯

杜家山戰役之後,日軍全面佔領了寧鄉縣城。國軍正規軍全部撤退到湘鄉縣[1]日軍在寧鄉縣城佔據長達一年零二個月。[1]將寧鄉縣全縣全部珍貴古玩、名人書畫、古籍善本、佛道神像搬走運送至日本。日軍在寧鄉縣城展開三光政策,寧鄉縣全縣經濟、人口損失慘重。[1]

評價

編輯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寧鄉縣人民在杜家山修建了「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墓」,墓碑上有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題寫的「浩氣長存」、王耀武題寫的「氣壯山河」。[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黃海潮; 姜宏照. 《宁乡史地》. 海口省: 南方出版社. 2002: 63–65. ISBN 7-80660-538-X. 

外部連結

編輯
  • 寧鄉縣誌
  • 蔡亞鍔《寧鄉保衛戰親歷記》
  • 《寧鄉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