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燦,現任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生物系學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2009年至2019年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2015年9月,清華大學教授張生家將一篇與時任北大教授謝燦的研究相關的論文發表在《科學通報》英文版上,被謝燦等人認為是搶奪其科研成果的學術不端行為,引起「搶發論文」的爭議而被媒體廣泛報道。

謝燦
出生不詳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籍貫湖南
母校湖南師範大學病毒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學士)
中國科學院大學神經生物學專業(博士)
職業生物學教授

生平

編輯

搶發論文事件

編輯

2015年9月16日,《澎湃新聞》刊發報道《清華學者搶發北大教授「諾獎級」論文,涉事兩校要求撤稿未果》[註 1]。報道稱,2014年12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燦教授帶領的研究組在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做出了重要、新穎的發現。謝燦將論文投給《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文章進入審稿階段。然而,張生家得知謝燦的研究成果後,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在謝燦的文章發表前搶先將自己的論文投給了《科學通報》英文版,並在2015年9月15日獲得在線發表。文章發表前,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高級領導在8月22日介入了這起糾紛,但文章仍然按期發表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聯名致信《科學通報》,要求撤稿,以維護學術道德學術倫理。按照這篇9月16日的報道,《科學通報》當時回應尚無應對方案。[2]

謝燦在2009年自美國回到中國,到北京大學任教,他獨立設計並實施了動物對磁場感應的受體基因的研究。有的動物即使在天黑時也不會迷失方向,因為它們可以憑藉地磁場確定南北方向。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就是動物體內可以感應地磁場並依此定位的蛋白質。張生家認為這是一項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澎湃新聞》的報道中,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毅也持此觀點,他說此前國際上對動物如何定位的研究尚屬空白,謝燦是首個找到這一基因的人。謝燦並不同意「諾貝爾獎級」的看法。謝燦在2012年首次成功地篩選、鑑定了這一基因。這個受體基因簡稱磁受體,被命名為MagR。此後,謝燦又用了兩年的時間,經過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研究,認定這一基因介導動物感知磁場,這很可能就是動物遷徙生物導航的基礎。2014年12月8日,謝燦研究組將論文提交《自然》雜誌。由於這一研究新穎、重大,文章迅速進入送審階段。[2]

做出發現後,謝燦有一次在課堂上提到了他的這項研究。張生家獲知之後,托人引見,拜訪了謝燦。按照謝燦的說法,他以為張生家是清華大學某教授的助手,就把自己的研究數據和相關資料提供給了張生家。謝燦說,與他合作的組很多,他把基因提供給了六個課題組,「科學圈子是比較開放的,我不會對合作者藏着掖着」。在謝燦和張生家的郵件、微信交流中,雙方達成「君子協定」。協定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張生家的論文必須要等到謝燦投給《自然材料》的那篇文章發表之後才能發表,而且需要註明謝燦實驗室的工作。其二,謝燦須是張生家論文的合作者。然而,2015年8月,張生家突然提出要提前發表他的論文。[2]

8月22日,張生家與謝燦爭執不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校的領導介入。謝燦向兩所學校提交了《關於清華大學張生家在與北京大學謝燦關於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項目的合作中違背學術道德行為的情況說明》,附上了他與張生家的微信、郵件記錄,希望「北大和清華能啟動學術道德調查和相關程序阻止張生家私自投稿的行為」。收到信件後,清華大學施一公回復「清華會嚴格按照學術道德規範要求清華的老師對待合作」。然而,文章依舊發了出來,北京大學的謝燦等人並未出現在作者名單中,張生家只是在文章的致謝里說到「蛋白基因來自謝燦實驗室」。[2]

張生家對此事的回應是,並沒有搶發論文的事情。張生家表示,他和謝燦的研究內容不一樣,所以不算是搶發。「說搶發成果絕對不可能,所有的數據都在我手上,他發他的,我發我的,不存在搶發」。張生家稱,雙方只有口頭協議,沒有書面協議。張生家承認他和謝燦曾有合作協議。張生家說,北京大學後來打算與清華大學的另一名教授分享研究成果,這樣做事實上已經取消了此前的合作協議。[2]

註釋

編輯
  1. ^ 澎湃新聞後來將此文下線[1],但《騰訊新聞》等網站轉載的版本依然可見[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清华学者抢发北大教授“诺奖级”论文,涉事两校要求撤稿未果. 澎湃新聞. 2015-09-16 [2015-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8). 
  2. ^ 2.0 2.1 2.2 2.3 2.4 2.5 清华学者抢发北大教授诺奖级论文 两校要求撤稿. 澎湃新聞. 2015-09-16 [2015-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