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費迪南·保羅·威廉·馮·李希霍芬男爵(德語:Ferdinand Paul Wilhel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33年5月5日—1905年10月6日)是一位德國旅行家、地理和地質學家、科學家,以提出絲綢之路而出名。

男爵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李希霍芬肖像
出生(1833-05-05)1833年5月5日
普魯士西利西亞省卡爾斯魯厄英語Pokój
逝世1905年10月6日(1905歲—10—06)(72歲)
德意志帝國柏林
國籍德意志帝國德國
母校布雷斯勞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
獎項沃拉斯頓獎章(1892年)
維加獎英語Swedish Society for Anthropology and Geography(1903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地理學
機構波恩大學
萊比錫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
博士生斯文·赫定
簽名

生平

編輯

李希霍芬早期所留下的背景資料不多,出生於上西里西亞(在今日波蘭境內)的卡爾斯魯厄(Carlsruhe,今名為Pokoj)。他曾就讀於布雷斯勞大學柏林洪堡大學,1856年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奧地利提羅爾特蘭西瓦尼亞進行地質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間,李希霍芬參與普魯士政府組織的東亞遠征隊,前往亞洲的許多地方,例如錫蘭日本台灣蘇拉威西島爪哇島菲律賓暹邏緬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間,他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做了大量的地質勘查,他的研究間接導致了加州後來的淘金熱潮。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這段時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羅布泊的位置(新疆已乾涸的鹹水湖,旁邊有古樓蘭遺址),還有考察都江堰。

1872年後,李希霍芬回到德國,1873年到1878年間擔任柏林地理學會主席,1875年起,在波昂大學任教,1883年到1886年年間服務於萊比錫大學,1886年後則轉到柏林洪堡大學,在他眾多學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李希霍芬晚年擔任柏林地理學會的會長多年,並協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學院,1905年10月6日卒於柏林

在近代地理學領域中,李希霍芬被視為重要的先驅,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質紀錄與觀察結果、文獻都非常詳盡,倍受學者推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知名的飛行員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是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的侄子。

中國西部的甘肅走廊南緣山脈,曾有一部份的英文名稱是依李希霍芬的名字命名的,如Richthofen Range,也就是今日的祁連山脈

李希霍芬用在華考察的資料,完成了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5 Bände mit Atlas)。該書共五卷於1877年至1912年出版,「絲綢之路」(德語:Seidenstraßen)一詞便首次出現於該書第一卷中。

李希霍芬在考察中國景德鎮期間,以地名命名景德鎮高嶺出產的用於燒瓷的土,從此便有高嶺土其名,聞名中外。

著作

編輯
  • 1866年 -《康斯塔克礦:特性與可能的蘊藏量》(Comstock Lode: Its Character, and the Probable Mode of Its Continuance in Depth
  • 1877年-1912年- 《中國:我的旅行與研究》(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在此書中,他第一次使用了「絲綢之路」來形容中國西部往歐洲的貿易路線,這個名稱一直廣為使用至今。

相關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