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幣

中国共产党发行的货币

邊幣,又稱抗幣,指中國共產黨實際控制地區的地方政權在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發行的地方性紙幣。

陝甘寧邊區政府發行的5元邊幣

歷史

編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控制的陝甘寧邊區政府按照和國民政府的協定,使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為統一貨幣。不久,由於邊區缺乏法幣的輔幣,邊區銀行於1938年6月以光華商店名義,發行「光華商店代價券」,作為輔幣使用,與法幣同值兌換。代價券面額為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七角五分[1]

1941年皖南事變之後,國民政府停發八路軍軍餉,並且對陝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邊區不得不於1月28日通過決議,決定發行邊幣,禁止法幣在邊區內流通,以邊幣逐漸換回「光華商店代價券」,使邊幣成為邊區唯一的法定貨幣。邊幣面值為一元、五元、十元,與法幣的兌換值固定於1:1。

1943年下半年開始,由於邊區政府濫發邊幣,造成邊幣失去信用,急速貶值,物價暴漲,一些地方開始拒絕使用邊幣,重新開始流通法幣。1944年1月6日,邊區政府宣佈放棄堅守1:1的兌換比率,吸收法幣,至3月,由於邊區政府已建立了足夠的法幣作為邊幣的準備金,二者的比率最終確定為1元法幣兌換9元邊幣。

3月10日,邊區政府任命陳雲主持西北財經辦事處工作。5月23日,決定授權陝甘寧邊區銀行以邊區貿易公司名義發行「商業流通券」,規定「流通券」一元兌換邊幣二十元,再次明令禁止使用法幣。邊區政府原計劃以商業流通券作為過渡貨幣,但由於邊幣本身已失去信用,因此反被逐漸擠出市場,自1945年6月1日起,「流通券」正式成為陝甘寧邊區的本位貨幣,邊幣陸續收回。1948年1月,流通券停止發行,12月按2000元折合人民幣一元的比價開始收兌,1950年後退出流通。

晉察冀邊幣

編輯

1938年3月20日晉察冀邊區銀行在五台縣石咀村普濟寺成立。晉察冀邊區以在冀中的安國商會籌集的3萬元為準備金,發行面額為一元、二元、五元、一角、五角等五種紙幣。第一種為一元面值的橫版,主色金紅色,底紋粉紅色,主景是黑馬耕地,票面印有經理關學文、副經理胡作賓的簽名。這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各根據地發行的第一種紙幣。當時被群眾稱作「抗日票」、「紅票子」。

1945年8月晉察冀八路軍光復張家口後,繳獲了膠印機,鈔票由石印改為單雙色膠印。

晉察冀邊區銀行的邊幣於1948年5月停止印製,按拾圓對冀南銀行幣壹圓的固定比率並行流通。1948年12月,華北銀行與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合併,組建成中國人民銀行。同時,晉察冀邊區銀行幣按壹千圓折合第一套人民幣壹圓的比價收兌,停止流通。

先後發行了貳拾枚、壹角、貳角、伍角、壹圓、貳圓、伍圓、拾圓、伍拾圓、壹佰圓、貳佰圓、伍佰圓、壹千圓、貳千圓、伍千圓等15種不同面額、50多種版別的鈔票。

1946年晉察冀邊區銀行發行的票面印有「冀熱遼」字樣的邊幣。

此外,1941年豫鄂邊區也發行自己的邊幣。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边币7毛5分币创我国货币历史. 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2020-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