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格林 (物理學家)

米高·鮑里斯·格林(英語:Michael Boris Green,1946年5月22日),英國物理學家弦理論開創者之一,於198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士。2009年11月1日,格林接替史蒂芬·霍金擔任盧卡斯教授

米高·格林
Michael Green
出生米高·鮑里斯·格林(Michael Boris Green)
(1946-05-22) 1946年5月22日78歲)
倫敦
居住地劍橋
國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母校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
知名於超弦理論[2]
格林-施瓦茨機制英語Green–Schwarz mechanism
配偶喬安娜·查塔威(Joanna Chataway)
獎項皇家學會會士
狄拉克獎章
丹尼·海涅曼數學物理獎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網站www.damtp.cam.ac.uk/user/mbg15
www.damtp.cam.ac.uk/people/m.b.green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
機構劍橋大學
瑪麗王后學院
普林斯頓大學
牛津大學
論文Crossing Symmetry And Duality In Strong Interactions(1970年)
博士導師理查德·約翰·伊登(Richard J. Eden)
博士生Michael Gutperle
Ling-Yan Hung(孔令欣)
Miguel Paulos
Aninda Sinha
David Richards
Marco Barrozo
Bogdan Stefanski
Tathagata Dasgupta
Linda Uruchurtu[1]

教育背景

編輯

格林於1946年5月22日生於倫敦,中學畢業於倫敦威廉·艾利斯學校英語William Ellis School,在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完成了高等教育。[3] 在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格林於1967年獲得理論物理一等榮譽文學士,於1970年獲得基本粒子理論博士學位。[4][1][5]

學術生涯

編輯

格林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依次在普林斯頓大學(1970年–1972年)、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博士後研究。1978年至1993年,格林在倫敦瑪麗王后大學歷任講師和教授。1993年7月,格林被劍橋大學遴選為約翰·漢弗萊·普盧默理論物理教授。2009年10月19日,他被確認為新的盧卡斯教授,並於11月1日就職,接替史蒂芬·霍金[6][7]

研究

編輯

格林與約翰·施瓦茨經過多年合作,他們共同發現了Ⅰ型弦理論中的反常相消現象,[8] 後來被稱為格林-施瓦茨機制英語Green–Schwarz mechanism,引發了第一次超弦革命。格林還研究了弦論中的狄利克雷邊界條件,他的結果導致了D膜[9]瞬子[10]的提出。

獲獎與榮譽

編輯

格林已發表150餘篇研究論文[11],獲得過眾多獎勵和榮譽。1987年格林獲得英國物理學會麥克斯韋獎章和獎金[12] ,2004年獲得英國物理學會狄拉克獎[13] 。1989年與約翰·施瓦茨一起獲得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頒發的狄拉克獎[14] 。2002年二人共同獲得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丹尼·海涅曼數學物理獎[15]

1989年格林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士。[16] 他的皇家學會提名詞為:[16]

"他在量子場論尤其是超弦理論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格林早期主要研究S矩陣理論對偶性。他第一個證明了對偶模型的一個重要結果——波色子和費米子圈的主要的發散項相互抵消。他在相變理論領域也作出過突出貢獻。但是他最具開創性的工作在超弦理論領域,主要與施瓦茨合作完成,完成了該理論的第一個協變形式。最重要的結果是在1984年和1985年取得的,證明了規範群SO (32)與E8xE8群超弦理論的反常相消和當規範群為SO (32)時無窮的消去。這些權威的論文帶來了超弦理論的急劇的進展,現在已成為基礎理論物理里最活躍最激動人心的領域之一。"

2013年,格林與施瓦茨「因其對量子引力和基本作用力的統一開創的新途徑」共同獲得了2014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17]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米高·格林數學譜系計劃的資料。
  2. ^ Michael B. Green, John H. Schwarz. Covariant description of superstrings. Physics Letters B: 367–370. [2018-04-02]. doi:10.1016/0370-2693(84)92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3. ^ GREEN, Prof. Michael Boris. Who's Who 2013, A & C Black, an imprint of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3; online ed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7).  
  4. ^ Green, Michael Boris. Crossing symmetry and duality in strong interactions (PhD論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0 [201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3). 
  5. ^ Dirac Medal 1989 Presentation Ceremony Leaflet (PDF). April 1990 [2009-10-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22). 
  6. ^ Henderson, Mark. Stephen Hawking's successor as 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Michael Green. Times Online. 20 October 2009 [20 Octo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3). 
  7. ^ Michael Green elected 18th Lucasian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 October 2009 [20 Octo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0月25日). 
  8. ^ Michael B. Green, John H. Schwarz. Anomaly cancellations in supersymmetric D = 10 gauge theory and superstring theory. Physics Letters B: 117–122. [2018-04-02]. doi:10.1016/0370-2693(84)91565-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9. ^ Michael B. Green, Jeffrey A. Harvey, Gregory Moore. I-brane inflow and anomalous couplings on D-branes. 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 1997, 14 (1): 47 [2018-04-02]. ISSN 0264-9381. doi:10.1088/0264-9381/14/1/008 (英語). 
  10. ^ Michael B. Green, Michael Gutperle. Effects of D-instantons. Nuclear Physics B: 195–227. [2018-04-02]. doi:10.1016/s0550-3213(97)0026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11. ^ Michael Green Bibliography listing. Stanford University: Spires High Energy Physics database. [22 Octo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3). 
  12. ^ Maxwell medal recipients. IoP. [201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8). 
  13. ^ Dirac medal recipients. IoP. [201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14. ^ A list of past Dirac Medallists. ICTP. [201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3). 
  15. ^ Dannie Heineman Prize for Mathematical Physics. APS. [201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16. ^ 16.0 16.1 Green, Michael Boris: Library and Archive Catalogue. London: The Royal Society. [201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2). 
  17. ^ 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 Laureates. Fundamental Physics Breakthrough Prize. Breakthrough Prize. [2015-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