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性生長(catch-up-growth)又稱補償生長(Compensatory growth)。1963年,Prader A等[1]用於描述兒童因病理因素,特別是營養缺乏而導致生長遲緩,在相關不良因素被去除後出現的生長加速的現象。這一概念是基於生長過程中的「軌跡現象」提出的,即生理情況下,人體生長是一個規律的過程,雖在不同季節和年齡段生長速度會有所波動,但身高、體重大致沿着確定的軌道生長。通過縱向觀察標記個體的生長曲線,可以直接辨別是否存在生長遲緩或生長加速。

追趕性生長的模式 編輯

追趕性生長的一般模式相同[2],即早產兒從出生至足月(矯正胎齡40周),因不適應宮外環境,生長速度較慢,40周後才表現出生長加速,按年齡身高、體重的Z評分開始升高。這也是在評估早產兒生長水平時需要使用矯正胎齡的依據。早產兒追趕性生長的最佳時期是生後第1年,尤其是出生後的前6個月。

追趕性生長的不同結果 編輯

因造成生長遲緩的不良因素發生的胎年齡、持續時間、嚴重程度等差異較大,追趕性生長的結局亦不同。

一部分兒童表現出完全性追趕性生長,即生長水平恢復至正常水平甚至更高,其餘則表現為部分性追趕性生長,生長水平仍較低,其確切機制尚不清楚。

有研究提出「程序假說」[3] ,認為身體器官、組織的最終大小是由特定程序(基因)決定,受外界影響較小,所以無論是生長遲緩抑或加速,最終都會回歸到程序預定的大小,但這一理論並不能解釋所有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追趕性生長過快可能增加疾病風險,通常情況下,出生體重越低,胎齡越小,則追趕性生長所需的時間就更長。

追趕性生長與成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間的關係 編輯

Huxley等[4]在總結23項人群研究資料後發現,出生後追趕性生長與成年後血壓正相關。

動物實驗顯示,出生後1-3周存在追趕性生長的低出生體重小鼠,6月齡時出現肥胖和糖耐量減低,而追趕性生長發生在3周後的小鼠成年後並未引出上述表型,提示只有發生在發育關鍵時期的追趕性生長才可能引發成年疾病。對於人類,出生後0-3歲為追趕性生長影響遠期健康的關鍵時期[5]。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出院後需強化餵養,以實現追趕性生長,並避免或減少宮外生長發育遲緩的發生。但是過快的追趕性生長與一些成年期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症等密切相關。

追趕性生長兒童的生長分期 編輯

理論上,對於每個獲得性生長遲緩,並顯示追趕性生長的兒童,關於他或她的生長曲線應該可用於整個發展軌跡。在一個完整的數據集中,生長的各個階段可以被區分開來:

  1. 發病之前的正常生長期(起始生長);
  2. 患病期間的生長緩慢(生長不良);
  3. 生長發育加速的快速生長期;
  4. 維持期;
  5. 青春期的生長;
  6. 成人身高。[6]

追趕性生長的營養干預 編輯

目前研究認為,人類胎兒期至生後1歲內,營養對生長起主導作用,即早期生長受營養物質-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代謝軸調控。[7]
1998年,英國營養學專家Lucas基於早期營養對生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營養程序化」(nutritional programming)概念,即在生長發育關鍵或敏感時期的營養狀況,將對機體或各器官功能產生長期乃至終生的影響。對低出生體重兒來說,程序化是指胎兒期或嬰兒早期的營養狀況和餵養模式將影響其一生的健康。早期營養及環境刺激可導致機體產生適應性的克隆選擇或者分化增殖,可使組織細胞數量或比例產生永久性的改變。[8]
Were等報道,對極低出生體重兒,僅母乳餵養是不夠的,需輔助添加一些母乳強化劑來改善其生長狀況。為滿足早產的極低出生體重兒某些特殊的營養需求,以達到追趕性生長的目的,目前國際上推薦母乳餵養並添加母乳強化劑。[9]
目前,關於追趕性生長的營養干預還有待於積累更多的臨床資料及更深入的研究,需要進一步詳細了解各種餵養方式對機體的影響,以及強化營養的方法、時間和營養素的量等,從而探求既能滿足追趕生長又不影響遠期健康的有效營養干預模式。[10]

相關閱讀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rader A, Tanner JM,von Harnack G, et al. Catch-up growth following illness or starvation [J]. J Pediatric, 1963,62(5):646-659.
  2. ^ Isabelle M, Jordan, Annie R, et al. Growth in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up to three years[J]. Biol Neonate, 2005,88(1):57-65.
  3. ^ Williams PG. Catch-up growth [J].J Embryol exp Morph,1981,65 (S):89-101.
  4. ^ Huxley RR,Shiell AW,Law CM. The role of size at birth and postnatal catch-up growth in determin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J Hypertens, 2000,18(7):815-831.
  5. ^ Jimenez-Chillaron JC, Patti ME.To catch up or not to catch up: is this the question ? Lessons from animal models [J].Curr Opin Endocrinol Diabetes Obes, 2007,14(1):23-29.
  6. ^ de Wit CC, et al. J Pediatr. 2013 Feb;162(2):415-20
  7. ^ 王新利, 葛美茹, 武文燕, 等. 1-24月嬰幼兒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 水平及與生長發育的關係[J]. 中國當代兒科雜誌, 2010, 12(6): 459-3 61.
  8. ^ 王丹華. 早產兒營養研究進展[J]. 醫學研究通訊, 2005, 34(7): 7-10.
  9. ^ Were FN, Bwibo NO. Early growth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East African Medical Journal,2006,83(3):84-89.
  10. ^ 孫東明, 程亞穎, 楊小巍, 等.不同餵養方式在極低出生體重兒出院後追趕性生長中的效果[J]. 實用預防醫學. 2013, 20(2):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