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拉龍屬

大型史前两栖动物,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澳洲东南部

酷拉龍學名Koolasuchus)又稱酷拉螈科爾鱷,是已滅絕的大型離片椎目兩棲動物模式種科氏酷拉龍K. cleelandi)於1997年命名。 化石發現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包括顱骨碎片、脊椎骨、肋骨及胸帶,年代可追溯至1.2億年前的白堊紀阿普第期,是已知的離片椎目中存活到最後的種類。2022年1月13日,科氏酷拉龍最終獲認是代表維多利亞州的州級化石[1]

酷拉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阿普第期
復原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目: 離片椎目 Temnospondyli
科: 小嘴螈科 Chigutisauridae
屬: 酷拉龍屬 Koolasuchus
Warren et al., 1997
模式種
科氏酷拉龍 K. cleelandi
Warren et al., 1997

描述

編輯
 
參考鐵面螈屬英語Siderops復原的酷拉龍與人類的體型比較圖
 
正在吞食雷利諾龍的酷拉龍

酷拉龍屬於大型的水生離片椎目物種,體長可達3米(9.8呎),體重則可達500公斤(1,100英磅)[2][3][4]。牠們與其他小嘴螈科物種一樣,具有寬而渾圓的頭部,顱骨後方的板狀骨上也有角狀的突出[5]。雖然並未挖掘到完整的顱骨,不過依據目前所取得的樣本,推估其頭顱長度可達65厘米(26吋)[6]

生態學

編輯
 
酷拉龍遊行於溪流之中

酷拉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澳洲南部的裂谷地區,當時的南澳位於南極圈內,屬於中生代氣溫較低的地區。酷拉龍可能生活在水流急湍的溪流當中,生活模式類似現存的鱷魚大鯢。雖然真鱷類及其近親在白堊紀早期時已十分普遍,不過在1.2億年前的澳洲南部卻沒有分佈,推測是由於當時該地區仍屬於氣溫較寒冷的地帶。在1.1億年前,根據恐龍灣的化石紀錄推測,該地的氣溫上升使鱷魚得以進駐南澳的水域,進而導致酷拉龍絕種[7]

相關影片

編輯

酷拉龍出現在1999年上映的BBC 系列紀錄片《與恐龍同行》的第五集中,通過電腦成像電動木偶技術英語animatronics重現。其被描述為是一種伏擊性的掠食者,以小型恐龍和魚類為食;冬季時在森林深處的池塘冬眠,並在春季移動到河川裏活動[8]。 2000年上映的電影《恐龍》中,未孵化的禽龍艾力達漂流在河水中遇見酷拉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overnment of Victoria. Proclamations (PDF). Victoria Government Gazette: G42. 13 January 2022 [15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3-02). 
  2. ^ Kear, Benjamin P.; Hamilton-Bruce, Robert J. Dinosaurs in Australia: Mesozoic Life from the Southern Continent. Csiro Publishing. 2011-04-19. ISBN 978-0-643-10231-6 (英語). 
  3. ^ Martin, A.J. Dinosaur burrows in the Otway Group (Albian) of Victoria, Australia, and their relation to Cretaceous polar environments (PDF). Cretaceous Research. 2009, 30 (2009): 1223–1237 [2011-04-20]. doi:10.1016/j.cretres.2009.06.0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19). 
  4. ^ Hart, Lachlan J.; Gee, Bryan M.; Smith, Patrick M.; McCurry, Matthew R. A new chigutisaurid (Brachyopoidea, Temnospondyli) with soft tissue preservation from the Triassic Sydney Basi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23-08-03 [2023-08-23]. ISSN 0272-4634. doi:10.1080/02724634.2023.2232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30) (英語). 
  5. ^ Warren, A.; Marsicano, C. A phylogeny of the Brachyopoidea (Temnospondyli, Stereospondyli).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0, 20 (3): 462–483. S2CID 86107783. doi:10.1671/0272-4634(2000)020[0462:APOTBT]2.0.CO;2. 
  6. ^ Steyer, J.S.; Damiani, R. A giant brachyopoid temnospondyl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r Lower Jurassic of Lesotho.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Géologique de France. 2005, 176 (3): 243–248. doi:10.2113/176.3.243. 
  7. ^ Rich, T.H.V.; Rich, P.V. Dinosaurs of Darknes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222. ISBN 978-0-253-33773-3. 
  8. ^ Spirits of the Ice Forest. Walking with Dinosaurs. 1999-11-01. BBC. 

外部鏈接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