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下河平原是位於江蘇省中部的以興化市為中心的一形平原窪地,又稱蘇中濕地(位於淮安,鹽城,揚州,泰州,南通5市交界區)。本區屬淮河流域濕地區,它西起裏運河,東至串場河,北自古淮河,南抵通揚運河,大約在北緯32~33.5度,東經119~120度之間,面積13500餘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萬。有時也將盱眙六合丘陵以東海拔10米以下的地區歸入裏下河平原[1]

姜堰區溱潼鎮一帶,溱潼會船節上的龍舟比賽

其跨越的行政區域包括淮安淮安區金湖縣洪澤縣),揚州寶應縣高郵市江都區北部),鹽城亭湖區西部、鹽都區西部、阜寧縣建湖縣東台市西部、大豐區西部),泰州海陵區北部、興化市姜堰區北部),南通海安市西北局部)。裏下河地區屬於江淮文化,流行江淮官話淮揚片和通泰片。

由於裏運河簡稱「裏河」,串場河俗稱「下河」,裏下河平原介於這兩條河道之間,故得名於此。裏下河平原地勢極為低平,而且呈現四周高、中間低的形態,狀如鍋底,地面高程從周圍海拔4.5米,逐漸下降到海拔只有1米左右(射陽河),並且大致從東南向西北緩緩傾斜。

全區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湖蕩相連,人工水網稠密,曾是全省淡水沼澤濕地最集中分佈的區域,現有濕地以湖泊濕地、少量沼澤濕地,及圍墾利用湖泊、沼澤後形成的人工養殖場、溝渠濕地為主,是全省重要的農業種植和養殖區。本區濕地生態功能主要體現為調蓄水量和引水排水、降解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對濕地的開發利用主要以圍墾、水產養殖、漁業捕撈等為主。

水系

編輯

歷史

編輯

裏下河平原的歷史不超過7000年,當時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海岸線呈向西凹入的弧形,現今的裏下河平原還是介於沿淮河與沿長江兩個沖積平原之間的一個大海灣。由於淮河、長江不斷挾帶泥沙入海,在波浪、湖汐和沿岸流作用下,在此堆積成沙堤,形成與外海隔開的潟湖,大約3000年前,潟湖在江淮諸多支流注入的影響下,水質逐漸淡化成為淡水湖,原有水面被分割成許多湖蕩、沼澤,其中最大的就是射陽湖。1128年黃河南侵後,黃河搬運來的大量泥沙的沉積使之逐漸形成今日所見的低平原[1]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上中原爭霸,利用江淮間的眾多湖泊,開挖了溝通江淮的邗溝,以通糧道。此後這裏逐漸得到開發,成為富饒的魚米之鄉。但到了宋金對峙時期的1128年,聽任黃河南徙,奪淮入海,破壞了淮河下游的水道系統,裏下河地區從此成了災害頻發的地區。京杭大運河作為漕運要道,一方面帶來交通之便,不過歷代政府為了保證漕運通暢,在遇到大水時,常常不惜打開裏運河東堤的「歸海五壩」,分泄洪水,把裏下河地區變為滯洪區,致使該地區水災不斷,人民經常蒙受巨大災難。

1931年夏秋之際,整個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江淮並漲,運河河堤潰決,整個裏下河平原汪洋一片,300多萬民眾流離失所,77000多人死亡,140 萬人逃荒外流(特別是上海),淹沒耕地1330萬畝,倒塌房屋213萬間。

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日軍難以進入裏下河平原的水網地區,1939年3月,當清江浦淮安)被日軍攻佔後,江蘇省政府就遷往裏下河腹地的興化。此後共產黨武裝新四軍也進入裏下河地區。

1950年代,在裏下河地區大規模興修水利工程,開闢蘇北灌溉總渠入海水道,整修了洪澤湖、運河大堤和海堤,通海四港,此後災害得到有效控制。

濕地保護

編輯

濕地受脅因素

編輯
  • 一是圍墾。大規模的圍墾使區域濕地面積大量減少,部分湖泊消失或面積急劇減少,濕地調蓄能力嚴重減弱,目前這種趨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本區曾是全省淡水沼澤濕地分佈最集中區域,但目前沼澤濕地保留總量少,單體面積小。
  • 二是污染。由於地勢低洼,淤積和排水不暢,上游污染與內源污染在本區水體逐步富集,水體呈富營養化趨勢。
  • 三是高度人為干擾。基於區域生產生活安全所需的防洪排澇等大型水利調節工程,及農業種養殖等活動對區域自然濕地干擾強度大,濕地呈現高度人為干擾特徵。

建設重點

編輯
  • 1.通過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建設,加強對該區域建湖九龍口、寶應射陽湖、姜堰溱湖、江都花魚塘、興化徐馬荒興化李中水上森林景區等現有湖泊和沼澤濕地的搶救性保護。
  • 2.對裏下河腹地大縱湖射陽湖蜈蚣湖得勝湖廣洋湖烏巾蕩等實施退漁還湖、還濕,逐步擴大湖泊、沼澤濕地面積,增加區域水量調蓄能力。
  • 3.開展裏下河典型沼澤退化濕地修復,恢復濕地生態特徵和功能。
  • 4.開展濕地生態旅遊、漁業養殖、濕地農業生產等濕地綜合利用示範,促進區域湖泊、沼澤濕地合理利用。
  • 5.加強區域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建設,推進各地濕地保護管理法規建設,建立本區重要濕地監測站、宣教培訓基地。


經濟

編輯

裏下河平原是一個重要的高產農業區,擁有耕地1000多萬畝,土地肥沃,盛產稻、麥、棉、油菜。這裏還擁有獨特的「垛田」景觀(位於興化市)。

交通

編輯

裏下河平原由於河網密佈,過去一向以水運為主,許多地方甚至「無舟不行」,經陸路無法到達。不過現在已有京滬高速公路淮鹽高速公路等一批高等級公路和新長鐵路寧啟鐵路,形成縱橫交錯的陸路交通網絡。

物產

編輯

高郵雙黃鴨蛋,各種水產品、水生植物。

文化景觀

編輯

淮安中國南北分界園、鹽城九龍口、淮安周恩來故居、興化鄭板橋故居、施耐庵墓園、上池齋藥店溱潼會船節、淮安淮揚菜美食節。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江苏省志: 地理志.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 [2018-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