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賢社
銘賢社又名歐柏林山西紀念協會(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位於俄亥俄州歐柏林的歐柏林學院校園內,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組織,其目標是"促進亞洲人和美國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通過個人和團體教育和社會項目、教育與文化交流,以及社區項目來實現目標。" [1] 成立於1908年1月,最初的目的是紀念在1900年義和團事件中在中國山西省被殺害的歐柏林學生志願傳道團(Oberlin Band)成員。從1918年開始,歐柏林學生會選舉畢業生代表去山西太谷銘賢學院教授英語,組織課外活動。這一傳統在1951年韓戰時中斷,於1980年恢復。今天,銘賢社與歐柏林學院合作,在日本、印度尼西亞、印度和中國都有合作夥伴,接待合作方的學者和藝術家來到歐柏林學院校園。
歷史
編輯1881年,歐柏林神學院的畢業生決定組成歐柏林學生志願傳道團,加入美國公理會差會 (ABCFM),前往中國偏遠的山西省傳教。[2] 1900年,其中13人和許多中國基督徒在義和團事件中的太原屠殺、太谷屠殺和汾州屠殺中被殺害。[3] 事件後,一個年輕基督徒孔祥熙幫助管理賠款,為差會獲得了一塊土地。在歐柏林,公理會差會豎立了一座紀念拱門,題詞是「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the Seed of the Church.」(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4]。
孔祥熙在歐柏林學院和耶魯大學獲得學位後,於1909年回到家鄉太谷,建立了銘賢男校和貝露女校,即所謂「中國歐柏林」。20世紀20年代,銘賢學院成為山西省第一所合作教育機構。附近建立了一個致力於掃盲教育、公共衛生和農業改善的鄉村重建中心。1937年,為了避免日本侵略,銘賢學院搬到了四川成都附近的金堂縣, 1949年返回太谷。1951年韓戰爆發後,銘賢學院關閉,在校園裏開辦了山西農業大學。與歐柏林的正式關係直到1980年才恢復[5]。。
後來,銘賢社與台灣東海大學建立了新的交流關係,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1978年;還與印度南部馬杜賴的馬杜賴美國學院(The American college in Madurai)、多克夫人學院(Lady Doak College),東京櫻美林大學,以及印度尼西亞和韓國的其他機構建立了交流關係[4]。
銘賢社在早期明顯是基督教性質,目標是傳教,現在側重於教育和文化工作,並非傳教機構。隨着20世紀70年代回歸中國的前景的出現,從宗旨中刪除了基督教的提法。銘賢社的早期工作費用部分來自捐贈和學費,但大部分來自歐柏林學院校友、美國鋁業公司創始人查爾斯·馬丁·霍爾捐贈的遺產[6]。
觀察家們注意到了「歐柏林精神」 – 學術卓越、服務以及國際和平與友誼的理想 – 給銘賢社一種傳教,有時甚至是民族中心主義的基調(尤其是在協會成立初期)。[7]
一些成員仍在進行重要的工作,特別是在亞洲研究方面。賈克忱 (Carl w .Jacobson)從1982年擔任託事部執行主任,2012年 由加文·特里特(Gavin Tritt)接任。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編輯- Brandt, Nat. Massacre in Shansi. Syracuse,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815602820.
外部連結
編輯"Shansi, Oberlin, and Asia," Oberlin College archives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berlin in Asia: A digital collection documenting the sharing of the ideals of learning and labor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註釋
編輯- ^ "About Shansi," (official website). [2021-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3).
- ^ Brandt (1994),第24-38頁.
- ^ Brandt (1994),第204-268頁.
- ^ 4.0 4.1 “A Brief History of Oberlin Shansi,”. [2021-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3).
- ^ Ellsworth C. Carlson, Oberlin in Asia: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1882-1982 (Oberlin, Ohio: 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 1982), pp. 19-33.
- ^ Carlson, Oberlin in Asia, p. 51.
- ^ Jonathan Benda, "" Other Moments"/Moments with Others: Acts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by an Oberlin Rep in Taiwan, 1958-1959" (Fo Guang University, Taiwan, 2008).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 P.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