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營戰爭黎巴嫩內戰期間第四階段的一系列大規模衝突,在衝突中由多個巴勒斯坦難民營遭到什葉派組織「阿邁勒運動」圍困和攻擊。

難民營戰爭
日期1985年5月19日至1988名7月
地點
結果

勝負難定

  • 敘利亞佔領貝魯特西部
  • 多座巴勒斯坦難民營被毀
  • 巴解組織仍維持了對部分難民營的控制
  • 阿邁勒運動與黎巴嫩真主黨的衝突陷入僵局,但真主黨位於貝魯特的指揮部被摧毀
參戰方

巴解組織
黎巴嫩真主黨
黎巴嫩共產主義行動組織
黎巴嫩的庫爾德人武裝
「獨立納賽爾主義運動」
「二月六日運動」

黎巴嫩社會進步黨

阿邁勒運動
敘利亞 敘利亞軍隊
黎巴嫩 黎巴嫩軍隊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陣線

  • 法塔赫起義組織
  • 「閃電突擊隊」
  •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總指揮部
  • 巴勒斯坦解放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亞西爾·阿拉法特
阿巴斯·穆塞維
Ibrahim Kulaylat
穆辛·伊布拉希姆

瓦利德·瓊卜拉特
納比·貝里
米歇爾·奧恩
敘利亞 哈菲茲·阿薩德
敘利亞 Ghazi Kanaan
阿布·穆薩
艾哈邁德·賈布里勒
傷亡與損失
3781人喪生,6787人受傷

有些資料顯示這場衝突對陣雙方是基督教徒穆斯林。事實上黎巴嫩內戰是一場全方位的衝突,而難民營戰爭的對陣雙方的確來自同一宗教信仰的群體。

背景

編輯

在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數以十萬計的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流散到黎巴嫩南部。這其中一些由技能和資金的人還能居住在城市中,過着相對體面地生活。但大部分人都是貧困的農民,只能在黎巴嫩社會中充當廉價勞動力,做一些不需要技能的工作。這些人都居住在城市邊緣環境惡劣的難民營中。

早在1964年巴解組織正式成立之前,一些流散在黎巴嫩及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知識分子就已經在50年代默契開始組建一些地下的準軍事組織,這些組織在今後的歲月中演變成了巴解組織的游擊隊。在黎巴嫩,這些組織中的一部分派別在後來通過設立路障來向普通民眾收取過路費,以此來支持巴勒斯坦的復國事業。這使得巴勒斯坦人與當地民眾,尤其是馬龍派基督教徒和什葉派穆斯林產生隔閡。到了60年代末,巴勒斯坦人已經逐步將黎巴嫩南部變成了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國家,並以黎巴嫩南部為起點向以色列發動游擊戰。儘管在一段時間黎巴嫩的什葉派穆斯林曾支持巴勒斯坦人對抗以色列,但是巴解組織和更為激進的「拒絕陣線」在黎巴嫩南部的活動使得什葉派開始厭惡巴勒斯坦人的到來。巴勒斯坦人從什葉派地區向以色列發動襲擊使得什葉派處於很大的風險之中。1978年,以色列發動「利塔尼」行動,入侵黎巴嫩南部,以報復巴解組織的襲擊。

1982年1月以色列第二次入侵黎巴嫩南部,成功迫使數千名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旗下的巴勒斯坦武裝分子撤出黎巴嫩南部以及貝魯特西部。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阿拉法特及其巴解組織撤到了黎巴嫩北部並在的黎波里安頓了下來。但是,在此時敘利亞總統哈菲茲·阿薩德希望將阿拉法特及聽命與他的一些巴解組織派別趕出黎巴嫩。以色列的第二次入侵嚴重破壞了黎巴嫩,並對黎巴嫩南部進行了長達20年的佔領。數以萬計的黎巴嫩平民喪生,而以色列的佔領還產生了另一個後果:黎巴嫩真主黨的成立

阿薩德總統試圖控制巴解組織以及黎巴嫩。他的焦慮來源於擔心巴勒斯坦人的好鬥將會引起以色列再次入侵黎巴嫩,敘利亞的阿拉維派政權也會受到遜尼派巴勒斯坦人的威脅。在起初,敘利亞支持聽命於他們的巴勒斯坦組織來對抗阿拉法特,這促使了「閃電突擊隊」、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總指揮部和阿布·穆薩領導下的「法塔赫起義組織」的出現。但是。這些敘利亞的盟友只能在類似貝卡谷地這樣的敘利亞佔領區活動。一旦來到了敘利亞控制區以外的地方,那些獨立的巴解組織還是擁有很強大的群眾支持。

因此,阿薩德總統動用阿布·穆薩來將阿拉法特趕出黎巴嫩。法塔赫成員阿布·穆薩利用阿拉法特意圖與以色列展開和談為藉口發動攻勢。1983年11月,穆薩旗下的武裝派別在的黎波里與阿拉法特旗下的法塔赫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激戰,直到12月阿拉法特再次出走突尼斯。對阿薩德來說,不幸的是,阿拉法特的法塔赫組織在之後的兩年再度重返黎巴嫩。並成功藏身於貝魯特及黎巴嫩南部的很多巴勒斯坦難民營中。

由于越來越多的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南部重新被組織起來,阿薩德總統的擔心日趨增長,因為他不想給以色列一個再次入侵黎巴嫩的藉口。這一次,阿薩德動用更加強大的組織:由納比·貝里領導下的什葉派民兵組織「阿邁勒運動」來驅逐阿拉法特的追隨者。這次聯合對阿薩德總統來說是通過當地的盟友,阿薩德能夠更完整的控制黎巴嫩,而對於阿邁勒運動來說,他們能夠報複數十年來黎巴嫩南部巴勒斯坦人的囂張氣焰,並能進一步控制黎巴嫩的什葉派聚居區。

到了1985年年中,阿邁勒運動在喬福區與瓦利德·瓊卜拉特領導下的黎巴嫩社會進步黨(PSP)陷入了衝突。阿邁勒運動與PSP的關係嚴重受損,這使得巴勒斯坦人能夠重建與德魯茲派的關係。與其他黎巴嫩左翼民兵組織不同,穆辛·伊布拉希姆領導下的黎巴嫩共產主義行動組織(OCA)拒絕與敘利亞合作對抗阿拉法特。這一舉動使得OCA遭致敘利亞強烈對抗,迫使該組織自1987年開始只能秘密活動。

衝突經過

編輯

1985年4月

編輯

在駐黎巴嫩多國部隊與1984年2月撤離貝魯特之後,阿邁勒運動控制了貝魯特西部,在貝魯特以及黎巴嫩南部多做巴勒斯坦人難民營周邊建立了哨所和檢查站。1985年4月15日,一支聯合了阿邁勒運動、黎巴嫩社會進步黨(PSP)和黎巴嫩共產黨(LCP)的聯軍襲擊了「獨立納賽爾主義運動」。該組織是黎巴嫩遜尼派的主要民兵組織,與巴解組織關係密切。在持續一周的巷戰之後,獨立納賽爾主義運動被擊敗,其領導人Ibrahim Kulaylat流亡國外。

1985年5月

編輯

1985年5月19日,阿邁勒運動和巴勒斯坦民兵組織為爭奪貝魯特市內的薩布拉和夏蒂拉難民營以及布爾吉·巴拉吉奈難民營發生激烈交戰。阿邁勒運動得到了Abd al-Halim Kanj將軍指揮下的、成員以什葉派為主的黎巴嫩陸軍第六步兵旅以及駐紮在貝魯特東部、以基督教為主的第87步兵團的支援。[1]難民營內的建築都已是一片廢墟。

如果光比較參戰人員數量,什葉派武裝分子與巴勒斯坦人相比佔有5:1的優勢。阿邁勒運動還有敘利亞的大力援助以及以色列的間接援助,而巴勒斯坦人沒有那麼多的外援。比起巴勒斯坦人,阿邁勒運動在裝備上也佔據優勢,尤其是裝甲車。

儘管PSP和LCP參與了擊敗獨立納賽爾主義運動,但是在針對巴解組織的戰鬥中他們還是保持了政治中立性。儘管敘利亞方面一再督促,但這兩個民兵組織僅僅在口頭上支持阿邁勒運動,並要求阿拉法特辭去巴解組織領導人職務。PSP甚至允許巴解組織在德魯茲派的地盤上架設火炮。這使得阿邁勒運動只能在一些例如「閃電突擊隊」、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總指揮部和「法塔赫起義組織」的幫助下對抗阿拉法特的追隨者。但阿邁勒運動和親敘利亞的巴勒斯坦組織形成的聯盟關係最終還是惡化,並且相互之間還發生了衝突。儘管還有一小部分巴勒斯坦武裝派別支持阿邁勒運動,但是很多不支持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武裝分子最終為了保衛巴勒斯坦難民營而與阿邁勒運動交戰。

1985年5月30日,薩布拉難民營的大部分落入阿邁勒運動手中。由於敘利亞受到阿拉伯國家和蘇聯的政治施壓,並且在6月8日阿盟外長舉行的緊急會議將準備討論此事,阿邁勒運動在5月31日宣佈進行單方面停火。儘管如此,在薩布拉難民營小規模的衝突仍在持續。在夏蒂拉難民營,巴勒斯坦人僅僅控制着營區中心清真寺附近的地盤。而在布爾吉·巴拉吉奈難民營,阿邁勒運動包圍了難民營,阻止食品進入以及人員離開難民營。衝突導致的死亡人數無法確定,但估計非常高。國際社會的壓力使得衝突雙方6月17日在大馬士革簽訂停火協議。在1985年9月難民營內再次爆發零星衝突,而在1986年3月29日開始又爆發了為期一周的衝突。在賽達市,阿邁勒運動發佈了一份措辭強硬的聲明,警告那些試圖在黎巴嫩南部重新組建的巴勒斯坦武裝派別不要輕舉妄動。

1986年5月

編輯

當地局勢依舊緊張,在1986年3月再次爆發衝突,而在5月19日,雙發再次發生激戰。在新獲得的重武器(其中包括蘇制火炮[2] 和租借自敘利亞的坦克)支援下,阿邁勒運動加強了對難民營的包圍。在衝突期間有多份停火聲明被宣佈,但大部分在持續數天後就失效了。

1986年1月

編輯

在貝魯特西部多個地區,阿邁勒運動持續打壓那些遜尼派親巴勒斯坦的民兵組織例如「2月16日運動」。巴解組織得到了那些在難民營中與巴勒斯坦人一同居住的庫爾德人的幫助。在黎巴嫩內戰期間,許多左翼的庫爾德人加入到了巴勒斯坦抵抗運動。這些民兵如今為包圍自己的家園而與阿邁勒運動交戰,同時也支持了他們的巴勒斯坦同志。在1986年6月24日局勢趨於緩和,但是敘利亞在800名黎巴嫩特種部隊和內衛部隊的幫助下在當地部署了一些軍隊。[3]

1986年9月

編輯

由於貝魯特的衝突,在黎巴嫩南部局勢也變得緊張起來,在當地由於巴勒斯坦人在什葉派佔多數的地區進行活動導致雙方頻繁爆發衝突。在1986年9月29日,阿邁勒運動和當地的巴解組織在提爾市的拉希迪耶難民營爆發衝突。這場衝突很快蔓延至賽達和貝魯特。賽達市的巴勒斯坦武裝成功佔領了賽達市東部山區內的一座基督教徒城鎮Maghdouché並打開了通往拉希迪耶的道路。在賽達市,以色列空軍針對城市周邊的巴勒斯坦武裝分子陣地發動多次空襲,阿盟像之前那樣對衝突雙發施壓,要求停止戰鬥。在12月15日,阿邁勒運動和親敘利亞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達成停火協議,但協議遭到阿拉法特的法塔赫組織拒絕。法塔赫試圖通過向獨立納賽爾主義運動移交一些陣地以換取運往難民營的補給來緩和局勢。

1987年2月至4月

編輯

儘管有停火協議,但對難民營的炮擊仍在繼續。在貝魯特,對難民營的封鎖導致營內嚴重的食品和藥品的短缺,使得居民生活環境極為嚴酷。在1987年2月,戰鬥蔓延至貝魯特西部各地,而此時黎巴嫩真主黨和PSP開始支持巴勒斯坦人。LCP和SSNP與PSP聯合對抗阿邁勒運動。PSP很快攻佔了貝魯特西部很多地區,使得阿邁勒運動面臨被擊敗的危險。大馬士革方面再也無法容忍這一局勢。在敘利亞軍事情報機構指揮官Ghazi Kenaan的領導下,在2月21日,敘利亞陸軍開進貝魯特西部並攻擊黎巴嫩真主黨指揮部,導致敘利亞軍隊與真主黨發生短暫衝突。[4]4月7日,阿邁勒運動最終撤走了對難民營的包圍並將難民營周邊陣地移交給敘利亞軍隊。之後,在1988年夏季,阿布·穆薩回到了難民營。在衝突中有127人喪生。在這一階段衝突之後,難民營戰爭在1988年7月終於結束。

衝突結果

編輯

在難民營戰爭之前,穆斯林和左派陣營間的內部衝突也有過發生,但從未有過如此大範圍的充裕。這場衝突損害了人們對許多穆斯林民兵組織的印象並損害了聯盟內的團結。黎巴嫩主要的遜尼派民兵組織「獨立納賽爾運動」遭到重創,而其領導人被迫流亡。巴解組織在衝突過後重新控制了部分巴勒斯坦難民營,這使得穆斯林陣營內部的損失得到減輕。

在內戰結束後,一份黎巴嫩官方的報道顯示,這一系列阿邁勒運動與巴勒斯坦人的衝突總共導致3781人喪生,6787人受傷。此外,巴勒斯坦武裝組織中親敘利亞的派別與獨立派別的衝突導致大約2000人喪生。真實的死亡人數可能會更多,因為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人並沒有在黎巴嫩註冊備案過,並且對難民營的封鎖導致黎巴嫩官員無法進入難民營中進行調查,所以許多傷亡數字無法被統計。

參考內容

編輯
  1. ^ O'Ballance, Civil War in Lebanon (1998), p. 158.
  2. ^ Éric Micheletti, "Bataille d´Artillerie", RAIDS magazine (1989), p. 14.
  3. ^ O'Ballance, Civil War in Lebanon (1998), pp. 168-169.
  4. ^ Saving a City from Itself, TIME Magazine, March 9, 1987.

參考文獻

編輯
  • Edgar O'Ballance, Civil War in Lebanon, 1975-92,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1998. ISBN 0-333-72975-7
  • Éric Micheletti and Yves Debay, Liban – dix jours aux cœur des combats, RAIDS magazine n.º41, October 1989 issue. ISSN 0769-4814 (in French)
  • Moustafa El-Assad, Civil Wars Volume 1: The Gun Trucks, Blue Steel books, Sidon 2008. ISBN 9953-0-1256-8
  • Rex Brynen, Sanctuary and Survival: the PLO in Lebano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 Joe Stork, The War of the Camps, The War of the Hostages, MERIP Reports, No. 133 (June 1985), pp. 3–7 and 22.
  • Robert Fisk, Pity the Nation: Lebanon at War,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rd ed. 2001). ISBN 0-19-280130-9
  • The War of the Camps,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Vol. 16, No. 1 (Autumn, 1986), pp. 191–19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