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州 (九州)

中國上古九州之一

雍州,又作「廱州」。是漢地九州」之一,即今甘肅、陝西、寧夏三省全境及今內蒙。

地域

編輯
《禹貢》雍州地域與《周禮》雍州、歴代行政區劃的關係
《禹貢》雍州 《周禮》雍州 漢代區劃 晉代區劃 明代區劃 今行政區劃
雍州 雍州[註1] 朔方[註2] 雍州 陝西省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參3] 甘肅、陝西、寧夏
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註3]
涼州[註4] 涼州
秦州
梁州[註5]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歷史

編輯

周秦之地,漢朝時分隸涼州刺史部及三輔。三國時屬曹魏,西晉末年陷入胡人之手,劉裕北伐時一度收復長安,後在北魏的統治下,輾轉下重由漢族隋朝統治,歴唐、五代入宋,12世紀陷落女真族金國之手,13世紀由蒙古帝國所侵佔,至明初重為漢族收復,後經滿族清朝統治,於1911年10月至1912年3月間相繼脫離清廷加入革命隊伍。

今分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陝西、甘肅、寧夏三省。

備註

編輯

    註:

  1. ^ 梁州地域併入雍州[參1]
  2. ^ 朔方原屬雍州地域[參2],後在西漢末年被併入并州
  3. ^ 司隸七郡中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屬雍州地域[參4]
  4. ^ 涼州由雍州改名而來[參5],而三輔和朔方也自雍州地域析出
  5. ^ 在周代併入雍州,即漢代的益州[參6][參7][參8][參9]

參考資料

編輯

    參:

  1. ^ 《漢書·地理志第八上》:「周既克殷,監於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並。」
  2. ^ 揚雄《十二州箴·并州牧箴》:「雍別朔方,河水悠悠。」
  3. ^ 根據成書於1461年的《大明一統志》
  4. ^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司州》:「司州。案《禹貢》豫州之地。及漢武帝,初置司隸校尉,所部三輔、三河諸郡。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馮翊、扶風三郡,北得冀州之河東、河內二郡,東得豫州之弘農、河南二郡,郡凡七。」
  5. ^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涼州》:「涼州。案禹貢雍州之西界,周衰,其地為狄。秦興美陽甘泉宮,本匈奴鑄金人祭天之處。匈奴既失甘泉,又使休屠、渾邪王等居涼州之地。二王後以地降漢,漢置張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後又置金城郡,謂之河西五郡。漢改周之雍州為涼州,蓋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6. ^ 揚雄《蜀都賦》「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臯彌望,郁乎青蔥,沃壄千里。」
  7. ^ 揚雄《十二州箴·益州牧箴》雲「巖巖岷山,古曰梁州。」
  8. ^ 《華陽國志·巴志》:「《洛書》曰『人皇始出,繼地皇之後,兄弟九人,分理九州,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輔。』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則巴蜀矣。其分野,輿鬼、東井。其君,上世未聞。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
  9. ^ 《華陽國志·巴志》:「昔在唐堯,洪水滔天。鯀功無成,聖禹嗣興,導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稟參伐,俯壤華陽,黑水、江、漢為梁州。...及武王克商,並徐合青,省梁合雍,而職方氏猶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貫利,迄於秦帝。漢興,高祖藉之成業。武帝開拓疆壤,乃改雍曰涼,革梁曰益。故巴、漢、庸、蜀屬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