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海島列表
青島市有海島69個,包括6個人工陸連島和63個四面環海的島,均為基岩島,其中10個上有固定居民。青島市的多數海島與陸地的距離都在20公里以內,最遠的千里岩島距陸地約64公里。
概述
編輯青島市原本有70個海島,1987年齋堂前島和齋堂後島相連為齋堂島後變為69個。青島市的6個人工陸連島是小青島、小麥島、團島、團島鼻、黃島和吉島。青島市各島地處季風型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過渡區,平均氣溫在12攝氏度左右[1]。
1985年,山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主持對靈山島、竹岔島和馬兒島進行島嶼調查。1987年至1988年,山東省發展計劃委員會主持對大管島、竹岔島和鴨島進行調查。1987年,青島市發展計劃委員會組織編寫《青島市海島、礁概查報告》。1990年至1991年,青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持對靈山島的綜合調查,對田橫島、大管島等8個島的專項調查,和對全部69個島的概查[1]。
列表
編輯名稱 | 圖片 | 坐標 | 面積 (km²) |
最高海拔 (m) |
其他介紹 | 信息來源 |
---|---|---|---|---|---|---|
牙島子 | 35°47′25″N 120°10′35.9″E / 35.79028°N 120.176639°E | 0.0167 | 20.3 | 靈山島的子島之一,島上無土層,無植被,無淡水源,水域內有海參、鮑魚分佈。與陸地最近點大珠山東大黑石欄距離12.2km | [2] | |
脫島 | 35°56′26.1″N 120°19′08.5″E / 35.940583°N 120.319028°E | 0.09485 | 53 | 與竹岔島之間隔有竹岔水道,低潮時兩島連通,可徒步往返。島頂呈圓形,形似檳榔,又名檳榔島。島上雜草叢生,有松樹500多棵,有200餘種鳥類。周圍海域有牙鮃等20多種魚類,海參、鮑魚等分佈面積較大 | [3] | |
小石島 | 35°56′32.2″N 120°19′37.2″E / 35.942278°N 120.327000°E | 0.0071 | 17.8 | 原與大石島相連,後經風浪侵蝕而分為兩個島。無土層,無水源。周圍水域漁業資源豐富,靠近對蝦洄游路線 | [4] | |
竹岔島 | 35°56′33″N 120°18′35″E / 35.94250°N 120.30972°E | 0.32 | 34.4 | 東西寬0.35公里,南北長0.9公里,島岸線長2.5公里,距陸最近點薛家島3公里,東南與脫島相距0.3公里。淺海水域廣,海產資源豐富,可捕魚類20餘種,適宜生長海參、鮑魚、對蝦、石花菜等 | [5] | |
大石島 | 35°56′32.9″N 120°19′29.7″E / 35.942472°N 120.324917°E | 0.017 | 19 | 與脫島中間隔有深15米的水道。海蝕地貌特徵明顯,地層屬膠南群於家嶺組。土層極少,無淡水源,長有少量草類。周圍水域漁業資源豐富,有牙鮃、海參、鮑魚等 | [6] | |
象垠子 | 35°56′46.1″N 120°14′22.2″E / 35.946139°N 120.239500°E | 0.0011 | 8.7 | 與象里島之間的海溝寬約10米至50米,深約2米。外水深流急,無土層,無植被,無淡水源。東北至西南水域有各種藻類、貝類,以及鱸魚、鰻魚等魚類 | [7] | |
象里島 | 35°56′48.2″N 120°14′23.0″E / 35.946722°N 120.239722°E | 0.0041 | 9.7 | 低潮時與陸地相連,與象外島間有潮汐沙脊相連,高潮時沙脊水深1.5米。無土層,無植被,無淡水源。該島周圍礁石密佈,礫灘廣闊,藻類資源豐富,有鱸魚、鰻魚等魚類 | [8] | |
象外島 | 35°56′50.4″N 120°14′21.4″E / 35.947333°N 120.239278°E | 0.0013 | 8.6 | 與陸地隔一潮溝,高潮時水深1.5米,低潮時干出。無土層,無水源,無植被。島東北約150米範圍內有九處圓形干出礁 | [9] | |
大公島 | 35°57′36.5″N 120°29′31.8″E / 35.960139°N 120.492167°E | 0.1555 | 120.0 | 該島草木茂盛,四周是岩縫洞穴密佈的懸崖,周圍水域多魚、貝和藻類,島上鳥類繁多。距離陸地14.8km。大公島水域屬青島近海漁場,有鱸魚、鮁魚、比目魚、黑鯛、真鯛等魚類,以及海參、鮑魚等漁業資源 | [10] | |
小嶼 | 35°57′46.7″N 120°28′46.4″E / 35.962972°N 120.479556°E | 0.01129 | 41.9 | 該島距陸最近點14公里,與大公島相距1.2公里。該島為基岩島,島西有干出礁。無淡水,土層極少,石縫中長有小山草。島上生長繁殖有各種海鳥、候鳥,鳥糞很多 | [11] | |
小公島南島 | 35°59′41.5″N 120°35′5.2″E / 35.994861°N 120.584778°E | 0.01072 | 23.1 | 靠近小公島,原本兩島統稱為小公島,兩島間有寬約3~10米的潮溝,低潮時水深3~5米。有較薄土層,生長野山參、山茅草等 | [12] | |
小公島 | 35°59′45.1″N 120°35′3.6″E / 35.995861°N 120.584333°E | 0.01208 | 34 | 因比大公島小二得名,又因島頂圓如車輪而稱車軲島。距離陸地11.5km。島上植物生長茂密,有山棗、黃花菜、野山參、山茅草、鵝觀草等 | [13] | |
黃島 | 36°02′36″N 120°12′54″E / 36.04333°N 120.21500°E | 6.976 | 53.5 | 因該島土石赭黃而得名,又稱齊伯山或齊伯島。東北—西南走向,長4.3公里,最大寬度2.1公里,最小寬度0.8公里,海岸線長13.5公里。原本與陸地最近點小石頭村距離2km,現為人工陸連島,地處膠州灣西岸,制高點為乳山 | [14] | |
匯泉角尖 | 36°02′34.8″N 120°20′19.1″E / 36.043000°N 120.338639°E | 0.01018 | 8 | 距陸最近點0.07公里,花崗岩裸露岩礁。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端有向外延伸、低潮時出水的礁石。無淡水,無土層,無植被 | [15] | |
團島鼻 | 36°02′39.8″N 120°17′23.2″E / 36.044389°N 120.289778°E | 0.0165 | 10.0 | 又名「下安山」 、「南山」,1962年成為人工陸連島 | [16] | |
團島 | 36°02′55.4″N 120°17′13.0″E / 36.048722°N 120.286944°E | 0.182 | 24 | 人工陸連島,島上有黑松、泡桐、中國槐、大葉黃楊等植物 | [17] | |
小青島 | 36°03′10.9″N 120°19′3.7″E / 36.053028°N 120.317694°E | 0.02473 | 17.2 | 因形狀象琴而又名琴島。地勢北高南低,四周岩石裸露,周圍海域水深1~5米,有向外伸展較遠的潮間帶礁石。島上植物有黑松、刺槐、棉槐、糖豆樹、大葉黃楊、泡桐、櫻桃、白楊、中國槐等 | [18] | |
麥島 | 36°03′13.3″N 120°25′31.5″E / 36.053694°N 120.425417°E | 0.1598 | 30.7 | [19] | ||
赤島 | 36°03′55.2″N 120°27′41.1″E / 36.065333°N 120.461417°E | 0.0165 | 8.1 | 臨近石老人,為花崗岩基質的裸露岩礁,無淡水,無土層,無植被,周圍多礁石。周圍水域有鮑魚、海參、小黃魚、鰻魚、黑鯛等 | [18] | |
長門岩南島 | 36°10′23.9″N 120°56′42.5″E / 36.173306°N 120.945139°E | 0.03115 | 53.1 | 長門岩四島之一,地處長門岩主島以南,與西砣子之間有潮溝相連 | [20] | |
冒島 | 36°11′08.4″N 120°18′47.2″E / 36.185667°N 120.313111°E | 0.01965 | 11 | 距陸最近點0.8公里。地勢較平,東高西低。西南部岸邊呈圓形,為岩礁,東北部岸邊岸線較直,為砂質。植物以雜草為主,無樹木。周圍水域適宜養殖扇貝、花蛤等,產魚蝦 | [21] | |
獅子島 | 36°13′43.7″N 120°43′57″E / 36.228806°N 120.73250°E | 0.03604 | 37.7 | 距離陸地4.5km,沿岸峭壁陡立,礁石環繞,北、南、西三側多暗礁 | [22] | |
大管島 | 36°13′44″N 120°46′00″E / 36.22889°N 120.76667°E | 0.51 | 100.0 | 島上草木繁茂,有樹齡數百年的耐冬花樹。與陸地最近點王哥莊鎮仰口港距離7.5km | [23] |
地圖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青岛市志·海洋志》第一篇 海洋地质地貌 第六章 海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13].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牙岛子.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脱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3-10-02].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小石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竹岔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3-10-02].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大石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象垠子.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象里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象外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大公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24].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小屿.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小公岛南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小公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小公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汇泉角尖.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团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3-10-01].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团岛鼻.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3-10-01].
- ^ 18.0 18.1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赤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麦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长门岩南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冒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3-10-02].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狮子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
- ^ 《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第二篇 地貌 第四章 海岸带与海岛 第四节 海岛 大管岛.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2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