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竹坑明渠
黃竹坑明渠(英語:Staunton Creek Nullah)簡稱黃竹坑渠,又稱香葉道明渠,是香港主要明渠之一,位於香港島南區黃竹坑,起源於班納山以東與金馬倫山附近山谷的溪流,由香港仔運動場一帶開始為人工露天渠道,沿着香葉道流出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海峽)。
歷史
編輯黃竹坑明渠本來為溪流,流經黃竹坑新圍(部分河道現被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覆蓋),約於南朗山道與香葉道交界開始變闊,形成淺水沙泥灘,該地亦稱為涌尾。昔日該溪流兩旁編佈黃色的竹子,黃竹坑因而得名。香港地名來源的其中一個傳說,指香港村中有一條溪水,清冽甘甜,附近居民及海上船隻取作淡水飲用,稱為「香江」。雖然有指故址為今薄扶林瀑布灣附近,但以香港村的地理位置,該溪流更可能是今黃竹坑明渠。另一方面,1816年有英國艦隊途經香港補給,第三欽差大臣士丹頓(George Thomas Staunton)途經該溪流,便將溪流連同其出海口的泥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 Staunton Creek(士丹頓灣)。
溪流出口處的泥灘,昔日有大量漁船在該處停泊。
1967年,香港政府決定在該處填海,使溪流出海口西延至今址,而政府亦同時興建露天渠道疏導流水,成為今日的黃竹坑明渠。填海區主要發展成為工業區,當時有些工廠會將污水直接排入黃竹坑明渠,污水至1990年代才消失。
港鐵南港島綫路經黃竹坑明渠之上,明渠中段為黃竹坑站的所在地,因此部份明渠被覆蓋成為車站及馬路。在南港島線興建前,2010年由港鐵完成的環境評估報告顯示,當時黃竹坑明渠下游有一個鷺鳥夜間棲息地,顧問建議工程避免在冬季高峰期進行,而施工時間亦限制只有日間可以進行,避免影響對鷺鳥棲息。報告亦提出在附近補種樹木,以及在營運期間使用有顏色的隔板,避免鷺鳥撞擊。報告當時預計「不會顯著影響鷺鳥的存活及繁衍的成功率」,指出全面緩解措施對鷺鳥覓食及棲息是可接受水平。不過漁護署發現黃竹坑棲息的鷺鳥於2012及2013年已經遷往大樹灣及鴨脷洲,而補種樹木的地點未能夠吸引鷺鳥棲息。[1]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南港島線擾棲地 鷺鳥拒遷人為「新居」. 明報. 2021-05-02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