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河,又名鳳江,位於廣東饒平縣境內,是饒平縣境內最大河流,也是潮州市境內第二大河系。河流發源於饒平縣上饒鎮大崬坪,幹流自北向南流經饒平縣上饒、饒洋、新豐、三饒、湯溪、浮山、浮濱、樟溪、高堂、聯饒、黃岡等11鎮,於黃岡鎮碧洲村石黽頭注入南海。

黃岡河
鳳江
國家中國
省級行政區廣東
地級行政區潮州
縣級行政區饒平
流域
河口柘林灣
 • 位置碧洲島
流域面積1,621 km2(626 sq mi)
城市潮州
本貌
長度87.2 km(54.2 mi)
寬度 
 • 平均寬度0.2 km(0.12 mi)

流域概況

編輯

黃岡河河流長度87.2千米,河床平均比降1.44%,流域集雨面積1317平方千米.河道總落差785m。河道段劃分無嚴格界限,一般以湯溪水庫以上為上游,湯溪水庫至高堂水閘為中游,高堂水閘至出海口為下游。[1]

流域面積約1621平方千米,範圍涉及饒平縣大部分,潮安區福建詔安縣一部分,流域集雨面積1317.5平方公里。

支流

編輯

黃岡河支流有九村溪、食飯溪、新塘溪、浮濱溪、東山溪、新圩溪、樟溪、聯饒溪等8條主要支流和10多條小支流。九村溪於新豐鎮匯入黃岡河;食飯溪於三饒鎮匯入黃岡河,其三饒城區段又稱東門溪;浮濱溪於浮濱鎮匯入黃岡河;東山溪流經東山鎮、浮山鎮,於浮山鎮西入黃岡河,奇妙的是,其入河口與浮濱溪入河口恰好相對。新圩溪於新圩鎮匯入黃岡河。聯饒溪為最後一條匯入黃岡河的支流,原河道曲流甚多,水患頻頻,後經整治拉直河道,消除了水患。 沿岸還有許多灌溉渠和引水渠,引水渠最大的一條為汫海引黃幹渠,從黃岡南門橋頭始,往南流至汫洲紅山埭,向西引至汫洲鎮城區南,為汫洲重要的淡水供應渠道。另有一分渠往南引至澄饒聯圍

出海口

編輯

1958年以前,其下游分西溪、豬哥溪、漁櫥溪、大澳溪、東溪和東溪仔共6條支流入海,構成黃岡河三角洲。三角洲上誕生了許多村落,以及黃岡城。1958年,因饒平圍海造田,以及整治黃岡河項目,幹流改為東溪獨流出海,[2]其餘五溪均因築堤攔水而流量大減,現今僅存西溪、豬哥溪還殘存,但均失去入海口。豬哥溪現自黃岡新合始,一直往南入青山埭,成灌溉渠,城區段現因嚴重污染已不能飲用。西溪現自黃岡虎頭山南始,往南轉西流至錢東李厝村,在沈厝村入青山埭。東溪則因黃岡河整治工程成為黃岡河幹流,並在原東溪基礎上向南延伸,隔開東風埭與疊石埭。當年的工程使黃岡河長度增加5公里,並使碧洲村成沿河村落。 現今出海口有兩條:一為幹流東溪,於黃岡碧洲村石龜頭入海,二為新港航道,於黃岡大澳村紅山埭入海。

水文概況

編輯

黃岡河河床平均比降1.44%,平均坡降2.07%,流域集雨面積1621平方公里。河道總落差785米,年均徑流量16.37億立方米;由於流域面積小,流程短,上中游多山,比降大,古時暴雨時洪水集中,帶有山洪危害,暴雨過後則乾涸斷流,有「竹筒溪」之稱。1958年整治黃岡河,下游兩岸築堤,使洪水威脅不到兩岸,保護了黃岡城區的安全,但是遇到颱風等天氣時,洪水還是有安全威脅,90年代還曾因此致洪水衝垮黃岡四橋之一的鳳江橋。後來在下游建東溪水閘,控制了水位的安全,但此舉也導致黃岡河全段不能通航,故修建新港航道使船能出海。後因90年代修建國道324新線,跨新港航道處沒有修建拱橋,導致新港航道失去通航功能,黃岡河流域徹底失去航運功能。新港航道北段現為汫海引黃幹渠的一部分。

黃岡河上遊河長44.0m,河床平均寬75m,河道平均比降1.0%;中遊河長23.25km, 河床平均寬165m,河道平均比降0.50%;下遊河長19.95公里,河床平均寬200米,比降0.40%。[1]

水庫

編輯

最大水庫為湯溪水庫,也是粵東最大水庫,有饒平北湖之稱。其他水庫還有勝利水庫、牛角籠水庫、大潭水庫等大小水庫。

橋樑

編輯

黃岡河上游有許多小橋樑,比較大型的有東門溪橋。中游橋樑較少,僅有勝利大橋、軍埔大橋、高堂水閘三座大橋。下游橋樑較多,順流有廈深鐵路黃岡河特大橋、瀋海高速黃岡河大橋、黃岡大橋(姑嫂橋)、南門橋鳳江橋、東溪水閘(水關橋),G324東溪大橋為黃岡河最後一座大橋。規劃中未來還將興建5座大橋,但均未定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潮州水利局相关资料. [2014-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2. ^ 饶平政府网相关资料. [2014-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