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0年大彗星
1680年大彗星(C/1680 V1),也稱為基爾希的彗星或牛頓的彗星,因為是第一顆由望遠鏡所發現的彗星而聲名大噪。它是德國天文學家戈特弗里德·基希在1680年11月14日發現的,特別的是,它成為17世紀最明亮的彗星,一度即使在白天也能看見,並有着壯觀的彗尾[2]。
發現 | |
---|---|
發現者 | 戈特弗里德·基希 |
發現日 | 1680年11月14日 |
臨時編號 | Great Comet of 1680, 1680 V1 |
軌道特性考 | |
曆元 | 2335000.5 |
遠日點 | 889 AU |
近日點 | 0.00622 AU[1] |
半長軸 | 444 AU |
離心率 | 0.999986[1] |
週期 | ~9356 儒略年 |
軌道傾角 | 60.7° |
歷次近日點 日期 | 1680年12月18日[1] |
下次近日點 日期 | ~11037年 |
物理性質
編輯1680年大彗星在11月30日從距離地球0.4天文單位之處通過,並且在1680年12月18日以令人難以置信的近距離,0.006天文單位(898,000公里),通過近日點,而在再度返回外太陽系的途中,於12月29日達到最大亮度[1][3],最後的觀測日期是1681年3月19日[4],在2010年12月,這顆彗星距離太陽大約252.1天文單位[5][6]。
發現歷史
編輯1680年大彗星在1680年至1681年被發現,後來被稱為戈特弗里德·基希彗星,傳教士尤西比奧·基諾(Eusebio Francisco Kino)繪製了這顆彗星的路徑,並用來讚美耶穌。當基諾延遲從墨西哥離職時,他於1680年晚期在Cadíz開始觀測這顆彗星。當他抵達墨西哥城時,他發表了它的《Exposisión astronómica de el [sic] cometa》(Mexico City, 1681),提出他的觀測結果。基諾的《Exposisión astronómica》是歐洲人在新世界最早發表的科學論文[7]。
雖然1680年大彗星無可否認是一顆掠日彗星,但它可能不屬於克魯茲家族[8]。除了它的亮度,它還因為被艾薩克·牛頓用來測試和驗證開普勒定律而受到矚目[9]。
約翰·佛蘭斯蒂德首次提出1680年至1681年的兩顆明亮彗星是同一顆彗星,顯示這一顆彗星向內飛向太陽,而後向外飛離太陽。牛頓最初對此提出異議,後來改變了主意,然後在埃德蒙·哈雷的幫助下,竊取了弗拉姆斯蒂德的一些數據來驗證理論是否正確。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JPL DASTCOM Comet Orbital Elements. [2010-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6).
Num Name ... q ... Tp ... C/1680 V1 (1680 V1) ... 0.00622200 ... 16801218.48760
- ^ James W. Werner. The Great Comet of 1680. [2006-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4).
- ^ Donald Yeomans. Great Comets in History. [2007-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8).
- ^ NASA JPL小天體資料庫瀏覽器上的1680年大彗星. Retrieved 2008-04-16.
- ^ NASA.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approximate orbit plot.(needs Java)
- ^ NASA. JPL HORIZONS current ephemer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ore accurate position, no plot.
- ^ H. E. BOLTON. Kino’s Historical Memoir of the Pimería Alta. Cleveland, OH (USA): Arthur H. Clark, 1919. Reprint 1949.
- ^ Tony Hoffman. A SOHO and Sungrazing Comet FAQ. [2006-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 ^ Jardine, Lisa. A Point of View: Crowd-sourcing comets. Magazine. BBC News. 15 March 2013 [20 Ma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