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型分泌系統

III型分泌系統(英語: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縮寫TTSST3SS)是革蘭氏陰性菌的一個由多組分蛋白複合體形成的跨膜通道,它通過分泌蛋白,或把這些毒力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細胞中發揮致病作用。

III型分泌系統針狀複合物的透無線電子顯微鏡照片,從鼠傷寒沙門氏菌中分離出來。

在病原性細菌中,針狀結構被用作傳感探針來檢測真核生物體的存在和分泌蛋白以幫助細菌感染它們。分泌的效應蛋白英語Bacterial effector protein是直接從細菌細胞分泌到真核(宿主)細胞,在那裏它們施加了許多效果,可有助於病原體存活和抑制植物免疫反應。

概況

編輯

III型分泌系統術語被創造於1993年。[1]這個分泌系統是被從革蘭氏陰性菌中發現的至少五個其他分泌系統區別開來。許多細菌擁有一個T3SS和能夠把T3SS基因盒英語Gene cassette水平轉移到其他物種。研究的最多的T3SSs來自志賀氏菌(引起細菌性痢疾),沙門氏菌傷寒),大腸桿菌腸道菌群,某些菌株引起食物中毒),弧菌屬胃腸炎腹瀉),伯克霍爾德桿菌馬鼻疽)的種,耶爾森氏菌英語Yersinia鼠疫),衣原體性病),假單胞菌英語Pseudomonas(感染人類動物植物),和植物病原體歐文氏菌屬青枯英語Ralstonia黃單胞菌屬,以及植物共生根瘤菌

III型分泌系統(T3SS)是由大約30種不同的蛋白質組成,使之成為最複雜的分泌系統之一。其組成部分主要分為底座與針狀結構兩部分。底座(basal body)根植於細胞膜之中,由許多同種蛋白質組成的針狀結構伸出胞外。與細菌鞭毛相比,其結構顯示許多相似之處(長的,剛性,胞外結構用於能動性)。一些參與T3SS的蛋白質和鞭毛蛋白分享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一些具有T3SS的細菌有鞭毛,而且能運動(例如,沙門氏菌),和一些不能運動(例如,志賀氏菌)。從技術上來講,III型分泌既可以被用於分泌感染相關的蛋白,同時也可以被用於鞭毛組件。然而,「III型分泌」術語主要被用於在有關於感染裝置。細菌鞭毛與III型分泌系統共享一個共同的祖先。[2][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almond GP, Reeves PJ. Membrane traffic wardens and protein secretion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Trends Biochem Sci. 1993, 18 (1): 7–12. PMID 8438237. doi:10.1016/0968-0004(93)90080-7. 
  2. ^ Gophna U, Ron EZ, Graur D. Bacterial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s are ancient and evolved by multiple horizontal-transfer events. Gene. July 2003, 312: 151–63 [2015-02-08]. PMID 12909351. doi:10.1016/S0378-1119(03)006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2). 
  3. ^ Nguyen L, Paulsen IT, Tchieu J, Hueck CJ, Saier MH.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 constituents of Type III protein secretion systems. J. Mol. Microbiol. Biotechnol. April 2000, 2 (2): 125–44. PMID 109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