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東南大學/2005年前的討論存檔

沒有版權問題!學校領導提供的原始資料,個人整理出來的。


作為一位高等教育研究者,看了一下作為百科全書的wikipedia,部分大學的介紹很有問題。像東南大學江蘇大學的介紹問題就很大。首先,東南大學、江蘇大學都不是1902年建校的。東南大學創辦於1952年,前身是南京工學院,大概是50年代以後南京工學院曾經分出幾個院系,2000年又合併了三個學校,演變為現在的東南大學。所以東南大學是1952年建校,當然,南京工學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學工學院,南京大學是1902年創辦的,所以勉強可以所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但是還是不是很嚴謹。另外,和東南大學一樣,江蘇大學把呂叔湘、金善寶當作自己的校友,也不夠嚴謹,1952許多大學參加院系掉整,包括南京大學,但是,院系調整前東南大學、江蘇大學都還不存在,南京大學歷史上也曾經叫過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但是怎們能混淆那個時期的南京大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創辦的今天的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呢?正因為容易讓人誤解,校園景點介紹「學校內有梅庵、六朝松、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建造的體育館、始建於1909年的健雄院(原口字房、科學館、江南院)。另外還有南京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校長張乃燕籌款興建的大禮堂。」修改為「學校內有梅庵、六朝松、建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體育館、始建於1909年的健雄院(原口字房、科學館、江南院)。另外還有南京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校長張乃燕籌款興建的大禮堂,為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之象徵,同時也是原中央大學(原南京大學)之象徵。」,這樣在百科全書中,如至於讓人為混淆南京大學的江蘇大學、東南大學時期和現在的江蘇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有關院系分離出來誕生的大學,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都是水平不錯的。東南大學的前身南京工學院和大連工學院、華中工學院、華南工學院還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工學院,南京工學院位居四大工學院之首。當然,其他大學在院系調整中分離出來的大學,如1952年中山大學院系調整是分離出來的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華南師範學院、中山醫科大學(已經和中山大學合併),也是比較優秀的。但是,在尊重歷史的問題上,廣州的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華南師範學院明顯比江蘇的大學做得好。不管怎樣,歷史要弄清楚,不要歪曲歷史。比如江蘇大學、東南大學,1952年前都不存在,怎麼歷任校長還有1952年前的?而且是把南京大學1952年前的校長潘菽、吳有訓作為自己的歷任校長?就算是把南京大學以前的工學院院長、師範學院院長、農學院院長、農業機械組組長作為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江蘇大學的歷任校長,也不嚴謹,畢竟他們不是校長,而且1952年前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江蘇大學這些學校都不存在。這種難登大雅之堂的錯誤百出的文章怎麼能放在百科全書裏?這種明顯歪曲事實的內容,怎麼能放在堂堂的百科全書裏面?


作為百科全書,要反映史實。這是基本的要求。如果把小道消息、錯誤歷史或者編造的事實放在百科全書,還算是百科全書馬?豈不誤人子弟?

這裏先修改東南大學名詞,不夠嚴謹的地方,以及其他還有問題的許多名詞,包括江蘇大學,希望以後進一步修改,以符合事實,以有條件納入百科全書。

Expertedu 05:17 2004年8月14日 (UTC)

不嚴謹的地方

對於不嚴謹的地方暫時修改,請討論。

院系追溯問題

不嚴謹的地方,包括校友問題。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校都是1952以後成立的大學,但是因為這些學校的前身是南京大學的工學院、農業機械、師範學院等等,所以這些大學也把1952年前的南京大學校友作為自己的校友,而且不分院系。比如,東南大學、江蘇大學都把南京大學外文系畢業的呂叔湘、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的吳健雄、南京大學農學院畢業的金善寶作為自己的校友,這明顯是不符合邏輯、違背事實的。

但是,如果1952年後建校的東南大學把1952年前南京大學工學院的校友作為、1960年後建校的江蘇大學把1952年前南京大學農業機械專業(以及1960年前南京工學院農業機械相關專業校友)、1952年後建校的南京師範大學把1952年前南京大學師範學院的校友作為自己的校友,這是否合適?這在華南工學院對中山大學工學院校友、華南農學院對中山大學農學院校友的追溯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我認為,不是很嚴謹。

Expertedu 05:58 2004年8月14日 (UTC)


expertedu:

請不要在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下貿然粗暴刪改條目。

Alexcn 12:53 2004年8月15日 (UTC)


條目修改的問題很大。Expertedu的資料應該是全面的,符合歷史的。東南大學的前身是南京工學院,1952年獨立建校,怎麼說成了1902年?難道百科知識上也可以明目張胆的的篡改歷史?當然,南京工學院前身是南京大學工學院,辦學歷史從1902年南京大學(時名三江師範學堂)的工藝學科追溯問題可能不大,正如南京師範學院從1902年南京大學的教育學科,南京農學院從1902年南京大學的農學科開始計算也未嘗不可。可以參考上海財經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類似的院校。上海財經大學前身是國立上海商學院,1932年獨立建校,而上海商學院前身是1917年建立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商科,所以獨立校史從1932年計算,而整個校史從1917年計算,所以上海財經大學首任負責人楊杏佛就是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首任商科主任,因此2002年舉行70周年獨立建校紀念,84周年辦學校慶,2007年將舉行90周年辦學校慶。

恢復 Shizhao 01:05 2004年8月16日 的版本,有些文字稍作修改,另外再加上Alexcn所補充的組織結構內容。

希望以後大家修改的時候,說出修改的根據。


Kimaster 04:24 2004年8月17日 (UTC)

不要把南大的國立東南大學和今天的東南大學魚目混珠

在歷史上,南京大學曾經有過很多名字,1902起,先後有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48年改名為南京大學。大家都知道南大歷史上的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和現存的南大的衍生學校---(1952年南大工學院土木、建築、電機、機械四系組建的)以工科為主的(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南大農業機械轉業組建的)以工科為主的( 江蘇工學院)江蘇大學完全是兩回事情。南高東大時期的南京大學,科學名世,文史哲也很著名,文理為主,工科停辦,和以工科為主的現在的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完全是李逵李鬼的關係,兩回事情。

所以,可以看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個別人編造的介紹,「再度更名」可以說最經典的可笑之詞之一:

「東南大學於1902年建校以來,幾經風雨,幾番離合,幾度興衰,從三江、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到20年代的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再到解放後的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後又於1 9 8 8年再度更名為東南大學。」

「江蘇大學是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1902年建校,從三江、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到20年代的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再到解放後的國立南京大學、江蘇工學院,後又於2001年再度更名為江蘇大學。」

要知道,在1988年以前,「東南大學」一詞都是歷史名詞,都是用來指南京大學的「國立東南大學」時期的,比如南大1962年60周年校慶時,竺可楨校友的題詞中有「東南學府高」,「東南」當然是說南京大學。那時候現存的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還在舉行10周年校慶呢。江蘇大學一詞同理。


難道篡改的歷史可以放在百科全書?

歷史演變很清楚,今東南大學前身是南京工學院,1988年改名為東南大學。到2000年合併了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等校即是今東南大學。

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南京地質學校的歷史這裏就不用提了。這裏看一下南京工學院。南京工學院是1952年創建的學校,所以1982年舉行盛大的30周年校慶。當然,南京工學院是1952年以南京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創辦的,所以南京工學院的前身即是南京大學工學院。南京大學,即是國立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先後在1959、1950年更名,和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曾名國立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一樣。

東南大學的前身是南京工學院,正式獨立建校是1952年(所以1962年舉行10周校慶),而南京工學院前身是南京大學工學院,也就是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什麼這裏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偽造歷史寫成「東南大學前身為國立中央大學」?東南大學1952年年建校,怎麼寫成了「1902年建校」?

難道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南京大學師範學院,就可以寫成「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南京大學(或者中央大學),1902年建校」?,江蘇大學的前身是南京大學的農業機械專業,就可以寫成「江蘇大學的前身是南京大學(或者中央大學),1902年建校」?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是北京大學農學院,就可以寫成「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是北京大學(或者京師大學堂),1898年建校」,華南理工大學的前身是中山大學工學院,就可以寫成「華南理工大學的前身是中山大學,192x年建校」?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撒天下之大謊?這樣的東西也能放在百科全書裏?

希望在這裏看到的是反映真實情況的百科全書,而不是反映偽造歷史的百科撒謊書。請各位管理員也注意一下。

Expertedu 02:40 2004年8月18日 (UTC)


另外,強烈贊成Kimaster的觀點,希望以後大家修改的時候,說出修改的事實根據。

Expertedu 02:49 2004年8月18日 (UTC)

貌似客觀的立場

「篡改」?你沒有資格這樣說。如果你真如你自己所說研究中國的高等教育,你應該可以看到1952年南京大學於金陵大學院系調整方案這份文件,如果沒有,那麼你沒有發言權。很明顯,你是站在南大的立場,而不是中立的立場。這份文件很清楚: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等等都是從原來的南大和金大的院系基礎上「建立」。也就是說,現在的南京大學並不是1952年前的南京大學。你在東南大學的條目下每提到「南京高師」、「中央大學」就一定要寫上「今南京大學」,這就是真實的歷史了?1952年院系調整,留在四牌樓的師生佔了原南京大學的多數。同樣是新建立的學校,南京工學院追溯前身就是偽造歷史。好好反思一下你所持的立場是否公正,是否藏私。wiki要的是NPOV,而不是你單方面自稱公正而不顧事實的攻擊。

你再一次惡意刪改校友名錄,你是否逐條查證過?沒有。這種BPOV的刪改完全不能讓人接受。

恢復到以前的版本。


分分合合,改名升級,弄的頭腦昏昏沉沉,是不是中國特色?

No, just look at the grand theatre of the fusions, alliance buildings and their breaking ups of the world most biggest companies. --Wing 07:02 2004年8月18日 (UTC)
very good model Expertedu 07:28 2004年8月18日 (UTC)


分清學校: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創建於1952年的歷史

百科全書最基本的原則是要尊重事實。不可能把任何人學校在家裏編造的東西放到百科全書上。事實就是實施,客觀就是客觀,不存在貌似客觀問題,如果是貌似客觀,那就拿出事實來反駁他。

首先要界定各個大學的歷史和性質。今天東南大學的前身是南京工學院,和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等等一樣,創建於1952年,這個是不是歷史事實?這幾個學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學的一個學院或者系,和南京大學是不同的兩個院校。就如同中山大學工學院、農學院為基礎1952年分出來的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和中山大學是不同的兩個院校,前者是1952年建立的新學校,而中山大學也就是原國立中山大學、廣東大學,是有多年歷史的老學校,1952年搬到教會大學嶺南大學舊址。同樣,北京大學1952年分出的了很多院系,搬到教會大學燕京大學舊址,但北京大學也就是原國立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這些不同名稱的學校,都是一個學校。而解放後,教會大學都被共產黨消滅了。

換句話說,國立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和今天的南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和現在的北京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廣東大學和現在的中山大學,都是一個學校,儘管其學科、校址在其多年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多次變化。

而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南京農學院、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等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建立的新學校。和老校南大、北大、中山等老校是完全不同的學校,雖然和這些老校的某些院系有淵源關係。既然是不同的學校,難道能像你那樣說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學(中央大學),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的前身是中山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的前身是北京大學? 正如南京化工學院的前身是南京工學院化工系,難道能說南京化工學院和南京工學院是一個學校,南京化工學院的前身是東南大學嗎?

難道這些歷史事實都可以篡改?你自己在自己家裏可以不尊重歷史隨便怎麼編寫,但是這裏是百科全書,百科全書怎麼能放你自己私家篡改的歷史呢?百科全書只需要歷史事實是和事情的本來面目。

Expertedu 07:28 2004年8月18日 (UTC)


事實在哪裏?就在當年調整的文件。 南大、南工、南農、南師都是1952年在老南大、金大院系基礎上分拆、重組、建立。(請你查閱文件)1952年建立的南大就是1952年以前的南大麼?當然南大可以追溯1952年前的歷史,但不是獨佔歷史。 1952年完全是院校資源的重組,1958年的南京化工學院僅僅是微調,沒有可比性。

篡改在哪裏?貼出原來的版本給你批判:

東南大學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三江師範學堂歷經多次更迭,先後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稱南京大學。1952年,南京大學工學院合併金陵大學化工系、電機系建立南京工學院,在南京大學原址辦學,後又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加入。1958年前後先後分出食品、化工、農機三系,分別建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1988年5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南京地質學校併入。


Alexcn 07:47 2004年8月18日 (UTC) 南大、南工、南農、南師等等都是1952年在老南大、金大等效院系基礎上分拆、重組、建立的,中山大學、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不是老中山大學、嶺南大等效院系基礎上分拆、重組、建立的嗎?不管採用怎樣的用詞,1952年前存在南工(東南大學)、南農、華南工學院嗎?南工、南農、南師、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不都是南大、中山、北大都校等老校參與院系掉整後產生的大學嗎?雖然地址、學科甚至校名經過多次掉整,難道老南大、老中山、老北大和今天的南大、中山、北大就不是一個學校了?

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是以南京大學工學院為基礎組建的工科大學,和華南工學院是以中山大學工學院等為基礎組建的工科大學一樣,都是解放後建立的學校,以前校慶都是以1952年為建校年份。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學(1950年前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49年前校名為中央大學)的工學院,而華南工學院是的主要前身是中山大學(1950年前校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在1952年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等老校在院系調整中,命運基本類似,主要保留了自己的文理學院,而且校址都從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地原址分別搬遷到了同城的原教會大學燕京大學、嶺南大學、金陵大學舊址,而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的舊址則分別改為xxx?,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換句話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校,雖然歷史上曾經經過都次改名、遷址,但還是一個學校,北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是一個學校,中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廣東大學是一個學校,南京大學、國立南京大學、中央大學是是一個學校、雖然他們的名詞、學科結構、地址在漫長的歷史都經過多次變遷。

事實上,歷史是很清楚的,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華中工學院等等都是1952年創建的大學,而且事實上他們以前舉行校慶都是以1952年為建校年份。

學校要分清楚。這些歷史都不是古代歷史,離現在都很近,所以都很明確,偽造有可能嗎?有去偽造歷史的必要嗎?

Expertedu 08:47 2004年8月18日 (UTC)


請你注意,東南大學追溯歷史並不否定與南京大學追溯歷史。另外請你逐句批駁原來的版本,看看是否像你所說篡改歷史:

東南大學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三江師範學堂歷經多次更迭,先後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稱南京大學。1952年,南京大學工學院合併金陵大學化工系、電機系建立南京工學院,在南京大學原址辦學,後又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加入。1958年前後先後分出食品、化工、農機三系,分別建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1988年5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南京地質學校併入。

Alexcn 08:58 2004年8月18日 (UTC)

關於東南大學歷史的討論

我對這篇文章的內容的正確與否無法做任何判斷,但目前我們這裏爆發了一場編輯戰爭,也就是說有兩位或多位作者就一個問題無法達成協議,因此互相不斷地刪改對方的編輯。這樣的事情發生是可能的,但一般來說我們希望各位作者能夠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在討論頁對這個事情進行討論,而不要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對文章進行更改和進入戰爭狀態。

假如雙方實在無法達成協議的話,一般維基的中立精神要求將兩種意見都表達出來。在這篇文章中這可以象這樣:關於東南大學的起源有不同的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種在維基文章中,尤其在有爭議的文章中很常見的一種做法。請大家注意。

有人說,這樣做不是把錯誤的意見也寫在維基中了嗎?是的,這是可能的,維基的文章中可能會有相互矛盾的內容,但是維基在有爭議的情況下不是,也不能成為判斷某種說法對或不對的機構。它只能記錄下來,有這樣兩種說法。

請大家在此再次閱讀以下Wikipedia:中性的觀點。謝謝。--Wing 14:54 2004年8月18日 (UTC)

    • 如果不能逐句確切指出現在版本何處「篡改歷史」,就以現在版本為基礎修改。停止毫無意義的反覆編輯和惡劣的攻擊行為。--Alexcn 10:15 2004年8月19日 (UTC)



東南(南工)創建於1902年錯誤,創建時間為1952年。創建於1952年,為什麼要篡改為近代南京大學的建校年份1902?如果你說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等等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時代以及以前南京大學(含中央大學等時期)的有關院系,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時代以及以前北京大學(含京師大學堂等時期)的有關院系,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時代中山大學(含廣東大學等時期)的有關院系,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中華民國時代以及以前的有關大學,多少可以理解。但是你說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華中工學院、華南工學院、中國政法大學等等大陸中華民國時代都不存在的大學建校已經100周年了,豈不可笑?同樣,南大衍生院校的歷任校長,把南大校長列上去顯然也違背事實,這個目前在江蘇大學版還存在這個問題。至於上海財經大學把南高東大時期南京大學校長郭秉文列為歷任校長,是因為南高商科1921年遷到上海成為東大附設上海商科大學,郭秉文曾兼任校長。不論是任何人,尊重事實應該是基本的準則,而不應該偽造歷史事實,刻意歪曲事實,教育界為人師表,更應該如此。所有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所聲稱的建校於1902年的內容,以及企圖與歷史上的各個時期南京大學混淆的內容,都作修正,比如東南大學企圖混淆南大的國立東南大學(1921-1927,1921-1923年與南京高師並存),南京師範大學企圖混淆南大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4-1923),鎮江江蘇大學企圖混淆南大的南京江蘇大學(1927)。本來都是南京大學各個院系分出建立的學校,本來存在好的親密的親緣關係,但是如果要人為歪曲事實,既不把親密變成敵意?希望大家尊重事實。

另外,南大工學院校友列為南工東南校友仍有爭議,南大師範學院的校友作為南京師範大學的校友,南大化工系的校友作為南京工業大學的校友,(那些後來在南大衍生院校工作或者被南大衍生學校授予名譽教授等的南大校友除外),存在爭議,暫保留,供討論。

這些高校的關係很明確,簡單了解一下就知道這些高校的關係。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1952年院系調整後建立的大學作為獨立的法人是從1952年開始的。換句話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校1952年前發生的事情,和這些1952年後建立的學校沒有任何權利義務的關係。


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校院系調整,分出很多院系,組建了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等校,但是學校院系調整後後新南京大學、新北京大學、新中山大學和原來的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還是一個學校。沒有誰聽說過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以1952年為建校年份舉行校慶的吧?校名、校址、學科結構的變遷,很多大學都存在,而且每個大學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但是學校的法人主體不會因為這些因素變化,還是同一個學校,同一個法人主體。學科變化來說,一個大學今天增設了計算機系、商學院、法學院,難道增設了這些院系的新大學就不是原來的那個大學了嗎?法人主體是不會隨着這些次要的因素而變化的。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等老校,雖然分出去很多院系,又調進來很多院系,但是法人主體還是同一個。

另一方面,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校都是1952年創建的大學,建校年份是1952年,所以當初也都以1952年作為校慶(雖然現在有的學校做了修改),這些大學作為獨立的法人都是1952年開始的。


Expertedu 05:36 2004年8月20日 (UTC)


清楚說明歷史,不要引起魚目混珠

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學院)、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等等南京大學直接或間接的的衍生院校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三江師範學堂時期南京大學的有關學科,是追溯到另外一所大學(即今南京大學),這裏要不要含混為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學院)、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等等就是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要說明清楚。就像中國政法大學可以追溯到京師大學堂時期北京大學的有關學科一樣,是追溯到另外一所大學(即今北京大學),而不要混淆中國政法大學就是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百科全書要嚴肅嚴謹。

關於建築群,實際上,在南京大學的歷史上,尤其在中華民國時期,不僅是國立中央大學時期,南京高師、國力東南大學時期同樣有卓越的發展和聲望,而南高東大時期的南京大學並不遜於中央大學時期的南京大學。無論是在南京的四牌樓,重慶的沙坪垻,成都的華西壩,直至今天的鼓樓浦口,都留有南京大學各個時期的建築群或遺址,而四牌樓的南京大學舊址建築群,很多是在南高東大時期建造的,況且南高東大時期的歷史地位可與中大時期並駕齊驅,所以單說原中央大學時期南京大學的建築群是不合適的,南高東大在南京大學的歷史上同樣不可破滅,而終極的名稱,為南京大學,故作為現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的校園的南京大學舊址,單說南大的中央大學時期是不合適的。特別是1952年創建的工科大學東南大學(南工)在名稱上容易混淆文理平衡的國立東南大學(今南大),就像鎮江江蘇大學容易南京江蘇大學一樣,所以,特別應該註明是今南京大學的舊址建築群。比如說南京大學的舊體育館,不僅是中大時期的,南高東大時期的南京大學體育系一直在這裏,直到1952年南京大學體育系移出。同樣,在說北京大學的紅樓時,不是要說原來的京師大學堂,以及曾經短時間併入的北平大學,而是要說北京大學舊址;說中山大學在華南理工大學校園的舊址時,不是要說原廣東大學、廣州高等師範學校、國立中山大學的舊址,而是要說現中山大學的舊址,以相對於1952年後現中山大學的新址。在1952年前,四牌樓大禮堂是南京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之一,1952年後,南京大學的標誌性建築改為金陵園北大樓和大禮堂等,所以,在提及歷史時,四牌樓大禮堂應稱為南京大學(中央大學)舊大禮堂,原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大禮堂或者南京大學原大禮堂,以區別於現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大禮堂;同樣,中央大學時期南京大學在重慶的大禮堂也是類似稱呼.同樣,1952年前,紅樓是北京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之一,1952年後,北京大學的標誌性建築改為燕京園的高塔,原北京大學的校園建築群應稱為原北京大學建築群,或者北京大學舊址建築群。至於南京大學舊大禮堂後來成為1952年創辦的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的大禮堂,是東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和是南京大學(中央大學時期和1949年後數年南京大學時期)的原標誌性建築完全是兩回事情,應作特別註明,是前後兩個不同學校的標誌性建築。舊址建築一樣,南京大學舊體育館是南高東大中大南大個時期的體育館,如果1952年南京大學搬走以後也成為其他新的學校的體育館,比如南工東南的體育館,也是前後不同的兩個學校的體育館,也須明確說明。


另外,關於校友的問題,即使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追溯其前身南大工學院的校友,也應該是機械、電機、土木、建築等系,而南大工學院的航空、水利等系和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沒有任何關係。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是否完全繼承了南大的工學院,還請討論。

至於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南京地質學校和東南大學合併辦學的說法,原來是這樣的:「2000年4月,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東南大學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仍名「東南大學」。」現改為「2000年4月,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南京地質學校併入 」。這個是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南京地質學校四個學校的事情,你們自己可以在不違背歷史事實的情況下作出你們自己的說法。事實上,現東南大學的確是以原東南大學(1960年後南京工學院)為主體的。


Expertedu 01:44 2004年8月31日 (UTC)

中國高校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

中國高校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第八屆全國高校校史研討會大會主題報告) (初稿) 劉海峰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校慶是紀念學校建立的慶祝活動,校史是對一所學校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近年來,高等學校校慶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由於校史漫長往往與一所大學的辦學傳統和辦學水平密切相關,百年或大幾十年校慶隆重盛大,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學校傳統教育和優良校風教育,也有利於增強校友對母校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有利於吸引更多的社會捐助,因此各高校多希望本校歷史越悠久越好,希望校史能夠儘量上延。同時,也出現個別高等學校互相攀比校慶年份,不尊重歷史,牽強追溯校史,隨意更改校慶年份的不良現象。   現在,每年都有許多大學舉辦隆重的校慶,而且還不時有百年校慶,不少高校已將校史上延到清朝末年的高等學校。有些高校經過自行組織的校史論證,申請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將校史上延,而有的高校則只向本校一些教師略作諮詢便自作主張確定校史上延,突然將校慶年份拉長了許多,在教育界和社會上被人們議論紛紛,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因為中國高等學校校史追溯和校慶年份的核定問題相當複雜,以往又沒有統一的標準,於是一些高校便自行其是,牽強附會找些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學校作為前身學校。即使上報給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也沒有可操作的標準來衡量和核實其校慶年份的可靠性。目前中國已進入一個百年校慶高潮期,為了改變校史追溯中的隨意性,使校史的上延和確定有一定的規範和依據,亟需制定高等學校校慶年份核定原則與標準。

一、問題的複雜性   制定校史確定的標準有如道路交通必須制定交通規則,否則會造成混亂。自1993年個別大學牽強附會將校史往前延伸舉行百年校慶之後,如何科學地確定校史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界的一個問題。為此,筆者曾撰寫了《中國高等學校的校史追溯問題》一文,對校史追溯中應考慮的因素作了初步的探討。1996年原國家教委辦公廳還曾發出徵求意見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舉行百年校慶。現在已經出現個別高等學校剛合併組建1年,因為合併前某一院校在1952院系調整中曾有一小部分是從一老牌大學中調整而來,就將校史拉長到100年,並於2002年舉辦百年校慶。但是在1902年成立的前身學校當時根本就還沒開辦此一專業。有的論者已談到一個例子,江南大學是2001年由無錫輕工業學院等3所學校合併而成的新學校,卻要和南京大學等8所江蘇高校聯合舉行百年校慶,因為這9所學校均把自己的歷史追溯到1902年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但無錫輕工業學院建於1958年,是以當時南京工學院的食品工業係為基礎建立的,而南京工學院的食品工業系又是在院系調整時由南京大學、江南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校的有關系科組成的。如果因為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有一小部分是從南京大學的食品工業系分過來的,新組建1年的江南大學的校史就可以追溯到100年前的三江師範學堂的話,那麼其他剛組建的高等學校也可以紛紛舉辦百年或幾十年校慶,中國的高等學校歷史將變得全無章法。教育部辦公廳還因此下發了《關於校史和校慶問題的通知》。確實,就像道路交通需要規則一樣,中國的高等學校校史追溯也需明確一定的標準。   確定中國高等學校校史的原則與標準,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複雜困難的問題。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近現代高等學校聚散離合特別頻繁,存亡繼絕變化多端,因此有的高校的校史追溯非常複雜。世界上著名大學都出版有詳實的校史,有的還是多卷本的大部頭的校史。但西方發達國家強調大學自治,大學獨立性較強,受社會、政治等影響較小,大學較少關、停、並、轉的情況,因此雖然十分重視校史的編寫,但很少不易確定校史的問題,也鮮有校史追溯引發的最早大學之爭的論著出現。   像中國高等學校這樣一再進行令人眼花繚亂的聚散離合和頻繁改名,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中國高校的校史追溯問題有其特殊性。要確定高等學校校史原則與標準,國外大學校史追溯的做法可供參考,不過主要還是根據中國的高等學校發展史實和現實中國國情來做出判斷。這既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學術問題,它牽涉到一些高等學校變遷的具體史實,也涉及高等教育史研究中的理論問題,例如:   (1)兩所高校之間應有成建置的人員轉移才算有繼承性,但人員轉移要到多大比例才真正算其前身學校?   (2)校慶年份是否應以舉辦高等教育層次之後才能統計?若如此,一些已經將非高等教育層次的前身學校年份累積起來作為校慶年份的高校怎麼辦?   (3)現在已有個別高校將前身書院創辦時間作為校慶始年,其他高校是否也可以將肯定具有連續性的前身書院創辦時間作為校慶始年?應如何看待書院的高等教育性質?   (4)有的大學已將前身教會大學辦學時間累計起來,舉辦過120餘周年的校慶,是否可以承認教會大學的辦學歷史?   (5)辦學中斷後的接續問題,新時期高校合併又出現了新的校史確定問題,到底應以幾所合併院校中的哪一所高校創辦時間為校史初年?是以名稱最大的還是以辦學年代最久的?等等,本文將理清此類不易判斷的問題。   目前,中國多數高等學校已出版了各自的校史,也有不少談自己學校的校史的文章,但站在全國的角度對校史進行理論研究的成果並不多。   受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委託,由我負責於2001年10月承接了「高等學校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研究」的課題研究任務,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已初步完成了課題。在此將研究報告的部分內容提出,以供大家討論。

二、確定中國校史的原則   高等教育與高等學校是兩個相關而又不同的概念,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高等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教育活動,高等學校是進行高等教育的具體機構。某一城市的高等教育史可以包含許多高等學校的歷史,較為宏觀;某一大學的發展演變歷程可能成為某一城市或高等教育發展史的縮影。一個省市一個地方高等教育史中斷後可以恢復和接上,我們可以說該省或該地的高等教育有一百年。但高等學校作為一個機構,就像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或者一個家庭,其生存和發展脈絡是容不得混亂的。前一個學校與另一個學校間若沒有明顯的繼承關係,就不能將前一學校視為前身學校。具體而言,高等學校校史的確定,關鍵是看其校史是否真正具有連續性。而要考察某所學校與其前身學校是否有連續性、校慶年份是否能夠確立,則需考察人員轉移、辦學層次、辦學思想、學校性質等多方面的問題。   校史可以追溯最早的源頭,不論最初是否高等學校,但既然是舉辦高等學校校慶,則應有標誌性年代,通常應從舉辦高等教育時算起。經過研究和多方面徵求意見,現提出如下確定高等學校校史的原則:   1.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對高等學校校史既不能縮小,也不能誇大。1976年以前,為了和「封資修」劃清界限,一些高等學校曾經出現人為割斷歷史,不提建國前校史的情況。現在則出現不少高校人為誇大歷史,拉長校慶年份情況,甚至出現個別高校生拉硬扯某所高等學校作為前身學校的情況。兩者都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1990年以後,特別是在當前,主要是要防止誇大校史的傾向。   2.堅持標準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統一。在調查和徵求意見時,許多人都反映標準不宜定得過嚴。因此,標準的制定不要限制過死。應考慮有利於高等學校聲譽的提高,有利於吸引生源,有利於提高學校的凝聚力。校史追溯要考慮連續性,但更重要的是考慮繼承性。例如在抗戰和文革期間不少高校曾有過中斷,但後來重新復校,只要復辦時明確是繼承原高等學校且在人員等方面具有繼承性,就應認可其最初的建校時間。又如有的學校在舉辦高等教育層次一段時間之後,中間又降格為中等教育層次,後來再重新復辦高等教育。如1958年前後上馬的不少專科學校,在1961年後又改回中等教育層次,到文革後再復辦專科,現今許多師專或師院就屬這種情況。似此情況便可以將校史追溯到1958年,而且這類高等學校目前也都是以1958年作為校慶始年的。   3.強調整體繼承性原則。追溯校史應綜合考慮學校整體的繼承關係,而非個別因素的繼承關係,不能只依據學校與其認定的前身學校個別科系的繼承關係。在1953年前後院系調整時,有不少新建專業院校是由多所大學調整出的相同系科組合而成的,一般來說應以新組建的時間為建校時間。但若原高等學校的系科和人員成為分立或派生出的高等學校的主體,即達到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也就是佔新建高校人員的多數的,應該可以追溯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   4.考察關鍵因素原則。在追溯高等學校校史的各因素中,主要考慮學校的核心因素,而非學校的次要因素。教師、學生和培養目標(包括學校性質和辦學層次)是學校的核心因素,校址、校舍、校名等則是學校的次要因素。因此,判斷兩校是否有繼承關係,嚴格意義上應綜合考慮教師、學生、學校性質和辦學層次四因素的承接關係,當然該學校主觀上是否認為與早先學校具有繼承性,也是一個因素。至於校址、校舍因素在校史追溯中只是參考因素,因為在同一校址辦學的兩所學校未必有繼承關係,這好比張家在一座房子中住了10年後搬出,李家接着住進來,兩家並無任何血緣關係,李家不會也不應認張家為其正宗。另外,在中國高等學校發展史上,先後出現同樣校名,但不是同一所學校的情況相當多,因而校名也不是判斷兩校繼承性的重要依據。同樣,高等學校初建時的規模大小也是可以忽略的問題,國外一些大學最初舉辦時只有幾名教師,但也不影響其校史追溯。   5.留有餘地。對一些爭論很大的學術問題,目前還無法下定論,因此暫時不做結論,留待以後解決。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學術研究的深入,人們的思想認識更為深刻明晰時,再作處理。例如對高層次書院的定性問題,一些規模大的著名書院是古代高等學府,或者說是古代東方型的高等學校。既然西方許著名大學都連續計算中世紀大學的校史,如果某一中國高等學校確實是從原有大書院改制而來,為什麼不能連續計算校史?這方面也存在一個破除歐洲中心論的問題。但現在就承認某一高等學校的前身書院歷史,出現舉辦數百年甚至上千校慶的中國高等學校,一般中國人可能還很難接受。因此,此方面的標準不宜定死,有的可作個案處理。   20世紀是中華文化跌宕起伏的世紀,國人對中華文化經歷了一系列疑惑、否定、迷茫和反思的過程。20世紀又是西方文化大行其道的世紀,中國從19世紀末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變為實際上的西體中用。在強勢的西方文化面前,許多人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對西方文化俯首稱臣,唯西方馬首是瞻。例如,對儒學、書院和科舉,都曾經歷過全盤否定的時期。由於清末高等教育經過脫胎換骨的轉型,從典型的東方太學、書院改換為西式大學,今天人們計算一所高等學校的校史,通常只從學習西學之後算起。對古代東方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基本上採取割斷歷史的態度。這就難免出現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只有二百多年建國歷史的美國,卻有三百多年校齡的大學,而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大學的歷史卻僅有百年。這是否完全符合歷史實際?規模大的書院是古代高等學府,或者說是古代東方型的高等學校。既然西方許多著名大學都連續計算中世紀大學的校史,而這些學校當時也不過是以神學及人文學科為主,與中國古代的太(大)學及大書院所學內容沒有質的區別。如果某一中國高等學校確實是從原有大書院改制而來,為什麼不能連續計算校史?這方面也存在一個破除歐洲中心論的問題。但現在就承認某一高等學校的前身書院歷史,出現舉辦數百年甚至上千校慶的中國高等學校,一般人可能還很難以接受。只有在中華文明在世界上重放異彩之時,人們才會不再受歐洲中心論的羈絆,真正看重自身的教育傳統和大學歷史。

三、追溯高校校史起源的標準   制定追溯高校校史起源的標準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問題,為了便於討論,現提出以下幾條,以供參考。   (一)高等學校校史的確定,應以政府正式批准創辦的時間為建校起始時間。如最初為私立高等學校,後來才獲准正式立案,則以實際開始招生時間為校史起始時間。   (二)高等學校由於戰爭、動亂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停辦,其後重新恢復辦學招生的,可以延續其原建校時間。復辦高校是指復辦時即明確繼承前身高校,以恢復前身高校為宗旨的高校。   (三)高等學校出現調整分立,凡屬原高等學校的院、系等單位從高等學校中分離出去,單獨成立或與其他高等學校的院、系等單位組建新的高等學校,而原高等學校繼續存在的,由原高等學校繼續延續其建校時間,派生出的高等學校以分立後正式成立的時間為建校時間。高等學校發生分立,原高等學校已被裁撤,其分立後新設立的高等學校都應以分立後正式成立的時間為建校時間。但若原高等學校的系科和人員成為分立或派生出的高等學校的主體,即達到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的,可以追溯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   (四)高等學校出現調整合併,凡屬以某一高等學校為主兼併其他高等學校的,該高校可延續為主合併的高等學校的原建校時間;凡屬由兩所以上高等學校在平等的條件下合併,成立新的高等學校的,則由該高校自行協商決定,以合併前其中一校的建校時間或以被批准合併的時間為其建校時間。   (五)由中等學校升格成立的高等學校,以其被批准變更的時間為其建校時間。但在20世紀80年代(1989年)以前已舉辦過校慶且當時已從前身中等學校算起的,可以承認其累積的校慶年份。如最初為高等學校,中間因故降格為中等學校,然後再復辦高等學校,其校慶年份可從建校時連續計算。   (六)追溯清朝末年的教育機構或古代書院為前身的高等學校,需特別報請教育部組織專門的校史論證。   凡確定校史、進行校史論證,需提供相關的歷史檔案、文件或可信的記載。


參考文獻:

1. 劉海峰:《中國高等學校的校史追溯問題》,《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2. 喻本伐:《中國近代大「第一」之爭剖辨》,《教育研究與實驗》1995年第4期。 3. 席龍飛:《「武漢是中國現代高教最早發祥地」質疑》,《交通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 4. 凌安谷:《高校設置、停辦、變更中的法律問題芻議——兼議編寫校史沿革時的相應規則和審批認可問題》,《西北教育管理研究》1994年第4期。 5. 潘懋元、劉海峰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 6. 季嘯風主編:《中國高等學校變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7. 「世界著名學府叢書」,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995年。 8. 劉海峰:《嶽麓之會感懷》,《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9. 李均:《對校史追溯問題的再探討》,《教育評論》2002年第2期。 10. 國家教委辦公廳:《關於徵求〈關於規範高等學校建校時間的意見〉討論稿的函》,教廳秘1997年第81號文件。 11.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校史和校慶問題的通知》,教發廳[2002]6號。 12. 肖瑋萍:《中國近現代高等學校變遷的特點及啟示研究》,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外部連結

http://dangan.hnu.net.cn/zt/xsh8/lwZTBG.htm

Alexcn 03:49 2004年8月31日 (UTC)


關於老牌大學中調整而來的學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舉行百年校慶。現在已經出現個別高等學校剛合併組建1年,因為合併前某一院校在1952院系調整中曾有一小部分是從一老牌大學中調整而來,就將校史拉長到100年,並於2002年舉辦百年校慶。」

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河海大學等等南京大學的衍生院校的一大部分都是老牌大學南京大學的有關院系直接或者間接分離出來的,前身為南京大學的有關院系,所以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南京大學的有關系科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就學校本身來說,是1952年及其以後建校,這是毫無疑問的。想當初八十年代的時候,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舉行校慶時都要客套的感謝南京大學,感謝南京大學師範學院、工學院、農學院等相關院系的師生校友對於其在1952年創校的主體性貢獻。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重慶大學松林坡以及柏溪華西壩等地,都是南京大學的舊址,南京氣象學院主體是南大的氣象學系,南京化工學院主體是以前南大的化工系,南京師範學院主體是南大的師範學院,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主體是南大的工學院部分系科,都和南京大學存在聯繫,這些也都說明南京化工學院、南京氣象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是解放後以老牌的南京大學有關院係為基礎創立的學校。所以,七八十年代考進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學院)、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工學院)等校的韋鈺等一大批人,都知道自己的母校是解放後創立的,建校年份是1952年,所以也舉行二三十年代校慶,而母體學校則是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老牌大學。這些事實如此的清楚,還有提及的必要嗎?


Expertedu 15:04 2004年8月31日 (UTC)

說句中立的公道話,對於容易引起爭議以及推翻歷史的話題,最好不要放在這裏。比如本條目中的校內景點,不是在描述一個風景區或者動物園,景點沒有太大意義,而且說的是南京大學/中央大學的歷史建築,位置卻在東南大學,容易引起混淆爭議。建議刪除南京大學/中央大學舊址建築群的介紹,華南理工大學也沒有關於中山大學舊址建築群的介紹。最為一個大學的條目,主要是要把一所大學的一些主要的信息和核心的東西說清楚就可以了。

218.81.88.98 15:55 2004年8月31日 (UTC)

請Experedu注意自己的言行

原中央大學建築群

老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建築群

  1. 這是民國建築的專用名詞,「南京大學」是民國時期的?類似的還有「原金陵大學建築群」,按你的說法要改成「南京大學(現址)建築群」?
  2. 大禮堂等系列建築在中央大學時期完成建造或進行重要擴建。
民國建築是南京大學的民國建築。民國時期南京大學舊址許多建築,包括科學館、圖書館、體育館,都是南大在南高東大時期建造的,另外一部分則是中大時期的南京大學建造的,但說是中央大學時期南京大學建築群當然不夠全面。當然,南大所用過的其他校名,中央大學最近,所以日常中會說中央大學建築群,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須要明確是整個南京大學的民國建築群,包括南高東大時期。單說南京大學民國建築,容易引起誤解,因為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民國時期南京大學建造的建築,也就是南高東大中大個時期南京大學在四牌樓、沙坪垻、華西壩等地建造的建築(特別是四牌樓),也就是南高東大中央大學時期建築、南京大學舊址民國建築群,一個是南京大學搬到新址以後現在的校園建築,也就是原金陵大學建築、南京大學現址民國建築群。就像單說北京大學民國建築一樣,也包括紅樓一帶的北京大學舊址民國建築群和北京大學現址(原燕京大學)民國建築群。由於南京大學四牌樓舊址民國建築群已經歸另外一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建立的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使用,所以再說到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校園的民國建築時,自然應該說明是南京大學舊址建築;正如說道華南理工大學-換那工學院校園的民國建築時,自然應該說明是中山大學舊址建築。Expertedu


東南大學追溯歷史

你曾自稱研究高等教育,第八屆全國高校校史研討會大會主題報告《中國高校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是高教界重要的學術成果,值得你仔細研究。

但若原高等學校的系科和人員成為分立或派生出的高等學校的主體,即達到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也就是佔新建高校人員的多數的,應該可以追溯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

達到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可以追溯,追溯的是原原高等學校的有關系科,而不是整個學校,辦學歷史能否追溯還是一個問題。比如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氣象學院等一半以上的師生分別來自南京大學的工學院、農機專業、氣象學系等,只能最追溯到這些相關院系,而不是整個南京大學,正如上海財經大學追溯到南大在南京高師時期的商科一樣,而不是整個南京高師一樣。如果追溯整個母體學校,說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氣象學院、上海財經大學等等這些南京大學的衍生院校是1902年建校,北京師範大學是1898年建校,豈不荒唐?你有這個意願,但違背歷史就荒唐了,你有這個意願,侵犯了別人的利益就侵權了。至於辦學歷史的問題,還是值得討論的,比如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等,1902年南大在三江師範學堂時並沒有農業機械專業,辦學歷史也說成母體學校南京大學(實際上應該是爺爺輩了)的1902年,具有百年辦學歷史,是否合適,還值得討論Expertedu 04:43 2004年9月3日 (UTC)


但若原高等學校的系科和人員成為分立或派生出的高等學校的主體,即達到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也就是佔新建高校人員的多數的,應該可以追溯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



南京工學院和新南大是老南大(中大)派生出的兩所主要學校。工學院不僅僅是南工的主體,在老南大也占很大比重。由於工學院的規模很大,調整中只能留在原址。文理學院遷往金大原址。工學院繼承校址,文理學院繼承校名,還是很公平的。這兩所學校——新南大、南工,完全可以追溯原母體學校的歷史和建校時間(南高師——東南——中大——老南大)。

東南大學(南工)、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等學校在1952年前都不存在,是老牌的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分離出來的新學校,1952年前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這些新學校沒有任何關係。Expertedu 04:43 2004年9月3日 (UTC)

我們應該為WP貢獻什麼

看了一下「你的貢獻」,都是糾纏於所謂「南大繼承中大的歷史」,你來wp的動機是否妥當?舉個例子,你對純粹學術的名詞「原中央大學建築群」一定要加上「南大烙印」,這種行為很明顯的反映出你來wiki的目的和你對wiki的態度,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wiki需要大家貢獻自己的知識,而不是一個爭奪「話語霸權」的地方。請你就此重新理解wiki的精神,謝謝。


六朝松和大禮堂等是東南大學的標誌,是東南大學的「文脈」,當然應該介紹。至於引起的爭議,可能也就在於「原中央大學」這幾個字上,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民國建築史中的中性概念。 --Alexcn 16:02 2004年8月31日 (UTC)

:不存在南大繼承中大的問題,南京大學和中央大學本來就是一個學校。難道院系調整了,北京大學和國立北京大學就變成了兩個學校,不是一個學校?文脈能通過建築來傳遞嗎?也太幼稚了。老南大四牌樓校園如果是被一所幼兒園使用,難道這個幼兒園也有了南大的文脈?在日本侵華時期,老南大搬到重慶,六朝松和大禮堂曾經是歸日本陸軍醫院,難道日本陸軍醫學院也有了南大的文脈?難道重慶大學佔有了中央大學時期老南大沙坪垻大禮堂,重慶大學也有了南大的文脈?滑天下之大稽

Expertedu 01:35 2004年9月2日 (UTC)


不要看一個人說什麼話題,而要看他說得是否正確。我十分贊同expertedu並佩服他的知識。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等學校的確是南京大學分出來成立的大學,1952年前南京大學以及與之類似的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已經存在了幾十年,而東南大學(即南京工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即南京師範學院)等等學校還不存在,這個毋庸置疑。根據我的了解,江蘇的一些大學不夠客觀,對學校的介紹十分片面,比如東南大學只介紹是南京大學的工學院,江南大學只介紹是南京大學的食品工程專業。而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雖然在原中山大學舊址創辦,但是也不僅僅說自身是中山大學的工學院為主體創辦的,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部分)也不只是說自己是武漢大學的的工學院為主體創辦的,會提到所以有貢獻的主要老大學,這是客觀的態度。建議江蘇的大學也應該是明確事實一點,不要含糊,比如何時建校,源頭來源之類的,客觀敘述。 Coo 16:31 2004年8月31日 (UTC)


態度很重要。即使基於事實,不正確的態度也只能得到不正確的結論。
  1. 沒有人否認「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等學校的確是南京大學分出來成立的大學」。
  2. 「東南大學只介紹是南京大學的工學院」——相信你沒有仔細看完原來的介紹:1952年,南京大學工學院合併金陵大學化工系、電機系建立南京工學院,在南京大學原址辦學,後又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加入。
  3. 建議看看討論頁前面的Talk:東南大學#中國高校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那是全國高校校史研討會大會主題報告,相信對校史問題有比價公正和權威的論述。
  4. 另外,南京工學院是1952年調整中由工學院直接建立,這個和江蘇大學的問題是不同的。
  5. 暫時不再恢復原版,請心平氣和尊重事實的進行討論。

--Alexcn 16:41 2004年8月31日 (UTC)

  1. 從學校的角度,現東南大學主體是南京大學工學院(南大工學院的大概一半左右,包括南大的土木、建築、機械、電機,而南大的水利、航空、化工等等不在東南大學),問題不大,南大歷史上是以文理為基石的,南高東大時期南京大學就以科學與人文並重著稱,工學院是在1927年以後南大的中央大學時期發展起來的,而且工學院發展很快,有點像共和國以後,南大的商學院、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和工科是在1978年以後發展起來的,而且發展很快,但這些都不影響百年來科學和人文作為南京大學基石的特性。雖然南大的師範學院、工學院也相當有規模,但是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繼承南大工學院、師範學院的純度遠低於其他一些學校(即使不考慮最近幾年的這些學校合併),如南京氣象學院,基本上就是原南京大學氣象系。說他們的主體是南大的相關院系應該沒有問題,但是,要明確的是,南京氣象學院、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等都是共和國時期才誕生的大學,因為和南大的親緣關係,這些學校可以追溯到三江兩江南高東大中大南大各時期老南大的氣象、工學、教育等相關學科。
  2. 關於一些歷史介紹,目前的東南大學、江蘇大學等校,往往利用南大歷史上用過的名字魚目混珠,所以要特別註明南大的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和共和國時期創辦的的現在的工科大學東南、江蘇大學是不同的兩個學校。在介紹三江兩江和南高東大中大南大各時期老南京大學的舊址建築時,說明老南大建築群是完全必要的。另外,老南大舊址及其建築(包括四牌樓以及松林坡等地)的簡要介紹,建議加入南京大學的條目之中,正如老北大紅樓舊址建築的簡要介紹應該加入北京大學的條目之中,老中山在華南理工大學的舊址建築的介紹應該加入中山大學的簡要條目之中一樣。

Expertedu 01:10 2004年9月1日 (UTC)

在現在的學校範圍內沒有的東西根本不需要加入--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2:36 2004年9月1日 (UTC)

我同意舊址的詳細介紹在百科全書的條目中冗長多餘,而且沒有太大意義,不過,簡要說明在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的條目提及也可以。

Expertedu 06:16 2004年9月1日 (UTC)



溢美

現在整篇文章的風格太多讚美和歌頌了,這樣不太像百科全書吧?我們應該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來敘述,請大家再好好看看wikipedia:中性的觀點,我覺得BNOPV--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8:07 2004年9月2日 (UTC)

去掉了諸如「遒勁灑脫」之類的修飾語,如何?--Alexcn 10:02 2004年9月2日 (UTC)

規範一下討論格式

  1. 請將新發表的文字放在討論頁最下方(簡短的回覆簡單問題除外)
  2. 需要引用前面的發言,請拷貝、引用,標上引用標記和原作者,請不要在原文下方直接發表。
  3. 請不要刪改已經存在的發言和標題。

--Alexcn 15:24 2004年9月2日 (UTC)

請Alexcn不要刪除已有內容

OK,按照這些規則規範一討論格式沒問題。關於標題,曾經將請Experedu注意自己的言行改為請以尊重事實的態度注意自己的言行既然不能修改,。另外,這裏也以請Alexcn不要刪除已有內容為標題。因老南京大學包括南高東大中央大學各個時期,原中央大學建築即是老南京大學建築群,鑑於此不能修改標題的規則,在原中央大學建築群目錄夏添加下屬目錄老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建築群,一對刻意迴避南京大學的內容作不正以正視聽。


剛才Alexcn把一些重要內容刪除,這是極其有問題的,包括關於所謂地址文脈的答覆:不存在南大繼承中大的問題,南京大學和中央大學本來就是一個學校。難道院系調整了,北京大學和國立北京大學就變成了兩個學校,不是一個學校?文脈能通過建築來傳遞嗎?也太幼稚了。老南大四牌樓校園如果是被一所幼兒園使用,難道這個幼兒園也有了南大的文脈?在日本侵華時期,老南大搬到重慶,六朝松和大禮堂曾經是歸日本陸軍醫院,難道日本陸軍醫學院也有了南大的文脈?難道重慶大學佔有了中央大學時期老南大沙坪垻大禮堂,重慶大學也有了南大的文脈?滑天下之大稽 東南大學(南工)、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等學校在1952年前都不存在,是老牌的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分離出來的新學校,1952年前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這些新學校沒有任何關係,以及關於南工(東南大學)和南氣(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來自南大的純度等的討論。

此外,本討論內容太多,而且很多是反覆重複多餘,建議下面整理出一些主要問題,一個一個討論清楚。這裏把本條之前的內容移動到下面,以討論實質性的主要問題---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是否是在1952年創建的,在1952年前是否存在。因為如果在1952年前這個學校並不存在,那麼之前的歷史都是屬於別的學校的,與其沒有任何直接關係。也就是說,如果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工學院)等等在1952年前這個學校並不存在,之前的歷史都是屬於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與其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當然,通過母體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有關院系可以發生間接的關係。就如同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化工學院)如果在1956年前不存在,1956年前的歷史都是屬於別的學校,其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當然,通過母體南京工學院有關院系以及1952年前南京大學有關院系可以發生間接的關係。

另外,一切請尊重事實,討論請有邏輯,不要故意修改事實已達到魚目混珠的目的。比如南京大學舊址建築,不是你所說的是「國立東南大學及國立中央大學修建時期修建、改造的系列建築」,而是「南京高師、國立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各時期修建、改造的系列建築」,比如老南大最重要的幾個建築,大禮堂等是中央大學時期的南京大學建立的,體育館、梅庵等是南高師時期的南京大學建造的,圖書館、科學館等是南高東大並存時期建造的,不要故意遺漏南京高師,就如同經過百般篡改的東南大學私家校史說東南大學(南工)是以原中大工學院為基礎建立的一樣,故意遺漏南京大學一樣,其實南大的中央大學時期和東南大學(南工)沒有任何直接關係,東南大學(南工)、南師等都是南大從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以後才誕生的學校。而且,這些舊建築是屬於另外一所學校---南京大學建造的,這當然有必要說明。就如同描述華南理工大學校園的老建築要說是中山大學(包括廣東大學各時期)建造的,南京大學現址的老建築要說是金陵大學建造的、北京大學現址的老建築要說是燕京大學建造的,中山大學現址的老建築是嶺南大學建造的一樣。

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在1952年前是否存在

討論一下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是否在民國時期已經存在。需要說明的是,不要把這兩個工科學校和以文理為基石的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時期的南京大學魚目混珠。

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肇始於1902年南大的三江師範學堂時期相關工科課程,不能省略魚目混珠

東南大學肇始於1902年南大的三江師範學堂時期相關工科課程可以理解,但是說肇始於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時期的整個南京大學,省略工科,就如南京氣象學院肇始於1902年南大的三江師範學堂時期相關氣象課程可以理解,但是說肇始於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時期的整個南京大學,這種企圖含混篡改歷史的行為,面對這麼清楚的事實,是很讓人可笑的。


南工(東南大學)和南氣(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來自南大的純度


  1. Alexcn和Expertedu的兩個版本對院系調整中的事實並沒有分歧——即,都認為原南京工學院是以原南京大學的工學院為主體建立。
  2. 在上述事實確認的情況下,根據全國高校校史研討會大會提出的關於校史確認的原則,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將校史追溯至原母體學校——原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等,是完全合理的。摘錄相關「原則」如下:……現提出如下確定高等學校校史的原則: ……3.強調整體繼承性原則。……若原高等學校的系科和人員成為分立或派生出的高等學校的主體,即達到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也就是佔新建高校人員的多數的,應該可以追溯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
  3. 若對東南大學追溯歷史有疑問,請指出是否此原則適用不當。
  4. 純度問題。1952年時建立的南京工學院就是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之建築、機械、電機、土木、化工等系與金陵大學機械、化工兩系合併,其中來自原南大工學院學生共1600餘人,來自金大的學生約200人;同時建立的文理綜合大學——新的南京大學中,來自原南大的學生約600人,來自金大的學生約200人。就此而言,南工的所謂「純度」還大於新建的南大。此後,兩校都有其他學校的力量加入,南工有來自浙大、交大、廈大等校的力量,南大也有廈大、山大等校力量加入。所以,所謂「純度」之說毫無意義。

--Alexcn 09:22 2004年9月1日 (UTC)

現在的南京大學是否肇始於原三江的文科和理科? --Alexcn 09:22 2004年9月1日 (UTC)

要有基本的邏輯能力。三江兩江南京高師國立東南大學四中大江蘇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各個時期的學校是同一個學校,所以近代南京大學歷史是肇始於整個三江師範學堂。而無所謂什麼學科。三江兩江、中央大學等等時期的藝術科、工科、氣象科、教育師範科,都是屬於南京大學的,只是後來從南京大學分離出去了。難道北京大學的師範館(京師大學堂時期)、農學院、工學院從北京大學分離出去了,北京大學說肇始於1898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是錯誤的?要說成「北京大學說肇始於1898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的文理科」? 北京師範大學是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分離出來的(分離時北京大學還叫做京師大學堂,後來京師大學堂才改名為北京大學),所以北京師範大學前身不是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而是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師範館,北京師範大學肇事於京師大學堂師範館,而不是京師大學,京師大學的成立並不代表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的成立,即使是同一天成立。同樣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氣象學院等南大的衍生院校的前身不是南京大學,而是南京大學的有關院系,他們肇事於南京大學有關時期的工科有關系科(後改為工學院)、農業機械、教育科(後改為師範學院)、氣象系(後改為氣象學院) 。


沒有否認南京工學院是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建立的。即使如此,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也只能將校史追溯至原母體學校南京大學工學院,怎麼能追溯到整個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等等)呢?如此篡改歷史豈不荒唐?「純度」當然沒有意義。就算南京工學院100%的師資、學生、設備、來自南大,也是1952年創辦的新學校。南京氣象學院幾乎100%的師資、學生來自南大,南京氣象學院可以追溯到老南京大學的氣象學系以至南高時期竺可楨在南京大學建立講授氣象學課程,甚至三江師範學堂時期南京大學的史地相關課程,但是,你能說南京氣象學院幾乎100%的純度就可以追溯到整個南京大學(包括中央大學等各時期)??所以,東南大學肇始於1902年南大的三江師範學堂相關工科課程可以理解,但是說肇始於1902年南大的三江師範學堂,省略工科,就如南京氣象學院肇始於1902年南大的三江師範學堂相關氣象課程可以理解,但是說肇始於1902年南大的三江師範學堂,這種企圖含混篡改歷史的行為,面對這麼清楚的事實,是很讓人可笑的。

南京氣象學院、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師範大學等等都是南京大學有關院系直接或間接分離出去建立的學校,都和母體學校南京大學有親緣關係,如果大家不篡改歷史,尊重歷史,尊重母體學校,都是很好的一種淵源。正如在八十年代以前,都尊重南京大學作為母體學校的事實,大家可以和諧互助相處,但是,某些無知的人卻篡改歷史,破壞這種本來和諧的親緣關係不說,歷史本身巋然不動,既能容忍篡改?尤其是近現代歷史,都十分清楚。

Expertedu 01:35 2004年9月2日 (UTC)


南大北大等校是1952間建立的學校嗎


  • 再一次要求你查看全國高校校史研討會關於校史問題的報告。請正面回答適用的相關原則有什麼不妥。
  • 新南大、南工、南師、南農等建校時都直接來自原南大和原金大,主源是原南大,而不是現在的南大。1952年文件清楚的指出上述諸校都為「建立」,後來新建的南大被批准將建校年份向前追溯。也就是說以上諸校都是原南大所分離,同為兄弟。如果一校以母體自居,就難免出現百年校慶九校聯慶時其他各校為此退場抗議的結果。

--Alexcn 10:02 2004年9月2日 (UTC)

由於「南大北大等校是否是1952間建立的學校」和這個議題相關,在上位置建此目錄。

首先,歷史事實是,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分別是清末民國都已經存在的學校,雖然名稱、地址、系科經過多次變遷。和以往發生的調整變化一樣,1952年南京大學、北京大學都只保留了文理科,而併入了金陵大學、燕京大學等有關大學的文理科,而且也都搬到了原金陵大學、燕京大學舊址,學科和地址都發生里變化,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在1952年前和1952年後還是同一個學校,難道說南京大學、北京大學變成了另外一個學校?但是,正是因為發生了變化,才有所謂老南大、老北大的說法。老南大指1952年前南大中大東大南高各時期南京大學,校址長時期在四牌樓(抗戰除外),老北大指1952年前的北大京師大學堂等各時期的北京大學,校址長時期紅樓。南大、北大分別是個字有關直接或間接衍生的院校如東南大學(南工)、南京師範大學、南京氣象學院等等的母體學校,這是事實。當然,學校和人的倫理關係不一樣,南京氣象學院、東南大學(南工)、南京師範大學等等由母體南京大學分離出來建立,並不要稱南京大學為老媽老爸,還是兄弟院校。同樣,江蘇大學(江工)、南京工業大學(南化)也不稱東南大學(南工)為老爸老嗎,稱南京大學為老爺爺老奶奶,而都是兄弟院校。

1952年院系調整後的新南大、新中山、新北大、新清華、新浙大、新武大等和1952年前的老南大、老中山、老北大、老清華、老浙大、老武大等分別是同一個學校,同一個法人,這種關係,不存在批不批准的問題,也從來沒有發生過所謂建校年份向前追溯批准的問題。

另外,中共江蘇在南大校慶日所搞得所謂百年校慶九校聯慶,純粹政府的鬧劇,南大的衍生院校如南京氣象學院、上海財經大學、醫科大學等等並沒有參加(當然,台灣中央大學有爭議,他是南大在中央大學等時期的在台校友創辦的、以中央大學傳人自居的大學,本來和南京大學沒有任何傳承關係,完全是台灣新建的學校,但是,由於是校友創辦並以傳人自居,所以還是有着親緣關係)。回顧一下歷史,想想20年前南京大學舉行八十周年校慶的時候,去看看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等等在舉行幾周年校慶呢?


至於所謂「建立」之類的,只是用詞的問題,並不影響事實本身。南大在1921年南高時期,曾高師改大,「建立」國立東南大學,南高校長郭秉文被稱為「東南大學之父」,而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和其他多所院校合併建立中央大學(初名第四中山大學,不久先後改為江蘇大學、中央大學),1952年南京大學分離出許多學科併入其他一些大學的文科建立新的南京大學,1960年南大分離出氣象學系成為沒有氣象學系的新的南京大學、1978年後恢復建立醫學院、商學院、法學院等等成為設立了醫學院、商學院、法學院等等的新的南京大學,並不影響南高、東大、中大、南大各時期的南京大學是同一個大學。1952年北京大學分離出許多學科併入其他一些大學的文科建立新的北京大學,和老北大還是同一個學校。就像東南大學和南京鐵道醫學院、交通專科學校、地質學校合併組建為新的東南大學,並不影響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時期的東南大學是同一個學校一樣(當然,南大歷史上的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和今天的東南大學、江蘇大學是不同的學校)。相反,難道同樣用了建立一詞的1952年之後建立南京師範學院(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江蘇工學院(江蘇大學)、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難道之前這些學校都不存在的時候還有老南師、老南工(老東南)、老江工(老江大)、老華南工?大家看的是事實,而不在於你怎麼說法。

前面說到討論重複太多,針對條目中所爭論的東南大學(不做特別說明以及語境沒有變表明,東南大學、江蘇大學都是指現在的中華共和國時期創辦的工科大學現東南大學、江蘇大學都,而不是以文理為基石的南大的東南大學、江蘇大學時期)的追溯問題、東南大學校園內的舊建築兩個問題的爭論,特設以下兩個討論題目說明。

Expertedu 04:43 2004年9月3日 (UTC)

回答 Alexcn所說「 南大與北大在1952年的調整中有相似之處,但並不相同。原北大並沒有一個佔全校4成的學院分離出去繼續辦學,並且為新建學校的主體。1952年的調整文件是否指出北大為「建立」?請給出相關文件。」

學校的繼承和學生人數沒有任何關係。比如現在的南大,如果把商學院、計算機信息學院、法學院獨立出去組建一所南京應用科技大學,北大把醫學院、管理學院、信息技術學院獨立出去組建一所北京應用科技大學,人數都超過全校學生的一半,因為這些應用專業社會需求量大,招生人數多,但南大、北大還是南大、北大,新組建的應用科技大學還是全新創立的。正如1952年南大工學院招生人數多(其中包括1949年中共接管南京大學辦了許多為所謂社會主義建設所用的工農兵速成班)很多,而南大工學院的大概一半多從南大分離出去成立南京工學院(1988年改名東南大學),今天的東南大學繼承了南京大學工學院約一半的學科規模,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仍然是和應用科技大學性質一樣,還是全新創立的學校。 Expertedu 12:40 2004年9月5日 (UTC)


追溯校史問題:東南大學前身是南京工學院,1952年前並不存在這個學校

首先,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是1952年建立的大學,而南京工學院前身為南京大學工學院,在追溯校史時,可以追溯南京大學工學院(包括南大中大東大南高等時期的工學院、工科),而不是整個南京大學,就如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氣象學院)在追溯校史時,可以追溯南京大學的氣象學系(包括南大中大東大南高等時期的氣象學系、氣象組)而不是整個南京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樣可以追溯中山大學的工學院(包括中山大學廣東大學廣州高師等時期的工學院、工科)而不是整個中山大學一樣。這一點在條目中要明確,不能像經過百般篡改的東南大學私家校史說東南大學(南工)是以原中大工學院為基礎建立的一樣,故意遺漏南京大學一樣,魚目混珠是不允許的,百科全書上必須明確歷史,不能有任何誇大的錯誤。Expertedu


  1. 關於Alexcn所說校史追溯的問題,關於高校院系調整,關於《校史追溯原則》,前面也說得很清楚。再做重複。按照所謂的「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也就是佔新建高校人員的多數的,應該可以追溯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如果「建」字理解為全新創建,這句話本來就是不嚴謹的,既然是新建高校,那麼這所學校建校時間就是這所學校建立的時候,怎麼會是另外一所學校建立的時間呢,明顯邏輯矛盾?前一個「建」顯然是全新創建的意思,這句話如果要符合邏輯,後一個所謂「可以追溯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必然是「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比如,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江蘇大學(江蘇工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氣象學院)、上海財經大學等等由南京大學在有關時期衍生而來,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來自南京大學,這些學校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南京大學,這大概也是南大許多衍生院校辦學歷史都追溯到南京大學的建校時間1902年的原因。另外,既然大家都不敢不承認「東南大學前身是南京工學院,建立於952年,1952年前並不存在這個學校」這個歷史事實,既然東南大學1952年前都不存在,怎麼還會存在1952年前(比如1902年)這所學校建校的問題呢,1952年前不存在,當然不可能在1902年建校,否則,豈不自相矛盾、荒唐?

實際上,「辦學歷史」這個名詞也是很含糊的,比如近代南京大學在成立的時候(三江師範學堂時期的南京大學),1902年未必設立了工科、農機、農科、氣象學科、商科等等,假設當時沒有設立農機學科,儘管你可以狡辯「雖然農機學科在1902年沒有設立,但是如果沒有這所學校的設立,怎麼會有後來的農機學科」,但是這種辦學歷史的追溯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比如南京氣象學院,只有在南大在三十年代設立氣象學系或者氣象學組的時候(或者你也可以說最早在南高時期南京大學開設氣象學課程始),對於南京氣象學院才有真正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學校的追溯不能誇大,背離事實。儘管你可以說因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氣象學院)建校時幾乎100%來自南京大學氣象學系,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建校時超過50%來自南京大學工學院(其他來自金陵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等等)...,這些學校辦學歷史(注意,是辦學歷史,不是建校歷史)可以往前追溯,那也只是追溯到南京大學的相關院系,比如東南大學追溯南京大學的工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追溯南京大學的氣象學系。如果因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幾乎100%來自南京大學氣象學系,就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前的整個南京大學(包括三江兩江南高東大中大南大等各時期的南京大學)而不是南京大學氣象學系,如果說因為東南大學超過50%來自南京大學工學院就說東南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前的整個南京大學(包括三江兩江南高東大中大南大等各時期的南京大學)而不是南京大學工學院,豈不要冒出十個冒充李逵的李鬼,荒謬到了極點?

在這方面,上海財經大學的校史說明值得參考。上海財經大學前身為國立上海商學院,獨立建校是從1932年開始的,100%來自中央大學時期的南京大學商學院,所追溯的是南大的商科,即南京大學在1917年南高時期建立的商科。上海財經大學的校慶,從1917年計算,即是追溯到相關的南大商科學科建立時間。這樣的校慶追溯,也並不影響對1932年獨立建校的歷史事實德承認。

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的真實歷史變遷歷程是,1952年建校,校名南京工學院,1988年改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和其他幾所學校合併組建為新的東南大學。儘管1952年前並不存在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這個學校,但是這個學校可以最追溯到1952年前的南京大學工學院(1952年前的南京大學工學院的歷史當然也是屬於南京大學,而不是南京工學院,儘管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可以來追溯)。南京大學工學院最早的淵源我沒有做過考證,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時是否有工科相關的學科有帶考證。南高成立以後,曾經設立工科,南高時期南京大學的首任工科主任是楊杏佛,1921年南高成立國立東南大學,進入南京大學歷史上南高東大兩名稱並存的時代(直到1923年撤去南京高師校牌),工科由南高劃歸東大。在南高棟大時期,南大工科雖然很小,但已經設有土木、電機、機械三科。1924年,南大停辦工科,工科分出和河海工程學校合併組建河海工科大學,由東大時期南京大學工科主任茅以升檔任校長,到1927年河海工科大學在此併入南大,成立工學院,工學院隨着南大改名先後改名為第四中山大學工學院(1927年6月)、江蘇大學工學院(1928年2月)、中央大學工學院(1928年5月)和南京大學工學院(1949年8月)。簡言之,南京大學各時期的工學院或者工科的演變為,為三江師範工科相關學科課程(1902)——>兩江師範工科學科相關課程(1906年)——>南京高師工藝專修科(1915)——>國立東南大學工科(1921年)——>(河海工科大學(1924--1927年間,南大沒有工科,工科轉出合組為另外一所學校,1927年時再合併回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工學院(1927年6月)——>(國立)江蘇大學工學院(1928年2月)——>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1928年5月)——>國立南京大學工學院(1949年8)——>南京大學工學院(1950年10月)。在加上1978年後復建的南大工科有關學科,這就是南京大學工科/工學院的歷史。1952年前的南大工學院有關系科的歷史,南大工學院的衍生院校,包括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江蘇大學、江南大學等等,都可以做相關的追溯。




民國建築問題:東南大學校園的民國建築是另外一所大學--南京大學的歷史建築

東南大學前身是南京工學院,1952年前並不存在這個學校。東南大學校園裏1952年前的舊建築由另外一所大學---南京大學在各個歷史時期(包括南高東大中大南大等時期)建造。因此,要麼不談東南大學校園的民國建築,要麼說到東南大學校園的民國建築群時,必須說明這些建築是南京大學的歷史建築。華南理工大學提到校園裏1952年前由另外一所大學--中山大學(包括廣東大學等時期)建造的舊建築時,一定要說明是中山大學的舊建築。這是真實反映歷史的基本要素,也是對有關方面的起碼尊重Expertedu 05:46 2004年9月3日 (UTC)


關於南京大學舊址民國建築問題,回答Alexcn原中央大學建築群中的回覆:原中央大學建築群,為國立東南大學及國立中央大學修建、改造的系列建築。 兩者對比,哪個更客觀?再一次提醒,「原中央大學建築群」是一個專用語。再看你所說的「健雄院(原南京大學(南大中大東大南高各時期南京大學)」,簡直就是語無倫次,不知所云。對於你來說,所謂事實就是把所有的「中央大學」四個字改成「原南京大學(南大中大東大南高各時期南京大學)」,把多校同源共有的歷史當成某一個分支的歷史,甚至為此將毫無歧義、毫無偏見的「原中央大學」代替以「南京大學中大時期」這樣一個明顯有可能帶來歧義和爭論的BPOV,究竟是什麼用意?「南京高師」是一個歷史詞彙,清楚、中立、客觀,「南京大學的南高時期」又是什麼?

  1. 前面說到,請不要故意遺漏歷史。南京大學舊址建築群,不僅是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時期修建、改造的,還包括南京高師等時期,比如見證1952年前南京大學體育系三十多年歷史的體育館等重要建築。單說「為國立東南大學及國立中央大學修建、改造的系列建築」,明顯和歷史事實不符,這種可以遺漏,其目的只能理解為想以東南(南工)的名字來魚目混珠南大的國立東南大學時期。
  2. 南京高師、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大學都是一個大學,分別為南京大學的不同時期。比如南京高師時期,即是南京大學的南京高師時期(南京大學的南高時期),或者南京高師時期的南京大學,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等同樣;一般稱1952年前的南大為老南大,老南京大學包括南京高師、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和1952年前的南京大學等各個時期。正如老北大、老中山,老北京大學一般指1952年前的北京大學,包括京師大學堂時期。老南大科學館,是南高東大並存時期建立的,為南大中大東大南高各時期的南京大學所使用,這些具體的時期註釋列上是冗長而且沒有必要的,根據你的建議,直接用老南京大學科學館,不用再在後面說明南京大學的哪些時期。Expertedu 12:40 2004年9月5日 (UTC)


回答Expertedu

剛才Alexcn把一些重要內容刪除,這是極其有問題的,包括關於所謂地址文脈的答覆--by Expertedu
是否刪除,查找便知。指控之前請先查實

原中央大學建築群

引用Expertedu:比如南京大學舊址建築,不是你所說的是「國立東南大學及國立中央大學修建時期修建、改造的系列建築」,而是「南京高師、國立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各時期修建、改造的系列建築」,

引用Alexcn:原中央大學建築群,為國立東南大學及國立中央大學修建、改造的系列建築。

兩者對比,哪個更客觀?再一次提醒,「原中央大學建築群」是一個專用語。再看你所說的「健雄院(原南京大學(南大中大東大南高各時期南京大學)」,簡直就是語無倫次,不知所云。對於你來說,所謂事實就是把所有的「中央大學」四個字改成「原南京大學(南大中大東大南高各時期南京大學)」,把多校同源共有的歷史當成某一個分支的歷史,甚至為此將毫無歧義、毫無偏見的「原中央大學」代替以「南京大學中大時期」這樣一個明顯有可能帶來歧義和爭論的BPOV,究竟是什麼用意?「南京高師」是一個歷史詞彙,清楚、中立、客觀,「南京大學的南高時期」又是什麼?

南京大學的南高東大時期就是從1914年到1927年間的南京大學時期,也就是南高時期、南高東大並存時期、東大時期的南京大學,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懂?看看南工東南的條目介紹,一大堆都是建築介紹,除了南大舊址建築文物外,就沒什麼東西了,乍一看一看東南大學要辦成旅遊公司,旅遊的主題是南大舊址建築,也夠可憐的。怎麼不介紹一下你們在教育界有什麼地位、成就、貢獻,以及你們的發展歷程,比如東南大學的其他幾個前身?南京工學院只是東南大學的前身之一,還有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專科學校、南京地質中專學校,也分別是新東南大學的前身之一,雖然是次要的前身,但是也不能完全忽略了,比如比如南京交通專科學校、南京地質中專學校的建校歷史比南京工學院還早,地盤也在新東南大學,為什麼不去挖掘一下那些地盤下面還有什麼老掉牙的古代建築文物? 作者:一針見血建百科


南京工學院追溯歷史的正當性

1952年以前,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是否存在?——不存在。但是建立南工的實體——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是存在的,並且人員、辦學,都延續至南京工學院。引用全國高校校史研討會大會報告《中國高校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以下簡稱《原則》):「斷兩校是否有繼承關係,嚴格意義上應綜合考慮教師、學生、學校性質和辦學層次四因素的承接關係。

  1. 基於事實,以《原則》一文確立的校史追溯原則和標準為判斷依據。
  2. 《原則》=>3.強調整體繼承性原則。追溯校史應綜合考慮學校整體的繼承關係,而非個別因素的繼承關係,不能只依據學校與其認定的前身學校個別科系的繼承關係。在1953年前後院系調整時,有不少新建專業院校是由多所大學調整出的相同系科組合而成的,一般來說應以新組建的時間為建校時間。但若原高等學校的系科和人員成為分立或派生出的高等學校的主體,即達到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也就是佔新建高校人員的多數的,應該可以追溯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
相關事實=> 1952年,原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機械、電機、土木、化工以及農機等系科與金陵大學機械、化工兩系合併建立南京工學院。原南大工學院1952年時是原南京大學最大的學院,師生人數接近全校四成,而金大工科規模較小。南工學生中,來自原南大1600人,來自原金大200人。
  1. 追溯建校年份的態度,是確認歷史而不是佔有歷史。沒有任何人能夠佔據歷史,因為歷史不是私家財產。對於多校同源的事實,只有一校可以追溯建校年份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2. 東南大學源於兩江師範工科,自此一脈而傳,一直在原址辦學,現南京大學源於兩江的文科和理科,兩校同源,都是「肇始」於兩江。兩江、南高、國立東南大學、中大、老南大不是東南大學也不是現在的南京大學可以一身代表的。

「東南大學源於兩江師範工科,自此一脈而傳,一直在原址辦學」,哈哈,Epertedu說得對,Alexcn又在企圖魚目混珠了,是誰一直在原址辦學,是南工東南大學嗎?1952年前還沒有出生的學校,怎麼會在1952年前一直在辦學呢?再說了,兩江師範時期南京大學有工科嗎?即使有,南京大學工科一直在四牌樓辦學嗎?1952年以後南京大學時期的南大工科不是在漢口路麼?日本佔領南京,難道四牌樓被日本陸軍醫學院佔用的時期南京大學的工科難道不在重慶,而是留在在四牌樓和日本陸軍醫學院合併辦學?難道1924年東大時期南京大學停辦工科,工科分離組建河海工科大學,河海工科大學在南京大學舊址四牌樓? Alexcn真是胡攪蠻纏,這裏說話要嚴謹,不要像你這樣信口雌黃。三江、兩江、南高、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江蘇大學、中大、老南大,和南大不是一個學校嗎?還要誰來代表? 看看南工東南大學篡改歷史的介紹,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老南大衍生了你,多少知道點投桃報李的道理,有點感恩的基本精神,南大的衍生院校,南師、南農、上財,哪一個像南工這樣沒有一點基本的尊重歷史的道德?難道南大對你還不夠好,1952年南大分出學科出來成立南京工學院、南京師範學院、南京農學院的時候,不僅師資都抽調過去,而且相關院系專業的圖書設備都給了這些獨立建校的學院,就差沒把從1902年到1952年南大積累的檔案文物之類的給你們。這還不夠?1980年你們是多少年校慶?難道不是28周年嗎?問問你們的哪些學長校友,他們的母校是1952年誕生的年輕大學還是你篡改歷史的所謂百年老校? 作者:一針見血建百科


1952年,南大、南工、南農、南師等校為「建立」,見於《南京高校院系調整方案》。其中南大為新建的文理綜合大學,南工為新建的多科性工科大學。南工繼承原南大校址,南大繼承原南大校名。但是《原則》指出,校名和校址都只是追溯校史的次要因素。關鍵因素是人員和辦學的繼承性。後來南大被批准將建校年份確認在1902年,這一事實客觀公正,無需迴避。

:難道南大和老南大、北大和老北大是同一個學校,還需要批准嗎?前面Expertedu都說過了南大北大等校院系調整後校史追溯沒有所謂的批不批准的問題,雖然學科調整里,地址變了,南大就是老南大,北大就是老北大,Alexcn怎麼還在這裏出來信口雌黃?如果說說你信口雌黃不符合事實,你拿出證據來,把你杜撰的批文貼出來! 作者:一針見血建百科


南大與北大在1952年的調整中有相似之處,但並不相同。原北大並沒有一個佔全校4成的學院分離出去繼續辦學,並且為新建學校的主體。1952年的調整文件是否指出北大為「建立」?請給出相關文件。



最後,請Experedu明確指出,是《原則》中確立的追溯準則不當,還是南京工學院適用此原則的事實不當,如果不能正面回答,這場滑稽的爭論也就可以平息了。 還有,希望你注意討論的用語,不要用諸如「篡改」「魚目混珠」等攻擊性語句惡化討論的空氣。 --Alexcn 09:54 2004年9月3日 (UTC)

由於以上Alexcn的目錄重複,以上目錄中的南京大學舊址建築群和東南南工校史追溯問題,在原有目錄回答 。關於「篡改」、「魚目混珠」,這是對南工東南大學介紹文字性質的真實描述,前面有很多說明,比如建校時間從1952年篡改為1902年---1952年前都不存在的學校,怎麼可能1902年建校呢?南大的其他衍生院校,南京師範大學說辦學歷史從1902年開始,上海財經大學說辦學歷史從1917年開始,都不否認1952年、1932年獨立建校的歷史事實,而只是辦學歷史歷史可以追溯。這就叫做沒有篡改歷史。這就叫做尊重歷史,尊重事實。 Expertedu 12:40 2004年9月5日 (UTC)


建校時間從1952年篡改為1902年---1952年前都不存在的學校,怎麼可能1902年建校呢?哈哈,真如同我的名字,一針見血。Alexcn一遍又一遍用蒼白無力的理由來胡攪蠻纏,實在太無聊了。 建議Epertedu,對於Alexcn這種人不理也罷。這裏是百科全書,應該是不允許的,應該以道服人,以事實服人,不要連基本的邏輯能力都沒有就來搬弄是非。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怎麼不能務點正業,把你們自己發展好,而不是把時間花在歪曲歷史上?熱衷於改名、熱衷於誇大篡改學校校史,學校就變好了? 作者:一針見血建百科

「大禮堂(原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大禮堂)」很不倫不類

關於東南大學校史是否可以追溯到更早,我了解的不多,我對此不作評述。我只是覺得Expertedu版本中的「大禮堂(原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大禮堂)」之類的描述有些不倫不類,既然是在中央大學時期修建的,直接標註中央大學就可以了,至於中央大學和南京大學的關係,讀者自可以去查閱其他資料。--Mountain(Talk) 14:04 2004年9月5日 (UTC)


可以理解你了解得不多,所以才會這麼說。根據什麼名稱時候修建就標註什麼名稱也不合適,因為這些建築為以後的這所大學所用。其實,儘管這所大學最終的名稱是南京大學,但是歷史上有很多名稱。那些比較主要的建築,大禮堂是南京中央大學時期(1928-1949)修建的,梅庵、體育館是南京高師時期(1914-1921-1923)修建的,科學館、圖書館是南高東大並存時期(1921-1923)並存時期修建的,如果按照什麼時候修建的,就稱為什麼建築,那麼會出現南高梅庵、南高體育館、南高東大科學館、中大大禮堂等許多名稱,而這些建築,如體育館,不僅是南高東大時期的體育館,也是第四中山大學時期(1927-1928)、江蘇大學時期(1928)、中央大學時期(1928-1949)、南京大學時期(1949-1952)的體育館,體育館是南京大學體育系在各個時期的見證,而不僅是南高時期,如果稱為南高體育館,那麼東大中大南大各個時期南京大需體育系的歷史怎麼能夠反映?比如生物館,一直都是各個時期南京大學生物系所用(抗戰時期除外),直到1952年南京大學生物系搬到漢口路。像科學館,從南高東大到中大南大,直到1952年,一直都是南京大學數理等系的師生所用,直到1952年南京大學搬到新的校址。其他建築也一樣。其實這些建築,除了日佔時期(1937-1945)被日本陸軍醫院所佔用和1952年後南京大學轉交當時創建的南京工學院所用外,都為南京大學所使用,儘管南京大學的名稱經歷了多次改名。因為最終的名稱是南京大學(最早正式採用被中共軍隊所佔的1949年8月民國時期),所以南京大學舊址的建築的正式名稱當然應該用原南京大學***,比如原南京大學體育館,原南京大學大禮堂,而不是用任何一個南京大學歷史上的名稱。正如華南理工大學校園裏的中山大學舊址建築,應該用原中山大學***,儘管可能是中山大學在廣東大學時期建造的;紅樓北京大學舊址的建築應該用原北京大學***,儘管可能是京師大學堂時期的北京大學建造的。採用這所大學最後採用的名稱,無疑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有關學校企圖在校史魚目混珠的時候。其實南京大學是很大度的,看南京大學官方在許多方面的態度可以反映出來。南京大學其實並不反對南京大學有關院系的衍生院校對南京大學有關院系歷史的追溯,以至衍生院校對整個南京大學歷史的介紹,比如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你可以追溯南京大學的師範學院/教育科,工學院/工科,以至可以對整個南京大學歷史的介紹。但是,前提是要尊重事實,要尊重母體學校,不要盜竊南京大學的歷史,而是要明確那是南京大學的歷史。這種基本的態度,大家是應該有的。我相信華南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等在介紹1952年前追溯中山大學有關院系的歷史時,一定會說明那是中山大學的歷史,同時也是華南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的孕育時期。218.82.36.33

中央大學和南京大學是同一個學校的關係

中央大學和南京大學的關係,歷史都很明白,國立中央大學就是國立南京大學(除了校名以及管制變化外,沒有其他任何變化),而在1950年時,國立南京大學直接稱為南京大學,也沒有任何變化。就如同國立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和中山大學一樣。嚴格來說,不存在中央大學和南京大學的關係問題,而是1952年前的老南南京大學和和1952年後的新南京大學的關係問題。到1952年,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校參加院系調整,分離出許多院系,組建了許多新學校(如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這些學校都是1952見創立的,所以1962年時曾出現許多年輕大學舉行10周年校慶的熱鬧景觀),又併入一些院系,並搬離舊址,成為新的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新老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顯然是同一所大學,只是院系地址發生了變化--歷史上這樣的變化又何其之多?比如屬於老南大、老北大、老中山校方的檔案等各種文物,都是隨着南大、北大、中山的搬遷而搬遷。如果你要查詢老南大(包括南高東大中大南大各時期)、老北大(包括京師大學堂等時期)、老中山(包括廣東高師、廣東大學時期)官方紀錄,比如要查詢老南大、老北大、老中山的各個院系,包括老南大、老北大、老中山工學院、師範學院等院系的畢業校友的情況、學業成績等等的官方紀錄(當然,北大在京師大學堂以後就沒有了師範學院),必須到南大、北大、中山。如果你到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新創辦的院校去查,必然是枉去一趟---1952年前這些學校都不存在,他們怎麼會存在1952年前的畢業校友呢?(當然,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在1952年時曾經把分離出去的相關院系的資料圖書設施等給了新創的學校,包括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北京醫科大學等,以給他們辦學所用。但是,當時並不是分家,而是老大學分出一些院系來創辦新大學,所以儘管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的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等等分離出去建立新的學校了,這些院系的官方資料(新辦大學並沒有實際需要的),如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的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1952年前畢業生的檔案,並沒有分到新創辦的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醫科大學等等,畢竟不是分家。如果是分家,是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等等共同平等的瓜分繼承了老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華南工學院、華南師範學院等等共同平等的瓜分繼承了老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和北京醫科大學等等共同平等的瓜分繼承了老北京大學,那麼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應該只保留老南京大學、老北京大學、老中山大學的文理科院系的官方檔案,而工科的應該分給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農科的應該分給南京農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正是因為是老大學分出院系創辦了新大學,而老大學本身保留了,才不會如此瓜分。當然,當時取消的教會大學的官方檔案,如金陵大學、燕京大學、嶺南大學,都給了其併入的大學,即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正如1958年創辦的南京鐵道醫學院以及南京交通專科學校等和東南大學合併了,南京鐵道醫學院以及南京交通專科學校等的檔案都給了新的東南大學一樣) 1952年前的這些畢業校友是南大、北大、中山的師範學院、工學院等院系的校友,是南大、北大、中山的的校友,而不是其他學校的。東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是1952年創辦的學校,1952年前自然不可能有畢業校友。尊重事實的素養是人人都應該具備的,更何況是在百科全書。同樣,尊重他人權益、尊重母體學校也是應有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有和諧友好的關係;如果盜竊母體學校歷史,自然破壞了和諧友好的關係。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品質 218.82.36.33

請問Expertedu之流你們是什麼「研究者」?

研究者的基本態度首先是力圖客觀研究問題,個人評論和客觀描述應當分開表達。 請各位把衝突的觀點另外分詞條來表達,可否?

如果雙方對本詞條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可以分列詞條:東南大學(東南大學校史觀),東南大學(南京大學校史觀), 或者在「東南大學」詞條下分列章節,增加「爭議」部分,將不同觀點各自表述,而不要去篡改別人的文字,可否?

難道東南大學的校友,沒有利權來撰寫他們認可的東南大學的詞條?南京大學的校友如果有不同意見(即使 我作為東南大學的校友,也不同意東南大學官方寫的校史),可以在「南京大學」詞條下辟章節專門論述,並提供 交叉參考,也可以在「東南大學」詞條中爭議部分增加交叉參考到「南京大學」詞條中的相關章節。這樣,才是 尊重他人言論自由利權的學術研究者的態度。

你不同意別人的見解,你可以撰寫論文來批駁,但是你沒有利權去篡改他人編寫的內容。這是基本學術規範。 這種編輯戰顯示出 Expertedu 之流缺乏基本的學術教養,不是南京大學的榮耀。

更何況,新南大,北大,清華,浙大,在我看來,也不是老南大,北大,清華,浙大。自命為老中央大學的學統 唯一繼承者,那要看你繼承了什麼東西!思想態度,學術風氣,辦學理念,才是關鍵。在我看來,49年以後的 中國大學,都已經亡了。

與其在這裏爭「正宗」,不如來重溫一下精彩的小說片段::)

而阿Q自己也不說,獨有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着眼睛道: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 你算是什麼東西!」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於對於兩位「文童」⒅也有以為 不值一笑的神情。

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薄城裏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 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裏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 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裏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

- lihlii@hotmail.com

如果要說阿Q, 你所寫的東西才阿Q。看你所謂的「東南大學(1921-1926)口子房」等等,此東南大學是指南京大學的國立東南大學時期,指南京大學,而不是前身為南京工學院的現在的東南大學。口子房不僅是東南大學時期的南京大學的口子房,而且也是兩江師範、南京高師、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時期的南京大學的口子房,除開南京大學搬到漢口路以及搬到重慶的時期。想借南大的國立東南大學和現在的東南大學來魚目混珠,像江蘇大學一樣,李鬼充李逵,你才是十足的阿Q。在南京工學院改名為東南大學,江蘇工學院改名江蘇大學之前,東南大學、江蘇大學使用來專指南京大學那段歷史的。正如前面所說,1962年南大舉行60周年校友所題的「巍巍東南學府」、「東南三傑美名傳」、「東南第一學府」、「南高東大名垂青史」之類的,此東南、東大當然是在說南京大學。那時現在的東南大學還在舉行10周年校慶呢,名字上看還只是一所工學院。前後對比一下,想想這所大學翻天覆地的篡改歷史的行為,實在讓人噁心之極、鄙視之極 一針見血建百科 01:49 2004年9月8日 (UTC)


這裏是百科全書,並不是要提供舞台給篡改歷史者

請篡改歷史者不要搗亂,不要把南大的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和現在的東南大學、江蘇大學魚目混珠。現在的江蘇大學的前身是鎮江農業機械學院(當然一直往前是南大的農業機械專業),1960年建校,現在的東南大學的前身是南京工學院(當然一直往前是南大的工學院一半左右的學科),1952年建校,都是工科為主的大學。而南大的國立東南大學時期之前是南京高師,江蘇大學時期之前是第四中山大學,第四中山大學之前是國立東南大學,南大的各個時期都是以文理為基石的大學。這裏是百科全書,並不是要提供舞台給篡改歷史者。百科全書唯一的依據是人們已經掌握的事實,而不是對明顯的能夠分辨的事實的篡改版本也進行保留。既然你作為東南大學的校友,也不同意東南大學官方寫的校史,那麼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不應該縱容這種篡改,而是尊重事實、尊重歷史為最高準則,進行澄清,而不是從惡如流。「南京大學」詞條對南大的十幾個衍生院校中的任何一個大學包括東南大學江蘇大學等等篡改歷史的行為進行澄清說明,是沒有任何必要的,而應該在這些衍生院校的條目中弄清事實。我十分贊成你所說的,自從1949年中共控制大陸以來,大陸的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思想態度,學術風氣,辦學理念等等都發生了變化,其實是出現了毀滅性的倒退。但是,這並不影響新南大,北大,清華,浙大和老南大,北大,清華,浙大是同一個學校的事實。另外,不存在南京大學自命為老中央大學的學統的問題,南京大學就是中央大學,中央大學是在1949年改名為南京大學的,而新南大、新北大是1952年由老南大、老北大院系掉整、校址搬遷而成的,都是指同一所大學。南大對所有的衍生院校,包括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江蘇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等,都是懷着共通血緣的親密感情的,前提是,要尊重南大,尊重南大的歷史,而不是盜竊南大的歷史。Expertedu 01:05 2004年9月8日 (UTC)

百科全書可以留給那些心地扭曲、執意要污衊歷史、篡改史實的人舞台,不過需要在篡改的地方同時作相應的事實註明。比如東南大學江蘇大學所寫的建校於1902,註明「實際建校時間1952年」、「實際建校時間1960年」,他們把1952年前畢業的南京大學工學院的校友稱作自己的校友,可以在在後面註明「經查幾所聲稱此人為其校友的學校,包括1952年創辦的東南大學、1960年創辦的江蘇大學,沒有此人檔案,實際母校為南京大學,畢業於****時期,如需查詢此人學業成績及其他有關官方紀錄,請到南京大學,以免被人欺騙,白跑一趟,否則耽誤了你的時間,浪費了你的交通費,不要指望這些學校會賠償你」,其他如法泡製一針見血建百科

究竟誰對誰錯我不作評價,但我個人不喜歡Expertedu一針見血建百科的言論,這完全都是文革式的語言。--Mountain(Talk) 02:11 2004年9月8日 (UTC)

Alexcn的最後觀點

最後說幾句話,東南大學建校時間追溯到何時,並不意味着現在的東南大學可以代表當時的學校(不是和誰「搶」歷史),建校的時間只能表明辦學上的承接。事實上,我不認為現在有任何一所學校能夠代表上個世紀前葉的南高師、東大和中大,中央大學的歷史只屬於已經熄滅的中大,剩下的餘燼誰也沒有資格將過去的烈火據為己有。當然灰燼們可以聲稱自己來自過去燃燒的大火(東南大學可以追溯建校年份),而他們真的就是過去的烈火麼(就像ExpertEdu所說,現在的南京大學就是中央大學)?

我的觀點很明確,東南大學追溯建校年份完全是按照全國高校校史研討大會提出的報告,上面的討論中我已經給出全文。ExpertEdu在討論中不能對大會報告確立的原則和東南大學應用這一原則的事實提出質疑,卻一再刪改條目並且在討論頁中進行長篇攻擊,使得正常的交流無法繼續,真的很讓人遺憾。

我不想再捲入這樣無聊的編輯戰。我來wiki是為了樂趣和朋友,wiki慷慨的給了我。我不想在這裏褻瀆自己的這份感情。我也不想再恢復以前的編輯,因為事實是怎樣的,不在於這個條目現在是誰的版本。就此退出這一條目的討論和編輯。

--Alexcn 09:22 2004年9月11日 (UTC)

繼承

前兩年東大南大兩校同時舉行百年校慶,可謂一段佳話。可是偏偏有一些心胸狹隘的人士被奇怪的心理支配,利用WIKI可以自由編輯的特性,屢屢強行刪改東南大學歷史。這位高人何不去查查「國立中央大學」這個詞條呢,不知對於這個台灣學校的校史,他有何評論呢? 還有一個問題:崇明島以北的是長江,還是以南的是長江?

by Chmchm

一針見血 Q 百科 ;)

:所寫的東西才阿Q。看你所謂的「東南大學(1921-1926)口子房」

這個詞條沒有我寫的任何文字,不過我倒也看不出什麼不妥,倒是橫加的括號里不斷重複的「原南京大學(中央大學)」宛如祥林嫂式重複嘮叨着「兒子打老子」的阿Q,可笑可嘆。歷史沿革寫清楚就可以了。任何學術文章,有如此不斷重複同一個名詞而不使讀者懷疑作者有強迫症的麼?:) 具有正常學術思維素養的人,即便有ctrl+c, ctrl+v的便利,也只要在一處註明『中央大學,系原南京大學(這真叫人奇怪,論輩分也應該是「南京大學,系原中央大學」才對)』就夠了。請活在「先前闊」的歷史中的現南京大學的「高等教育研究」專家們,不要以自己的黨同伐異之心度人,請原諒我們無法理解你們所鄙視的說「條凳」的可笑。:) 所有問題,看官自可看這個討論頁,也可以在主詞條末尾增加該討論頁連接,讓地球人看看當今南京大學學子和「教育專家」的文筆和氣魄。:)

說到「盜竊南大的歷史」,我有個小問題。現南京大學官方自稱 1902 年建校,也被wikipedia「南京大學」詞條編寫者所承認。可是,1902 年的三江師範學堂,既非理科,也非工科,乃是一所師範性質的學校。那麼按照「一針見血」Q「百科」的意思(「那時現在的東南大學...名字上看還只是一所工學院」),正統繼承歷史的,應該是所師範大學才對。南京師範大學明明是直接繼承者,只不過地方讓給了卑鄙無恥盜用南京師範大學的歷史的現偽東南大學,而部分歷史文獻又被光榮的現南京大學光榮佔用,「那麼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不應該縱容這種」卑鄙盜用行為,「進行澄清,而不是從惡如流」。難道因為現南京大學歷史上的校慶犯過盜用名義的錯誤,就可以成為篡改更早的歷史的依據嗎?:) 即使時保存了歷史文獻,說明什麼呢?大英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還保存了不少大清帝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文獻呢,它們都是以上政治實體的歷史正統麼?

我感興趣的首先是歷史學術。Expertedu 說「南大的各個時期都是以文理為基石的大學」,如果站在他的「三江師範學堂是歷史上的南京大學」的立場上看,這是有問題的。三江師範學堂是所師範學校,不但有文理,也有農學博物手工圖畫各科,學科配置面向中學教育培養師資,充其量是高等師範學校,而不是文理研究性大學。如此,至少三江,兩江,南高的歷史,不許算現南大的歷史咯?

另外,wikipedia 南京大學詞條開篇告訴我們,南京大學「追溯學脈古為源自公元258年的南朝太學」,請問,這裏「唯一的依據是人們已經掌握的事實」是什麼呢?尚企詞條作者不吝賜教。:)

文中「實用主義哲學的鼻祖杜威(J. Dewey)」,也存在常識錯誤問題。John Dewey 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一般認為這一流派的創始人是 Charles Pierce [1] 或者撰寫了《實用主義》(Pragmatism)一書的 William James (這是 J. Dewey 自己承認的[2])。既然「南大的各個時期都是以文理為基石的大學」,關於哲學史的小處也不可忽視,否則基石危矣,非但不能「南高東大名垂青史」,倒有貽笑大方之危矣。

其次我覺得有趣的是,看南大東南中大校友會三者的會刊,都承認汪精衛政府的中央大學的歷史是「中央大學」的歷史一部分了,為了拉那個「悶聲大發財」校友入伙,倒也是兩廂情願,不知教育專家們對此有何評論?

這種荒謬的爭議,純屬無聊。既然大有無聊的人在,不妨陪個無聊。就是在虛榮心作祟的無聊遊戲之外,不要把真正的學術正經事情忘記了才好。好在南京大學尚有王彬彬,高華,李永剛等令人敬仰的名師,倒是卑鄙無恥的偽東南大學「盜用」不了的。若論幾個阿Q級專家的榮耀,要是有人急着盜用,那確是自我炒作的成功典範了。;)

[1] Robert Burch: Charles Sanders Peirc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peirce/,

   "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 wa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pragmatism (later called by Peirce 'pragmaticism')",

[2] Richard Field: John Dewey (1859-1952),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www.iep.utm.edu/d/dewey.htm, 2004.10.22.,

   "Dewey identified the view expressed in Studies with the school of pragmatism, crediting William James as its progenitor."

- lihlii@hotmail.com

路過,說幾句

我來自浙大,來說幾句.

  • 說說"校友"
校友是個模糊的概念,而且不是獨佔資源,可以共享.任何學校都願意拉沾親帶故的校友,北大,浙大...都不能免俗.既然校友是裝點門面的,何況數校可以共享校友,大家何樂而不為?
所以,東南大學的朋友要共享南京大學的著名校友,個人覺得合情合理.請其他朋友多點寬容.利人不損己,何樂而不為?:)
  • 說說"校史"
我想,最重要的是,讓一個陌生人能夠準確地掌握東大的變遷,尤其是"國立東南大學""東南大學"的區別,這是很重要的.否則,就是在打馬虎眼,說得難聽點,就是在糊弄讀者.
所以,多寫一筆好過少寫一筆.愛校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讓人發現條目寫得不夠中立客觀,反而是給母校抹黑,不是嗎?呵呵...希望我這番話沒有給浙大丟臉.:)
個人覺得,目前條目開頭,仍可分下段落,語言錘鍊一下.謝謝!--Hamham 12:54 2005年2月3日 (UTC)

幾個不夠嚴謹需要改進的地方

贊同Hamham的看法。

另外目前文中有違背歷史條目撰寫規範的混亂寫法,比如:

1952年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 原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

1952年哪來的「東南大學」呢?嚴謹的歷史學條目不可以寫。同樣的,提到「原國立東南大學」的時候,附註「南京大學」也讓人莫名其妙。因為在國立東南大學歷史時期,和幾十年後的南京大學,畢竟是不同主體,不同的歷史概念。

按照歷史事實撰寫,什麼時候,叫什麼名字,經過如何的過程重組,變革,說明白,才是百科全書條目的任務。

不要學會中共的 propaganda 那一套惡劣的手法。

返回 "东南大学/2005年前的讨论存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