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方名
|
原文
|
劑型
|
出處
|
處方
|
製法及用法
|
1
|
茵陳蒿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
|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
湯劑
|
2
|
桂枝甘草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
湯劑
|
3
|
麻黃細辛附子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
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湯劑
|
4
|
梔子柏皮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
肥梔子十五個(擘),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
湯劑
|
5
|
黃芩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
|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湯劑
|
6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
右四味,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湯劑
|
7
|
附子瀉心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
湯劑
|
8
|
柴胡桂枝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
桂枝(去皮)、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柴胡四兩。
|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
湯劑
|
9
|
通脈四逆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
|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
湯劑
|
10
|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湯劑
|
11
|
桂枝麻黃各半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
湯劑
|
12
|
小陷胸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瓜蔞實大者一枚。
|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
湯劑
|
13
|
柴胡桂枝幹薑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瓜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湯劑
|
14
|
桂枝人參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
桂枝四兩(別切),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湯劑
|
15
|
生薑瀉心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湯劑
|
16
|
梔子豉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𢙐,梔子豉湯主之。」
|
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
|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
湯劑
|
17
|
白虎加人參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傷寒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屬白虎加人參湯。」
|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湯劑
|
18
|
調胃承氣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
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大黃四兩(清酒洗)。
|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
|
湯劑
|
19
|
大黃黃連瀉心湯
|
《傷寒論》(漢•張仲景)「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
湯劑
|
20
|
桔梗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桔梗湯方亦治血痹。」
|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
湯劑
|
21
|
大黃附子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細辛二兩。
|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
湯劑
|
22
|
當歸散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產後百病悉主之。」
|
當歸、黃芩、芍藥、川芎各一斤,白朮半斤。
|
右五味,杵為散,酒飲服方寸匕,日再服。
|
散劑
|
23
|
防己黃芪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
煮散
|
24
|
薏苡附子敗醬散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
右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
|
煮散
|
25
|
射干麻黃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
射干十三枚、一雲三兩,麻黃四兩,生薑四兩,細辛三兩,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湯劑
|
26
|
厚朴三物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
湯劑
|
27
|
葶藶大棗瀉肺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丸大),大棗十二枚。
|
右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
湯劑
|
28
|
小半夏加茯苓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
湯劑
|
29
|
瀉心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瀉心湯方亦治霍亂。」
|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
湯劑
|
30
|
苓甘五味姜辛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乾薑三兩,細辛三兩,五味半升。
|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
湯劑
|
31
|
防己茯苓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
防己三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
湯劑
|
32
|
越婢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
|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湯劑
|
33
|
梔子大黃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酒黃疸,心中懊,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
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
湯劑
|
34
|
枳實芍藥散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
右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
散劑
|
35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
麻黃半兩(去節,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
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
|
煮散
|
36
|
瓜蔞桂枝湯
|
《金匱要略》(漢•張仲景)「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瓜蔞桂枝湯主之。」
|
瓜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湯劑
|
37
|
溫脾丸
|
《千金要方》(唐•孫思邈)「治久病虛羸,脾氣弱,食不消,喜噫方。」
|
黃柏、大麥芽、吳茱萸、桂心、乾薑、細辛、附子、當歸、大黃、曲、黃連各一兩。
|
右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
丸劑
|
38
|
生薑甘草湯
|
《千金要方》(唐•孫思邈)「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薑甘草湯方。」
|
生薑五兩,甘草四兩,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
|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
湯劑
|
39
|
延年薯蕷酒
|
《外台秘要》(唐•王燾)「延年薯蕷酒,主頭風眩不能食,補益氣力方。」
|
薯蕷、白朮、五味子(碎)、丹參各八兩,防風十兩,山茱萸二升(碎),人參二兩,生薑六兩(屑)。
|
右八味切,以絹袋盛,酒二斗五升浸五日,溫服七合,日二,稍加。
|
酒劑
|
40
|
駐景丸
|
《太平聖惠方》(宋•王懷隱)「治肝腎俱虛,眼常昏暗,宜服駐景圓方。」
|
菟絲子五兩(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車前子三兩,熟干地黃三兩。
|
右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圓如梧桐子大,每於空心,以溫酒下三十圓,晚食前再服。
|
丸劑
|
41
|
蘇子降氣湯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治男、女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目昏眩,腰疼腳弱,肢體倦怠,腹肚㽲刺,冷熱氣瀉,大便風秘,澀滯不通,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
紫蘇子、半夏(湯洗七次)各二兩半,川當歸兩半(去蘆),甘草二兩(爁),前胡(去蘆)、厚朴(去粗皮,薑汁拌炒)各一兩,肉桂一兩(去皮)。
|
右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二片,棗子一個,蘇五葉,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
煮散
|
42
|
香蘇散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治四時瘟疫、傷寒。」
|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一兩(炙),陳皮二兩(不去白)。
|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
|
煮散/散劑
|
43
|
升麻葛根湯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及未發,疑貳之間,並宜服之。」
|
升麻、白芍藥、甘草(炙)各十兩,葛根十五兩。
|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半,煎取一鍾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小兒量力服之。
|
煮散
|
44
|
平胃散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翻胃,並宜服之。」
|
蒼朮五斤(去粗皮,米泔浸二日),厚朴(去粗皮,薑汁制,炒香)、陳皮(去白)各二斤二兩,甘草三十兩(炒)。
|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二片,干棗兩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
煮散
|
45
|
牡蠣散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
|
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
|
右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餘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
|
煮散
|
46
|
六和湯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前、產後,並宜服之。」
|
縮砂仁、半夏(湯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甘草(炙)各一兩,赤茯苓(去皮)、藿香葉(拂去塵)、白扁豆(薑汁略炒)、木瓜各二兩,香薷、厚朴(薑汁制)各四兩。
|
右剉,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
煮散
|
47
|
牽正散
|
《楊氏家藏方》(宋•楊倓)「治口眼喎斜。」
|
白附子、白僵蠶、全蠍(去毒)各等分,並生用。
|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
散劑
|
48
|
導痰湯
|
《傳信適用方》(宋•吳彥夔)「治痰厥,頭昏暈。」
|
半夏四兩(湯洗七次),天南星一兩(細切,薑汁浸),枳實一兩(去瓤),橘紅一兩,赤茯苓一兩。
|
右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兩盞,姜十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
|
煮散
|
49
|
佛手散
|
《婦人大全良方》(宋•陳自明)「治產後血虛勞倦,盜汗,多困少力,咳嗽有痰。」
|
當歸、川芎、黃芪各一兩,北柴胡、前胡各一分。
|
右㕮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桃、柳枝各三寸,棗子、烏梅各一枚,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
煮散
|
50
|
小薊飲子
|
《濟生方》(宋•嚴用和)「治下焦結熱血淋。」
|
生地黃四兩(洗),小薊根、滑石、通草、蒲黃(炒)、淡竹葉、藕節、當歸(去蘆,酒浸)、山梔子仁、甘草(炙)各半兩。
|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空心食前。
|
煮散
|
51
|
五虎湯
|
《仁齋直指》(宋•楊士瀛)「治喘急痰氣。」
|
麻黃七分,杏仁一錢(去皮尖),甘草四分,細茶八分(炒),白石膏一錢五分。
|
右作一服,白水煎。
|
湯劑
|
52
|
芍藥湯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金•劉完素)「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
|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二錢,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炙),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一錢半。
|
右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清服。
|
煮散
|
53
|
金鈴子散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金•劉完素)「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當用金鈴子散。」
|
金鈴子、玄胡各一兩。
|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
散劑
|
54
|
門冬清肺飲
|
《內外傷辨惑論》(金•李杲)「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
紫菀茸一錢五分,黃芪、白芍藥、甘草已上各一錢,人參(去蘆)、麥門冬已上各五分,當歸身三分,五味子三個。
|
右㕮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柤,溫服,食後。
|
煮散
|
55
|
普濟消毒飲子
|
《東垣試效方》(金•李杲)「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雲大頭天行。」
|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橘紅(去白)、玄參、生甘草各二錢,連翹、黍粘子、板藍根、馬勃各一錢,白僵蠶七分(炒),升麻七分,柴胡二錢,桔梗二錢。
|
右件為細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時時服之。
|
煮散
|
56
|
羌活勝風湯
|
《原機啟微》(元•倪維德)「治眵多眊矂,緊澀羞明,赤脈貫睛,頭痛鼻塞,腫脹涕淚,腦巔沉重,眉骨酸疼,外翳如雲霧、絲縷、秤星、螺蓋。」
|
白朮五分,枳殼、羌活、川芎、白芷、獨活、防風、前胡、桔梗、薄荷各四分,荊芥、甘草各三分,柴胡七分,黃芩五分。
|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
湯劑
|
57
|
六磨湯
|
《證治準繩》(明•王肯堂)「治氣滯腹急,大便秘澀。」
|
沉香、木香、檳榔、烏藥、枳殼、大黃各等分。
|
右各件,熱湯磨服。
|
散劑
|
58
|
牛蒡甘桔湯
|
《外科正宗》(明•陳實功)「治頤毒表邪已盡,耳項結腫,微熱不紅疼痛者。」
|
牛蒡子、桔梗、陳皮、天花粉、黃連、川芎、赤芍、甘草、蘇木各一錢。
|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
湯劑
|
59
|
大補元煎
|
《景岳全書》(明•張介賓)「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證。」
|
人參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山藥二錢(炒),熟地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杜仲二錢,當歸二、三錢,山茱萸一錢,枸杞二、三錢,炙甘草一、二錢。
|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
湯劑
|
60
|
左歸飲
|
《景岳全書》(明•張介賓)「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藥二錢,枸杞二錢,炙甘草一錢,茯苓一錢半,山茱萸一、二錢。
|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
湯劑
|
61
|
舉元煎
|
《景岳全書》(明•張介賓)「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有不利於歸、熟等劑,而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
人參、黃芪(炙)各三、五錢,炙甘草一、二錢,升麻五、七分(炒用),白朮一、二錢(炒)。
|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
|
湯劑
|
62
|
茜根散
|
《景岳全書》(明•張介賓)「治衄血不止,心神煩悶。」
|
茜根、黃芩、阿膠(炒珠)、側柏葉、生地黃各二錢,甘草一錢(炙)。
|
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
湯劑
|
63
|
泰山磐石散
|
《景岳全書》(明•張介賓)「治婦人血氣兩虛,或肥而不實,或瘦而血熱,或脾肝素虛,倦怠少食,屢有墮胎之患。此方平和,兼養脾胃氣血。」
|
人參、黃芪、當歸、川續斷、黃芩各一錢,川芎、白芍藥、熟地各八分,白朮二錢,炙甘草、砂仁各五分,糯米一撮。
|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
湯劑
|
64
|
滋陰降火湯
|
《審視瑤函》(明•傅仁宇)「滿目螢星亂散,六陽賊火上炎,要救神光不墜,清心滋腎為先……治陰虛火動,起於九泉,此補陰之劑也。」
|
當歸一錢,川芎五分,生地黃(薑汁,炒)、熟地黃、黃柏(蜜水,炒)、知母(同上)、麥冬肉各八分,白芍藥(薄荷汁,炒)、黃芩、柴胡各七分,甘草梢四分。
|
右剉劑,白水二鍾,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
煮散
|
65
|
清胃湯
|
《審視瑤函》(明•傅仁宇)「治眼胞紅硬。此陽明經積熱,平昔飲酒過多,而好食辛辣炙煿之味所致也。」
|
山梔仁(炒黑)、枳殼、蘇子各六分,石膏(煅)、川黃連(炒)、陳皮、連翹、歸尾、荊芥穗、黃芩、防風各八分,甘草三分(生)。
|
右剉劑,白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熱服。
|
煮散
|
66
|
解郁湯
|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兩脅悶而疼痛,如弓上弦……治法宜開肝氣之鬱結,補肝血之燥干。」
|
人參一錢,白朮五錢(土炒),白茯苓三錢,當歸一兩(酒洗),白芍一兩(酒炒),枳殼五分(炒),砂仁三粒(炒,研),山梔子三錢(炒),薄荷二錢。
|
水煎服。
|
湯劑
|
67
|
固本止崩湯
|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婦人有一時血崩……必須於補陰之中行止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湯。」
|
大熟地一兩(九蒸),白朮一兩(土炒焦),黃芪三錢(生用),當歸五錢(酒洗),黑姜二錢,人參三錢。
|
水煎服。
|
湯劑
|
68
|
養精種玉湯
|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婦人有瘦怯身軀,久不孕育……方用養精種玉湯。」
|
大熟地一兩(九蒸),當歸五錢(酒洗),白芍五錢(酒炒),山萸肉五錢(蒸熟)。
|
水煎服。
|
湯劑
|
69
|
定經湯
|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婦人有經來斷續,或前或後無定期……方用定經湯。」
|
菟絲子一兩(酒炒),白芍一兩(酒炒),當歸一兩(酒洗),大熟地五錢(九蒸),山藥五錢(炒),白茯苓三錢,芥穗二錢(炒黑),柴胡五分。
|
水煎服。
|
湯劑
|
70
|
調肝湯
|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婦人有少腹疼於行經之後者……方用調肝湯。」
|
山藥五錢(炒),阿膠三錢(白面炒),當歸三錢(酒洗),白芍三錢(酒炒),山萸肉三錢(蒸熟),巴戟一錢(鹽水浸),甘草一錢。
|
水煎服。
|
湯劑
|
71
|
柴葛解肌湯
|
《醫學心悟》(清•程國彭)「治春溫夏熱之病,其症發熱頭痛,與正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與正傷寒異耳,本方主之。」
|
柴胡一錢二分,葛根一錢五分,赤芍一錢,甘草五分,黃芩一錢五分,知母一錢,貝母一錢,生地二錢,丹皮一錢五分。
|
水煎服。
|
湯劑
|
72
|
茵陳術附湯
|
《醫學心悟》(清•程國彭)「陰黃之證,身冷,脈沉細,乃太陰經中寒濕,身如熏黃,不若陽黃之明如橘子色也……小便自利,茵陳術附湯主之。」
|
茵陳一錢,白朮二錢,附子五分,乾薑五分,甘草一錢(炙),肉桂三分(去皮)。
|
水煎服。
|
湯劑
|
73
|
消瘰丸
|
《醫學心悟》(清•程國彭)「瘰癧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經血燥有火,則筋急而生瘰。瘰多生於耳前後者,肝之部位也。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
|
元參(蒸)、牡蠣(煅,醋研)、貝母(去心,蒸)各四兩。
|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二服。
|
丸劑
|
74
|
陽和湯
|
《外科證治全生集》(清•王維德)「此方主治骨槽風、流注、陰疽、脫骨疽、鶴膝風、乳岩、結核、石疽、貼骨疽及漫腫無頭,平塌白陷,一切陰凝等證。」
|
熟地黃一兩,麻黃五分,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炒,研),肉桂一錢,生甘草一錢,炮姜炭五分。
|
水煎服。①
|
湯劑
|
75
|
柴胡清肝湯
|
《醫宗金鑒》(清•吳謙)「柴胡清肝治怒證,宣血疏通解毒良,四物生用柴翹蒡,黃芩梔粉草節防。」
|
柴胡、生地各一錢五分,當歸二錢,赤芍一錢五分,川芎一錢,連翹二錢(去心),牛蒡子一錢五分(炒,研),黃芩一錢,生梔子(研)、天花粉、甘草節、防風各一錢。
|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
湯劑
|
76
|
四物消風飲
|
《醫宗金鑒》(清•吳謙)「四物消風飲調榮,血滋風減赤色平,荊防鮮蟬兼獨活,柴薄紅棗水煎濃。」
|
生地三錢,當歸二錢,荊芥、防風各一錢五分,赤芍、川芎、白鮮皮、蟬蛻、薄荷各一錢,獨活、柴胡各七分。
|
紅棗肉二枚,水二鍾,煎八分,去渣服。
|
湯劑
|
77
|
地黃飲
|
《醫宗金鑒》(清•吳謙)「地黃飲治血風瘡,癢盛不眠血燥傷,首烏丹皮生熟地,黑參歸蒺草紅僵。」
|
生地、熟地、何首烏(生)各三錢,當歸二錢,丹皮、黑參、白蒺藜(炒,去刺)、僵蠶(炒)各一錢五分,紅花、甘草(生)各五分。
|
水煎,早晚服。
|
湯劑
|
78
|
涼血四物湯
|
《醫宗金鑒》(清•吳謙)「涼血四物皶鼻紅,散瘀化滯又調榮,芩苓四物陳紅草,姜煎加酒入五靈。」
|
當歸、生地、川芎、赤芍、黃芩(酒炒)、赤茯苓、陳皮、紅花(酒洗)、甘草(生)各一錢。
|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加酒一杯,調五靈脂末二錢,熱服。
|
湯劑
|
79
|
滋水清肝飲
|
《壽世新編》(清•萬潛齋)「治胃脘燥痛,氣逆左脅而上,嘔吐酸水,忽熱忽寒,或心腹發燒,或小便赤熱。」
|
熟地四五錢,或七八錢或兩餘,當歸、白芍各一二錢,棗仁三錢,山萸肉一錢五分或二錢,雲苓三五錢,山藥四五錢,柴胡數分或一錢余,山梔一二錢,丹皮一錢或二錢,澤瀉二錢。
|
水煎服。
|
湯劑
|
80
|
黃芪湯
|
《金匱翼》(清•尤怡)「治老人虛閉。」
|
綿黃芪、陳皮(去白)各半兩。
|
右為末,每服三錢,用大麻仁一合研爛,以水投取漿水一盞,濾去滓,於銀石器內煎,後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調藥末,空心食前服。
|
煮散
|
81
|
蒿芩清膽湯
|
《通俗傷寒論》(清•俞根初)「和解膽經法。」
|
青蒿腦錢半至二錢,淡竹茹三錢,仙半夏錢半,赤茯苓三錢,青子芩錢半至三錢,生枳殼錢半,陳廣皮錢半,碧玉散三錢(包煎)。
|
水煎服。①
|
湯劑
|
82
|
柴胡陷胸湯
|
《通俗傷寒論》(清•俞根初)「和解兼開降法。」
|
柴胡一錢,姜半夏三錢,小川連八分,苦桔梗一錢, 黃芩錢半, 瓜蔞仁五錢(杵),小枳實錢半,生薑汁四滴(分沖)。
|
水煎服。②
|
湯劑
|
83
|
升降散
|
《傷寒瘟疫條辨》(清•楊栗山)「溫病亦雜氣中之一也,表裏三焦大熱,其證不可名狀者,此方主之。」
|
白僵蠶二錢(酒炒),全蟬蛻一錢(去土),廣薑黃三分(去皮),川大黃四錢(生)。
|
右為細末,合研勻。病輕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錢八分二厘五毫,用黃酒一盅,蜂蜜五錢,調勻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錢四分三厘三毫,黃酒盅半,蜜七錢五分,調勻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錢六分五厘,黃酒二盅,蜜一兩,調勻冷服。
|
散劑
|
84
|
宣痹湯
|
《溫病條辨》(清•吳瑭)「濕聚熱蒸,蘊於經絡,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痿黃,病名濕痹,宣痹湯主之。」
|
防己五錢,杏仁五錢,滑石五錢,連翹三錢,山梔三錢,薏苡五錢,半夏三錢(醋炒),晚蠶沙三錢,赤小豆皮三錢。
|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
|
湯劑
|
85
|
增液承氣湯
|
《溫病條辨》(清•吳瑭)「陽明溫病,下之不通……津液不足,無水舟停者,間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氣湯主之。」
|
元參一兩,麥冬八錢(連心),細生地八錢,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①
|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
湯劑
|
86
|
通竅活血湯
|
《醫林改錯》(清•王清任)「通竅活血湯所治之病,開列於後……頭髮脫落、眼疼白珠紅、糟鼻子、耳聾年久、白癜風、紫癜風、紫印臉、青記臉如墨、牙疳、出氣臭、婦女干勞、男子勞病、交節病作、小兒疳症……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老蔥姜,川芎黃酒赤芍藥,表裏通經第一方。」
|
赤芍一錢,川芎一錢,桃仁三錢(研泥),紅花三錢,老蔥三根(切碎),鮮姜三錢(切碎),紅棗七個(去核),麝香五厘(絹包)。
|
用黃酒半斤,將前七味煎一鍾,去渣,將麝香入酒內,再煎二沸,臨臥服。
|
湯劑
|
87
|
膈下逐瘀湯
|
《醫林改錯》(清•王清任)「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開列於後……積塊、小兒痞塊、痛不移處、臥則腹墜、腎瀉、久瀉……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鬱血亦安。」
|
靈脂二錢(炒),當歸三錢,川芎二錢,桃仁三錢(研泥),丹皮二錢,赤芍二錢,烏藥二錢,元胡一錢,甘草三錢,香附錢半,紅花三錢,枳殼錢半。
|
水煎服。
|
湯劑
|
88
|
會厭逐瘀湯
|
《醫林改錯》(清•王清任)「會厭逐瘀是病源,桃紅甘桔地歸玄,柴胡枳殼赤芍藥,水嗆血凝立可痊。」
|
桃仁五錢(砂),紅花五錢,甘草三錢,桔梗三錢,生地四錢,當歸二錢,玄參一錢,柴胡一錢,枳殼二錢,赤芍二錢。
|
水煎服。
|
湯劑
|
89
|
連朴飲
|
《霍亂論》(清•王士雄)「治濕熱蘊伏而成霍亂,兼能行食滌痰。」
|
制厚朴二錢,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錢,香豉(炒)、焦梔各三錢,蘆根二兩。
|
水煎溫服。
|
湯劑
|
90
|
補腎活血湯
|
《傷科大成》(清•趙濂)「傷腎者,兩耳立聾……次以補腎活血湯……傷氣眼者,氣喘痛極……次以酒煎補腎活血湯。」
|
熟地三錢,杜仲一錢,杞子一錢,破故紙三錢,菟絲子三錢,歸尾一錢,沒藥一錢,萸肉一錢,紅花五分,獨活一錢,淡蓯蓉一錢。
|
水煎服。①
|
湯劑
|
91
|
壽胎丸
|
《醫學衷中參西錄》(清•張錫純)「治滑胎。」
|
菟絲子四兩(炒熟),桑寄生二兩,川續斷二兩,真阿膠二兩。
|
右藥將前三味軋細,水化阿膠和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開水送下,日再服。
|
丸劑
|
92
|
活絡效靈丹
|
《醫學衷中參西錄》(清•張錫純)「治氣血凝滯,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內外瘡瘍,一切臟腑積聚,經絡湮淤。」
|
當歸五錢,丹參五錢,生明乳香五錢,生明沒藥五錢。
|
右藥四味作湯服。若為散,一劑分作四次服,溫酒送下。
|
湯劑/散劑
|
93
|
理沖湯
|
《醫學衷中參西錄》(清•張錫純)「治婦女經閉不行,或產後惡露不盡結為癥瘕,以致陰虛作熱,陽虛作冷,食少勞嗽,虛證沓來……亦治室女月閉血枯。並治男子勞瘵,一切臟腑癥瘕、積聚、氣鬱、脾弱、滿悶、痞脹、不能飲食。」
|
生黃芪三錢,黨參二錢,於術二錢,生山藥五錢,天花粉四錢,知母四錢,三棱三錢,莪朮三錢,生雞內金(黃者)三錢。
|
用水三鍾,煎至將成,加好醋少許,滾數沸服。
|
湯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