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比埃奈战役
伽比埃奈战役(Battle of Gabiene)是在第二次继业者之战中欧迈尼斯与安提柯之间的第二场重要战役。
伽比埃奈战役 | |||||||
---|---|---|---|---|---|---|---|
第二次继业者之战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欧迈尼斯 | 安提柯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欧迈尼斯 | 安提柯 | ||||||
兵力 | |||||||
36,700名步兵、 6,000名骑兵、 114头战象 |
22,000名步兵以上、 9,000名骑兵、 65头战象 | ||||||
伤亡与损失 | |||||||
轻微,骑兵损失较大 | 阵亡约5,000名 |
背景
编辑当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3年逝世后,他的将领开始争夺这个庞大的帝国,各个继业者占据帝国一部分。在第二次继业者之战中,在前317年秋天欧迈尼斯与安提柯在苏萨东北方展开帕莱塔西奈战役,但没有决定性胜败,双方撤退各自过冬。由于欧迈尼斯军中的马其顿人自视甚高难以统御,为求自身生活舒适方便,使各营帐间非常分散,毫无防御能力。安提柯得知对手情形后,他命令自己的士兵每人只携带够用10天的补给,绕小路急行发动对欧迈尼斯军的奇袭。而当欧迈尼斯军中的斥候从安提柯宿营地的炊烟上发现了他的袭击行动时,欧迈尼斯军的将领们陷于恐慌之中,因为在短时间内无法把散落的大军聚集起来,欧迈尼斯下令士兵在安提柯进军路线附近升起大量营火,使安提柯认为行踪早已暴露,以为欧迈尼斯早有防备来对付他的奇袭部队,为使自己疲惫的部队获得休整,安提柯放慢进军脚步,而当发现被欧迈尼斯欺骗时,为时已晚,欧迈尼斯已经招集完大军了,两军在伽比埃奈附近展开会战[1]。
战役
编辑战场在平坦的沙地上,安提柯在骑兵方面拥有优势,把色雷斯重装骑兵、战象和轻装步兵组成它的右翼,较弱的步兵和轻装骑兵组成左翼,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统率右翼的伙友骑兵,欧迈尼斯看到安提柯布署后,决定亲自率领重装骑兵、战象和轻装步兵放置于安提柯的重装骑兵对面,期望能抵挡安提柯的突击,再利用中间的精锐银盾兵击败安提柯的步兵方阵,就像先前的帕莱塔西奈战役一样。
战役开始,银盾兵指挥官同时也是埃兰总督安提贞尼斯派人策马到安提柯的步兵阵列前,向他们大喊:
这使得安提柯的步兵士气瞬间掉落,欧迈尼斯视为好机会,开始发动攻击。两军布署于阵前的战象和轻装部队开始激烈的战斗,象牙对象牙,双方轻装步兵则企图割断敌战象的腿筋。安提柯利用战场的特性,命令他的米底骑兵扬起沙土,形成大批沙雾挡住视线,使欧迈尼斯没有发觉米底骑兵绕过自己的侧翼,直奔后方的营帐,成功夺取欧迈尼斯在后方大营所有物资,包括银盾兵累积三十多年来的所有行囊和战利品。
在这同时双方的骑兵展开战斗,但优势的安提柯右翼骑兵攻击欧迈尼斯左翼的骑兵指挥官波斯总督朴塞斯塔斯,但朴塞斯塔斯并没有坚守阵地,他反而带着骑兵逃向附近的小河。欧迈尼斯对朴塞斯塔斯的行为相当气愤,仅管他仍留在自军左翼,英勇奋战来激励部队,但欧迈尼斯的重装骑兵和战象逐渐败逃不敌,虽然欧迈尼斯的大营被劫和左翼面临溃散,在中央的银盾兵却击败安提柯的步兵,使安提柯的步兵方阵遭到粉碎并付出约5,000名阵亡代价,而银盾兵几乎没啥损失,欧迈尼斯命令朴塞斯塔斯和他的骑兵尽快回到战场上追击来扩大战果,或是夺回行囊,但佩乌塞斯塔斯拒绝听从命令,安提柯立即命令在自军左翼的培松率骑兵从银盾兵的后方袭击他们,但银盾兵不像一般的士兵一样慌乱,反而井然有序的撤离战场。
战后
编辑虽然看似安提柯获得胜利,但如同帕莱塔西奈战役一样,没有分出决定性战果,欧迈尼斯仍拥有强大的军力。当天夜晚,欧迈尼斯期望隔天能再跟安提柯分出胜负,但他的部下相当不情愿,对东方总督来说,他们只想确保总督的地位,尤其是银盾兵知道他们的战利品和妻儿落入安提柯的手中后,银盾兵部将透塔摩斯秘密与安提柯协商取回他们的行囊,并把欧迈尼斯和他的高阶指挥官交给安提柯作为交换。
一开始安提柯有些不情愿,最终还是处死了欧迈尼斯和一些欧迈尼斯的高阶指挥官,包括战象指挥官印度总督欧德摩斯、银盾兵指挥官安提贞尼斯等人,结束了安提柯和欧迈尼斯之间的战争,安提柯无可质疑地控制着帝国在亚洲的领土。
精锐的银盾兵虽然投靠了安提柯,但他们自私的出卖行为使他们失去了安提科的信任。战后安提柯将银盾兵派往东方卫戊边疆,自此不曾再参加过继业者中的任何一场主要战役。
脚注
编辑- ^ Billows, Richard A 1990, p. 99
参考
编辑-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英豪列传:欧迈尼斯》,联经出版公司,ISBN 978-957-08-3373-7
- Billows, Richard A. Antigonos the One-Eyed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Hellenistic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