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例如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是一种长期记忆的形式。它是指关于技术、过程、或“如何做”的记忆。记忆有时候会被贮存在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中,当一个人做了某一特定身体动作时,便触发了这个记忆。

例如:当人学习过某些知识,却无法回忆或再认时,这些知识的记忆依旧存在,只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学家用词干补笔任务和补笔任务(一个单词缺几个字母,让被试填补成最先想到的单词)发现了这种记忆。

证据

编辑

心理学家对遗忘症患者进行记忆测验时,发现失忆症患者在自由回忆和再认任务的成绩明显要差于正常人。但在补笔任务 和词干补笔任务的成绩与正常人没有差别。于是,心理学家推测有一种新概念的记忆形式——内隐记忆,遗忘症患者只是在通常的外显记忆上有缺陷,而他们的内隐记忆并没有损伤。

同时心理学家在普通人的记忆测验中也发现,自由回忆和再认任务的成绩在几天后的重测是下降很大,而补笔任务和词干补笔任务的成绩变化不大。心理学家推测,这是因为这一种新概念的记忆形式对于时间的影响并不敏感。

关于脑部特殊区域受损(如海马回损伤)案例之研究指出,程序记忆和情节记忆是使用脑部的不同地方,且可以各自独立运作的。对一个陈述性记忆正常、程序记忆受损的病患而言,他可能被反复训练一个任务或动作、并且记得先前的训练的经历,但在任务完成的速度或是程度上却不会有改善的现象;若是程序记忆正常、陈述性记忆受损的人,情况刚好相反,他没办法想起之前做过的实验内容,但实际表现上却会一次比一次好。

小脑基底核受损可能会影响程序记忆的学习。

以上的研究都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

特征

编辑

内隐记忆和陈述性记忆是以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大脑回路来处理的。内隐记忆通常较不容易改变,但可以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自动行使,其可以只是单纯的反射动作,或是更复杂的一连串行为之组合(相较之下,陈述性记忆一般较容易以言语表达出来)。内隐记忆的例子包括学习骑脚踏车打字、使用乐器或是游泳等。一旦内化,内隐记忆是可以非常持久的。

内隐记忆的特征是在与外显记忆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1. 保持时间: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2. 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遗忘。
  3. 记忆负荷: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4. 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5. 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种类

编辑

过去的理论认为内隐记忆只是一种单一的记忆。现在的脑科学发现,内隐记忆可能有不同的种类,在基底神经节、小脑、右侧顶叶等脑结构中可能涉及了不同的内隐记忆任务。

一些认为存在知觉性内隐记忆和概念性内隐记忆。

争议

编辑

关于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心理学界还有不同的意见,像Roediger提出了传输适当控制程序的观点,认为并没有内隐记忆这种不同的记忆形式存在。两类记忆任务中出现的差异是由于加工方式和提取方式不匹配造成的。内隐记忆的任务要求由材料驱动的加工,而外显记忆的任务要求的是意义驱动的加工。

相关连接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实验心理学》 朱滢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认知心理学》 M T 艾森克,M T 基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