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卫星卫星(有时也称拦截卫星反卫星卫星)和反卫星导弹同归属反卫星武器的一种,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概念[1];又称自杀卫星,备有常规弹头或核弹,目前需要发展"自动寻的"或甚至"射后不理"的相关科技。[2]在美国雷根时代主导的战略防御倡议时代中,1986年中国解放军出版的《现代军事科技基础知识》指出,“反卫星卫星尽管已处于实用阶段,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并总结当时苏联美国的相关能力为:苏联在反卫星卫星“略占优势”,而美国则在反卫星导弹“明显领先”[3]

反卫星手段

编辑

反卫星卫星的反卫星手段主要有:

  • 在反卫星上装有杀伤性武器,如导弹激光等,将对方的卫星摧毁,使其失去作用。
  • 利用无线电干扰的办法(电子对抗),即:卫星不断地发射强大的无线电波,用于干扰对方的通讯,使其指挥失灵,线路中断。
  • 寄生卫星:利用主卫星携带很多具小型卫星,当接近敌方卫星时可将小型卫星释放出来,并附着在敌方卫星上,利用小型卫星配备的干扰电波或炸药予以破坏。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乔战军. 当代军官百科辞典. 解放军出版社. 1997: 332 [3 January 2013]. 
  2. ^ 百科知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57 [3 January 2013]. 
  3. ^ 现代军事科技基础知识. 解放军出版社. 1986: 303–305 [3 January 2013]. “...总起来说...两家相比,苏联在反卫星卫星、载人空间站、粒子束武器方面略占优势, 而美国则除了在反卫星导弹和航天飞机方面明显领先..”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