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理斯曼

大卫·理斯曼(David Riesman,1909年9月22日—2002年5月10日),美国社会学家、律师、教育家。他父亲是宾夕法尼亚医学院教授,早年入哈佛大学攻读生物化学,1931年毕业。之后进入法学院,1934年取得学位。其间,他常用业余时间去纽约精神病学院听课,并因此结识埃里希·弗罗姆[1]

大卫·理斯曼
出生(1909-09-22)1909年9月22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费城
逝世2002年5月10日(2002岁—05—10)(92岁)
美国纽约州宾汉顿
民族犹太人
母校哈佛法学院
职业社会学家
知名于孤独的人群

之后,理斯曼成为《哈佛法律评论》的成员,自1935至1936年在美国最高法院法官路易斯·布兰迪斯手下办事。他也在布法罗大学法学院任教。[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孤独的人群》

编辑

理斯曼1950年与同事合著的书《孤独的人群日语孤独な群衆》,是对现代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假定了“自我支配型”和“他人支配型”两种人格的存在。理斯曼认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特征是将人的个体推向“他人支配”,最明显的例子是现代郊区,个人都寻求他们邻居的赞同,害怕被社群抛弃。这种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种强制的影响,迫使人们抛弃对各自生活的“自我支配”,迫使人们接收社群的喜与不喜、思维和目标。讽刺的是,这种现象造成了每一群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却不能真正满足个人对友谊的渴望。该书被认为是研究美国人性格的里程碑。[2]理斯曼成为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社会学家,是现在所谓“公共社会学” 的早期代表之一。[3]

美国高等教育

编辑

除了出版其他领域的书,理斯曼也是美国高等教育问题的评论员。他与Christopher Jencks合著的《学术革命》就是关于此类问题。在这本书中,理斯曼总结了他的主张,声称“如果这本书表达了什么简单信息的话,那就是专业学者的职业日益决定了大学本科教学的质量”。[2]在对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中发生的那些重大改变的惨淡经营的、从历史角度表达的评论中,理斯曼一再强调“研究型大学的逻辑”的作用,主要聚焦于对严肃学术的研究。这种内部逻辑不但设置了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也生产出它未来的专家教授。理斯曼注意到这种逻辑孤立了任何试图挑战大学的首要目标——学术研究的所有阻碍的方式,赋予它们成功的机会。

参考

编辑
  1. ^ 理斯曼等著,刘翔平译,1989,《孤独的人群》译者序,辽宁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0668-6
  2. ^ Todd Gitlin, "David Reisman, Thoughtful Pragmatist",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05-24
  3. ^ "Neil McLaughlin, "Critical Theory Meets America"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