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县 (巫山)

大昌县[1]北周为避宇文泰讳以泰昌县改名,治所即今巫山县大昌镇。北周置永昌郡,不久又废,废北井县并入大昌县。隋属巴东郡[2]。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巴东郡为信州,二年(619年)改信州为夔州[3][4]。宋代属夔州,端拱元年(988年)自夔州隶大宁监。旧在监南六十里,嘉定八年(1215年)徙治水口监[5]。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并入大宁州[6]。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属夔州府[7],后因充军死徙,并入大宁县。永乐初复置,编户二里[8]。清康熙九年(1670年)废入巫山县[9]

注释

编辑
  1. ^ ‘大昌县。在府城东二百里。本秦汉巫县地。蜀汉属宜都郡。晋置建昌县。又改曰泰昌。属建平郡。后周改曰大昌。置永昌郡。寻废。郡及省北井县入焉。隋属巴东郡。唐属夔州。宋置大宁监。以大昌为属县。元并入大宁州。皇明仍旧。县改今属。编户二里。土田。仁善。县名。泰昌晋名。大昌周名’。[正德]《夔州府志》
  2. ^ ‘大昌后周置永昌郡,寻废,又废北井县入焉。’。《隋书》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地理上梁州巴东郡
  3. ^ ‘武德元年,改为信州,领人复、巫山、云安、南浦、梁山、大昌、武宁七县。二年,以武宁、南浦、梁山属浦州。又改信州为夔州。……大昌。晋分巫、秭归县置建昌县,又改为大昌。隋不改。’。《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十道郡国二山南道山南东道夔州下
  4. ^ ‘夔州云安郡,下都督府。本信州巴东郡,武德二年更州名,天宝元年更郡名。土贡:纻。锡布、熊、罴、山鸡、茶、柑、橘、蜜、蜡。户万五千六百二十,口七万五千。县四。有府一,曰东阳。奉节,上。本人复,贞观二十三年更名。有铁。有永安井盐官。云安,上。有盐官。巫山,中。有巫山。大昌。下。有盐官。’。《新唐书》卷四十志第三十地理四山南道东道采访使夔州云安郡
  5. ^ ‘大宁监,同下州。开宝六年,以夔州大昌县盐泉所建为监。元丰户六千六百三十一。贡蜡。县一:大昌。中下。端拱元年,自夔州来隶。旧在监南六十里,嘉定八年,徙治水口监。’。《宋史》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夔州路大宁监
  6. ^ ‘大宁州,下。旧大昌县,宋置监。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州,并大昌县入焉。’。《元史》卷六十志第十二地理三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夔路
  7. ^ ‘大昌。府东。洪武十三年十一月置。西有千顷池。又有当阳镇巡检司。’。《明史》卷四十三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夔州府
  8. ^ ‘四川大昌县知县徐子善奏:洪武四年开设县治,初有民四百户。后因充军死徙。止余一百户。并入大宁县。永乐初仍复大昌县。重造籍册。不满一百户。遂析丁多之家补之。比年止有五十五户。内多单丁。而生员吏典驿夫之役。无人可充。田多荒芜。税粮失额。乞如陕西汉中府沔县事例。发徒流人连家属补凑为民。以供徭税。上命行在刑部、户部议。右侍郎施礼等奏请如所言。以四川湖广二布政司按察司见问徒流人补。从之’。《宣宗章皇帝实录》卷六十六宣德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9. ^ ‘夔州府:要,冲,繁,难。隶川东道。明,府。顺治初,沿明制,领州一,县十二。康熙六年,省大宁入奉节。七年,省新宁入梁山。九年,省大昌入巫山。’。《清史稿》卷六十九志四十四地理十六四川夔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