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工学团遗址
山海工学团遗址,是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大华路龙珠苑200号的一处文物保护单位。
山海工学团遗址 | |
---|---|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上海市宝山区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32年 |
认定时间 | 1984年3月19日 |
历史
编辑山海工学团,成立于1932年10月1日,系陶行知创办的一种特殊的乡村教育组织,主张“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推行半工半读,普及教育[1]。
山海工学团从创办至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间,先后在红庙、沈家楼、萧场等村开设了六个分团,同时还建立了棉花、养鱼工学团和医务室、幼儿园、托儿所等。工学团总部还办了藤制品工厂、木工厂、织布厂,开辟了菜园。学生既读书、又学工、又种地。山海工学团所创立的学工农合一的模式,被推广到国内21个省和4个特别市和东南亚一带。1933年后,山海工学团成为中共地下党的活动据点。该团团长先后由马侣贤、张劲夫担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山海工学团因开战而停办。大部分师生撤退到租界组成战地服务团。之后,有的赴延安、汉口,有的参加新四军,有的留沪坚持斗争[2]。
1946年4月,陶行知自渝来沪,恢复工学团并定名山海实验乡村学校,马崇儒出任校长。1947年后乡村学校开设了七个分校,经济困难时曾受宋庆龄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按公立学校标准全额拨款。1951年初,经周恩来批示,学校更名公立行知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被改名。1981年10月25日,在纪念陶行知诞辰90周年大会上,山海工学团宣告恢复,并举行恢复仪式[2]。
山海工学团成立时初址在大场镇南孟家木桥张兰庭家,系新盖农舍,共有大小房间14间。抗日战争时毁于炮火。1946年复校时校址在沈家楼村原棉花工学团址,原为两间破平房,复校时新盖平房4间。80年代拆除,于1986年在原址扩建为陶行知纪念馆[3]。纪念馆迁建后,市政改造,山海工学团旧址遭到较大程度的毁损,1992年6月1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4]。1995年,在位于大场镇大华路龙珠苑200号现址上建山海工学团,现为大场镇场南村村委会,其中一个楼面为上海市山海工学团协会办公场所[5]。
参考
编辑- ^ 夏德清,武素月著. 民盟历史文献 陶行知.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4-01: 120–121. ISBN 978-7-80256-528-9.
- ^ 2.0 2.1 马承源主编.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06: 121–122. ISBN 7-80618-349-3.
- ^ 萧梦龙主编. 江南胜迹.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2: 268. ISBN 7-5345-1709-5.
- ^ 张仁良主编;上海旅游年鉴编辑委员会编. 上海旅游年鉴 1997-2002.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12: 530. ISBN 7-5326-1436-0.
- ^ 陈贤明编. 宝山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卷.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05: 52. ISBN 978-7-5458-0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