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根(1895年12月30日—1991年2月8日),谱名孝瑞浙江象山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著名作家殷夫为其四弟,国民党将领徐文达亦是其弟。其妻为女诗人徐芳

简历

编辑

浙江宁波象山县人,其家族为务农为生。徐培根幼年即因天资聪颖被乡里所知,基础教育在象山县立高等小学校就读,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但因家境无力继续教育,此时两江总督下令各县保荐学生进入新式军校接受教育,徐培根获得举荐在宣统元年(1909)入读位在杭州的浙江陆军小学堂,为该校第二期学生。毕业后宣统二年(1911)升入武昌的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辛亥革命期间,参加过“学生队”攻打浙江军械局以及南京战役,在清末新军中与革命党关系密切。中华民国成立后于民国三年(1914)报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录取,为第三期步兵科。民国五年(1916)自保定军校毕业后分发部队,任官不久后在民国八年(1919)考入陆军大学,民国十一年(1922)毕业。毕业后分发到浙江陆军第一师第一团担任作战军官,在民国十五年春(1926)晋升至该师下属第二旅第四团团长。

孙传芳统治时代,徐培根曾一度借调至孙传芳开办的金陵军校担任教育长,孙传芳主力兵败后,曾陪同浙江陆军第一师参谋长葛敬恩南昌,代表浙江部队和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媾和。在孙传芳部队残部北退后,浙江陆军部队大多数决定投靠国民政府,浙军第一师在师长陈仪被孙传芳扣押后,由代师长石铎在民国十六年(1927)初在浙江省绍兴市的驻地大校场宣布易帜,徐培根转任由浙江陆军第一师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第二师续任第四团团长。

民国十六年(1927)1月,徐培根担任敌前总指挥,指挥十九军主力部队对抗孙传芳麾下的陆军第十三师(师长刘士林)与陆军第二师第三旅(旅长段绳武),该批联军在年初渡过钱塘江南下,自萧山南攻绍兴。由于十九军评估无力对抗该部队,故撤出绍兴,西退至上虞县,凭借曹娥江进行防御。在同时,福建的亲孙军阀周荫人遭到北伐军击败而北退,周荫人在收拢残部后从浙江台州市北进宁海县,得到镇海要塞陈其蔚传达此情报后,徐培根授命进入宁海县进行防御。

徐培根指挥十九军主力从宁波市南下宁海县,在宁海县城外与周荫人指挥的部队作战,为宁海奉化战斗。此役作战最后虽然十九军遭到夹击战败,但是徐培根指挥部队多度攻入宁海县城的指挥风格受到蒋中正的关注,将其调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担任处长,在军事委员会成立时,徐培根担任政训处秘书处长。

民国十七年(1928),徐培根获选官派德国陆军参谋大学(Preußische Kriegsakademie,当时称“指挥官助理员训练班”)深造,其同学包括胡靖安桂永清李忍涛等人。经过3年的教育后,于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回国[1],返国后的徐培根被任命为南京中央军校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前身)教育长,并率领研究小组按照德国步兵操典重新撰写颁布新版本步兵操典。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一·二八事变期间,徐培根被借调给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担任参谋处处长,在事变告终,第五军解编后归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徐培根被任命为军政部航空署署长兼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中华民国空军军官学校前身)校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高射炮班并入航空署,改组为中央防空学校,徐培根同时兼任两校校长职务。民二十三年6月,徐培根调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担任厅长。

民国二十四年(1935),转任军政部兵工署军械司司长,协助俞大维管理与德国易货购入之军械相关事务。

抗战爆发后,徐培根调回军事委员会,担任军委会第二厅(情报)厅长兼军事委员会中苏特种情报所所长,处理军事情报相关事务。民国三十二年(1943),任陆军大学教育长。

民国36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象山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赴台湾,在撤往台湾前,徐培根指挥将陆军大学南迁,除了教务处长杭鸿志赴重庆所率领的教职员与学生外,大部分陆军大学教职员与学生都成功撤来台湾新竹复课。

来台后,转任国防研究院教育长。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并担任有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务。

1991年2月8日,病逝于台湾。

家庭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俞大维传》. 作者:李元平; 出版社:台湾日报社; 出版日:1992年01月05日,392 页; (繁体中文)0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0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订版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