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小孩
《月亮的小孩》是台湾导演吴乙峰拍摄并于1990年出版上映的纪录片。这部片以白化症者为拍摄对象,呈现他们如何在社会主流社群的歧视当中生活和寻找出路。[1]曾代表台湾至加拿大、美国巴尔的摩,以及日本山形市参加国际纪录片影展。
月亮的小孩 | |
---|---|
基本资料 | |
摄影 | 吴乙峰 |
片长 | 63分钟 |
产地 | 台湾 |
语言 | 台语、国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全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由于片长不符合当时电视台所订的规格,吴乙峰于是至全台巡回播映,超过400场次的播映纪录也开启纪录片新的映演模式。《月亮的小孩》改变以往观众对纪录片多与社会运动结合的印象(例如1980年代拍摄桃园机场事件一战成名的的绿色小组)。吴乙峰以弱势族群为拍摄对象,以感动人心为拍摄动机,创造新的纪录片风貌。
李泳泉认为《月亮的小孩》在台湾纪录片中有深远的影响:
“ | 综观台湾纪录片的发展,在形塑现今纪录片风貌上,影响最深远者,当推《月亮的小孩》/吴乙峰/全景映像工作室 | ” |
——李泳泉[2][3] |
剧情
编辑吴乙峰访问了许多白化症者的家庭,其中以吴国煌与萧锦惠的婚姻为主线,从他们结婚到生产,纪录了夫妻两人、婆婆和友人朱胜贺等人对于生产的态度和想法。
影片一开始,观众听见吴乙峰访问一位女性(萧锦惠)的声音,画面中不见人影只有渐渐放大的月亮,吴乙峰访问的内容冲击了观众平常对白化症者歧视的眼光,激起观众对白化症者的同理心。吴乙峰以萧锦惠誓死要嫁给吴国煌的决心作为开场,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影片特殊的处理方式也展现他对弱势族群的尊重与关怀。
白化症者经常因为外表异于一般人遭致歧视,吴国煌和朱胜贺也都因此失去在工厂和银行的工作,后来选择从事按摩师的工作。汤雅玲和王晨琪则是受到同学的欺负和嘲笑。白化症者在台湾数量并不少,他们会举办白化者联谊活动,彼此交流、诉说自己的故事,让自己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剧情进展的最高潮在吴国煌和萧锦惠的小孩即将出生时,大家都在猜到底生出来会是白头发(白化症)还是黑头发(不同于一般人是担心到底是生男还是生女)。
片尾声音的主角是另一名同样想嫁给白化症者的女性。吴乙峰问她:“你希不希望跟你父母讲一点话?”她立刻拒绝并开始哭泣,她说:“不要,因为他们从来不肯听我说说我对他的感觉是什么。”吴乙峰的纪录片给了这些受访对象一个发声的管道,我们可以透过影片听到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委屈,而这些心声平日里被埋藏的真正原因,正是社会对白化症者的歧视所致。除了提供受访者发声的管道,吴乙峰隐藏片头、片尾两位女性的影像,也展现他对受访者的关怀与尊重。
贡献
编辑由于片长不符合当时电视台所订的规格,无法在电视频道播放,吴乙峰遂采取全台巡回放映的模式,在大学、社区寻找放映地点,并透过映后座谈和观众面对面深度互动,结果影片在全台放映的次数超过400场,场场引发热烈的讨论,“吴乙峰旋风”席卷全台(李道明采访200a:296-7;李泳泉2006:60-1)。全台巡回放映也成为纪录片新型态的映演模式[4]。
《月亮的小孩》打破以往观众对纪录片枯燥且以说明式影片的印象,而是像剧情片般有剧情进展的、赚人热泪且感动人心的。[5]。吴乙峰开创纪录片的新形式,由于导演长期蹲点,观众可以在纪录片中看见导演与被拍摄者像朋友般的互动,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改变了以往被拍摄者在镜头前被“剥削”的角色。被拍摄者可以透过镜头发声,而不是透过影片“替他发声”,展现高度的纪录伦理自觉。[6]。
井迎瑞认为:《月亮的小孩》不仅是开启了纪录片以弱势族群作为再现对象的趋势,同时也实践了一个不同于旁白解说,长期蹲点、参与观察、生活纪实,被视之为真实电影的再现模式。
“ | 《月亮的小孩》在美学形式,态度内容和制作方法等三方面都有着突破性的意义。─井迎瑞1990[7] | ” |
获奖纪录
编辑主办单位 | 奖项 | 受奖者/作品 | 结果 |
---|---|---|---|
1990第二届金带奖 | 纪实报导类优等奖 | 《月亮的小孩》 | 获奖 |
1990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影展 | 《月亮的小孩》 | 受邀参展 | |
1992巴尔的摩国际公共电视观摩展 | 《月亮的小孩》 | 入选 | |
1993第28届金钟奖 | 《月亮的小孩》 | 参展 | |
第十四届加拿大班芙奖 | 《月亮的小孩》 | 提名 | |
1997亚洲新浪潮美国巡展 | 《月亮的小孩》 | 受邀参展 |
参考资料
编辑- ^ author=邱贵芬 |date=2006.01|title=“看见台湾”:台湾新纪录片研究
- ^ 李泳泉, 2002。〈全景学派的诞生:台湾纪录片的趋势观察(1990-2000)〉,《电影欣赏》第一百一十一期,页19
- ^ 再現弱勢:從《月亮的小孩》到《水蜜桃阿嬤》 蔡慶同 (PDF).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23).
- ^ |author=邱贵芬 |date=2006.01|title=“看见台湾”:台湾新纪录片研究,页28
- ^ 全景學派的誕生:台灣紀錄片的趨勢觀察(1990-2000) 李泳泉.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9).
- ^ |author=邱贵芬 |date=2006.01|title=“看见台湾”:台湾新纪录片研究,页26-27
- ^ http://ccs.nccu.edu.tw/word/HISTORY_PAPER_FILES/1361_1.pdf 再现弱势的美学与政治:从《月亮的小孩》到《水蜜桃阿嬷》
外部链接
编辑- 台湾电影网上《月亮的小孩》的资料(繁体中文)